安全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3024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6 21: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带结构,能够以较低成本以及低安装工时,采用简单的构造防止车辆冲撞时造成的潜滑现象外,平时也能牢靠地固定住带扣装置而不任意移动。安全带结构包括:座椅,适于乘客乘坐;织带,拘束乘坐于座椅的乘客的腰部或大腿部,且具有舌片;带扣装置,配置于座椅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用以与舌片扣合;锚板,连接带扣装置与座椅的侧框;以及枢转件,将锚板可旋转地安装至侧框,其中,锚板包括爪部,侧框包括开槽,爪部自锚板的边缘往外延伸,且爪部卡扣于开槽,并且,当车辆冲撞时,经由织带施加于带扣装置的负重,爪部从开槽脱落,进而带扣装置得以枢转件为旋转中心轴旋转。扣装置得以枢转件为旋转中心轴旋转。扣装置得以枢转件为旋转中心轴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安全带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安全带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安全带装置中,为了防止车辆撞击时所造成的乘客从座位上下潜滑落的潜滑现象,多半设有带扣在撞击时会向座椅下方移动的机构,使原本系于腰部的安全带移动至可防止乘客下潜滑落的角度上。然而,透过火药式的打气筒或是马达等方式的转动机构,其构造较为复杂外,成本以及安装时间也较高。
[0003][现有技术文献][0004][专利文献][0005][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第2005

193846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带结构,能够以较低成本以及低安装工时,采用简单的构造防止车辆冲撞时造成的潜滑现象外,平时也能牢靠地固定住带扣装置而不任意移动。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安全带结构,包括:座椅,适于乘客乘坐;织带,拘束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客的腰部或大腿部,且具有舌片;带扣装置,配置于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用以与所述舌片扣合;锚板,连接所述带扣装置与所述座椅的侧框;以及枢转件,将所述锚板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侧框,其中,所述锚板包括爪部,所述侧框包括开槽,所述爪部自所述锚板的边缘往外延伸,且所述爪部卡扣于所述开槽,并且,当车辆冲撞时,经由所述织带施加于所述带扣装置的负重,所述爪部从所述开槽脱落,进而所述带扣装置得以所述枢转件为旋转中心轴旋转。
[000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爪部包括本体部、插入部以及弯曲部,所述插入部适于插入所述开槽,所述弯曲部形成于所述本体部与所述插入部之间,其中所述弯曲部为钝角。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开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爪部的宽度。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爪部自所述锚板的边缘向所述座椅后方的方向延伸。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带扣装置包括绑带,所述锚板还包括连接部,所述绑带与所述连接部连接,且所述连接部向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的外侧弯曲。
[0012]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安全带结构中,座椅适于乘客乘坐、织带拘束乘坐于座椅的乘客的腰部或大腿部,且具有舌片、带扣装置配置于座椅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用以与舌片扣合、锚板用以连接带扣装置与座椅的侧框、枢转件将锚板可旋转地安装至侧框,其中,锚板包括爪部,侧框包括开槽,爪部自锚板的边缘往外延伸,且爪部卡扣于开槽,并且当车辆冲撞时,经由织带施加于带扣装置的负重,爪部从开槽脱落,进而带扣装置得以枢转件为旋转中心轴旋转。如此,当车辆冲撞时,带扣装置得以枢转件为旋转中心轴旋转,使带扣装置
以及织带能移动到乘客腰部下方位置,防止乘客从座椅上下潜滑落。据此,本专利技术的安全带结构能够以较低成本以及低安装工时,采用简单的构造防止车辆冲撞时造成的潜滑现象外,平时也能牢靠地固定住带扣装置而不任意移动。
[0013]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4]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安全带结构示意图。
[0015]图2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结构在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16]图3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结构的局部上视示意图。
[0017]图4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说明
[0019]10:乘客;
[0020]11:腰部;
[0021]12:大腿部;
[0022]100:安全带结构;
[0023]110:座椅;
[0024]112:侧框;
[0025]112a:开槽;
[0026]120:织带;
[0027]122:舌片;
[0028]130:带扣装置;
[0029]132:绑带;
[0030]140:锚板;
[0031]140a:边缘;
[0032]142:爪部;
[0033]142a:本体部;
[0034]142b:弯曲部;
[0035]142c:插入部;
[0036]144:连接部;
[0037]150:枢转件;
[0038]A:区域;
[0039]Fr:座椅前方向;
[0040]L:座椅左方向;
[0041]Rr:座椅后方向;
[0042]R:座椅右方向;
[0043]W1、W2: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44]现将详细地参考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实施例,示范性实施例的实例说明于附图中。图1是依照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的安全带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结构在区域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结构的局部上视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安全带结构的另一视角示意图。以下将以图1至图4说明安全带结构100的具体结构,但安全带结构100仅为本专利技术的其中一个示例,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制。
[0045]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安全带结构100包括座椅110、织带120、带扣装置130、锚板140以及枢转件150。座椅110设置于车辆(未示出)内,且适于乘客10乘坐。织带120设置于座椅110上,拘束乘坐于座椅110的乘客10的腰部11或大腿部12,且具有舌片122。带扣装置130配置于座椅110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例如,在图1中示出为配置在座椅110的右边,但在其他未示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配置在座椅110的左边),且用以与舌片122扣合。锚板140连接带扣装置130与座椅110的侧框112。枢转件150将锚板140可旋转地安装至侧框112。安全带结构100的具体结构,可依据需求调整,本专利技术不以此为限制。
[0046]如上述配置的安全带结构100,可在车辆冲撞时,带扣装置130以枢转件150为旋转中心轴旋转,进而使扣于带扣装置130的织带120位移到相对于平时拘束的乘客10的腰部11或大腿部12还下侧的位置。藉此,安全带结构100得以防止乘客10在车辆受到撞击时下潜滑落,造成更大的伤害。为了更佳地说明车辆冲撞时带扣装置130旋转的机制,以下针对图1中区域A的安全带结构100进行更进一步的说明。
[0047]请参考图2,图2所示出的为图1中区域A的放大图。在本实施例中,锚板140包括爪部142,侧框112包括开槽112a。爪部142自锚板140的边缘140a往外延伸,且爪部142卡扣于开槽112a,使得锚板140不会相对于侧框112任意转动。当车辆冲撞时,经由织带120施加于带扣装置130的负重拉动锚板140,爪部142从开槽112a脱落,锚板140不再固定于侧框112,进而带扣装置130连同锚板140得以枢转件150为旋转中心轴旋转。藉由上述的配置方式,安全带结构100不须以复杂的机构形式驱动带扣装置130,可降低安全带结构100成本的同时,还能以简单的结构达成在必要时使带扣装置130旋转,防止乘客10的潜滑现象。
[0048]详细来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开槽112a的宽度W1大于爪部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安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座椅,适于乘客乘坐;织带,拘束乘坐于所述座椅的所述乘客的腰部或大腿部,且具有舌片;带扣装置,配置于所述座椅的宽度方向的一侧,且用以与所述舌片扣合;锚板,连接所述带扣装置与所述座椅的侧框;以及枢转件,将所述锚板可旋转地安装至所述侧框,其中,所述锚板包括爪部,所述侧框包括开槽,所述爪部自所述锚板的边缘往外延伸,且所述爪部卡扣于所述开槽,并且当车辆冲撞时,经由所述织带施加于所述带扣装置的负重,所述爪部从所述开槽脱落,进而所述带扣装置得以所述枢转件为旋转中心轴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福冈耕平梶原英树辻泰裕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