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前车盖的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4874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前车盖的锁,其包括固定到车辆的车体上的壳体(1)、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1)上的锁叉(2)、锁爪(3)和辅助锁叉(4),所述锁叉(2)被构造成能够锁定撞针;所述锁爪(3)能够锁定所述锁叉(2);所述辅助锁叉(4)被构造成在所述撞针的锁定状态下与所述锁叉(2)分别从两侧抵靠所述撞针(5);所述锁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辅助锁叉(4)和所述锁叉(2)之间的垫片(6)。本方案能够避免撞针在锁叉中晃动产生的噪音、防止由于加工误差或进入异物而导致辅助锁叉和锁叉之间运动的卡滞、并且能够减少对辅助锁叉和锁叉的磨损。能够减少对辅助锁叉和锁叉的磨损。能够减少对辅助锁叉和锁叉的磨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前车盖的锁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前车盖的锁,用于接合或释放附接到该前车盖的撞针以锁定或释放该前车盖。

技术介绍

[0002]车辆的前车盖,例如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的发动机罩,或是新能源车辆的位于车前部的行李箱舱的盖,均设有将其锁定到前车舱的车体上的前车盖锁。常见的这种前车盖锁包括在其中形成有撞针槽的壳体、安装在壳体上的用于与附接到前车盖上的撞针相接合的锁叉,以及用于接合所述锁叉以将其保持在锁定位置的锁爪。在前车盖落下时,附接在该前车盖上的撞针进入该撞针槽、接触锁叉。锁叉被旋转到锁定位置,在该锁定位置锁爪与锁叉相接合,从而将该锁叉继而将撞针保持在锁定位置中。
[0003]在锁叉与撞针的接合部位,即锁叉的用于接合撞针的锁定槽的尺寸大于撞针的直径,因此在锁叉与撞针之间存在间隙。在前车盖关闭后,锁叉与撞针之间的该间隙导致当车辆的车身振动时,撞针在锁定槽内晃动,产生噪音。
[0004]此外,如何保证锁的各部件的运行流畅、减小其磨损以及提高整个锁的使用寿命也是该领域持续寻求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至少一个问题和/或其他问题。
[0006]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前车盖的锁,所述锁用于接合或释放附接到所述前车盖的撞针以锁定或释放所述前车盖,其中所述锁包括固定到车辆的车体上的壳体、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上的锁叉以及锁爪、可转动支撑在所述壳体上的辅助锁叉以及设置在所述辅助锁叉和所述锁叉之间的垫片;其中所述锁叉能够锁定所述撞针,并且所述锁爪被构造成能够对锁叉进行锁定,所述辅助锁叉被构造成在所述撞针的锁定状态下与所述锁叉分别从两侧抵靠所述撞针。
[0007]通过设置辅助锁叉,使得在锁定状态下辅助锁叉和锁叉从两侧夹持住撞针,防止其晃动进而消除该晃动产生的噪音。由于在包括锁叉和辅助锁叉的双叉方案中,要求两锁叉之间的精细的相对转动,以实现辅助锁叉的限位部在撞针的锁定状态下进入到锁叉的锁定槽内,从而与锁叉分别从两侧对撞针进行夹持。因此对锁叉和辅助锁叉之间的相对运动的要求较高。而垫片的设置能够防止由于锁叉和/或辅助锁叉的加工误差、或是由于在两者之间的异物而导致的两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被卡滞,以保证辅助锁叉能够相对于锁叉顺畅地转动。并且垫片的使用能够减少对辅助锁叉和锁叉的磨损,提高锁的使用寿命。
[0008]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所述锁叉和所述辅助锁叉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上的第一枢转轴而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上,其中所述垫片中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枢转轴穿过的第一孔。
[0009]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锁叉和辅助锁叉的一者上设有突出的销,另一者上相应地设置有与销相配合的销孔,销孔的内径大于销的外径,并且垫片中形成有供所述销穿过的第二孔。以这种方式垫片能够被可靠地保持在辅助锁叉和锁叉之间。
[0010]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锁还包括辅助锁定构件,辅助锁定构件通过第二枢转轴可转动地支撑在壳体上,其中辅助锁定构件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衬垫。
[0011]由于在辅助锁定构件与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一衬垫,避免了灰尘等异物进入到两者之间的间隙而造成的辅助锁定构件的转动的卡滞以及异物对锁的相关部件的磨损。
[0012]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第二枢转轴包括与辅助锁定构件的孔相配合的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径向地突出的台阶部,其中在台阶部与辅助锁定构件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衬垫。
[0013]该第二衬垫进一步避免了灰尘等异物进入到第二枢转轴和辅助锁定构件之间的间隙而造成的辅助锁定构件的转动的卡滞以及异物对锁的相关部件的磨损。
[0014]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第一衬垫和/或第二衬垫被构造成具有内凸缘的环形件,其中内凸缘接合在辅助锁定构件和主体部之间,第一衬垫的环形本体接合在辅助锁定构件与壳体之间,第二衬垫的环形本体接合在台阶部与辅助锁定构件之间。
[0015]通过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的具有内凸缘的环形件的设计,填满了第二枢转轴与辅助锁定构件之间、以及辅助锁定构件与壳体之间的轴向和径向的间隙,全面地降低了由于灰尘等异物进入而造成的卡滞风险以及异物对锁的相关部件的磨损。
[0016]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第一衬垫和/或第二衬垫均采用自润滑材料,避免了辅助锁定构件、第二枢转轴或壳体由于其上的油脂或涂层被磨损而造成的运行不畅和对相关部件的磨损的风险。
[0017]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第一衬垫和第二衬垫结构相同。在安装两衬垫时不必进行区分,便于安装,而且能避免由于不对称的磨损而导致的辅助锁定构件的卡滞。
[0018]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垫片为塑料垫片。设置在例如金属的锁叉和辅助锁叉之间的塑料垫片有助于减少锁叉和辅助锁叉的磨损。
[0019]根据一种示例性构型,辅助锁叉包括在所述撞针的锁定状态下位于撞针的两侧的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其中第一限位部与锁叉分别从两侧抵靠所述撞针。通过该结构,在例如车辆的前车盖受到碰撞而具有非期望的打开倾向时的情况下,第二限位部阻挡撞针的不期望的运动,避免前车盖的非期望的打开,因此提高了锁的强度。
附图说明
[0020]图1示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车盖的锁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2示出处于未锁定状态下的锁的主视示意图,其中弹簧以简化的方式示出。
[0022]图3示出处于锁定状态下的锁的主视示意图,其中弹簧以简化的方式示出。
[0023]图4示出锁的双叉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0024]图5示出图1所示的锁在另一角度下的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操纵杆以及辅助锁定构件。
[0025]图6示出了安装到锁的壳体的辅助锁定构件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使所属
的技术人员更全面地了解和实现本技术。但是,对所属
的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本技术的实现可不具有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
[0027]参见图1

5,其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前车盖的锁的示意图。应当说明的是,本文中所描述的车辆的前车盖可以为机动车辆的发动机舱的发动机罩。然而,本技术的锁的应用对象不限于此。例如对于新能源车辆而言,其车前部的对应位置为行李舱,本技术的锁也可用于该行李舱的盖。车辆的前车舱能够通过前车盖(未示出)打开或关闭。其中前车盖上附接有撞针5。该锁固定在前车舱的车体结构(未示出)上,并且通过锁定该撞针5以将前车盖保持在关闭位置。
[0028]如图1所示,锁包括壳体1、锁叉2、锁爪3、辅助锁叉4以及第一弹簧8和第二弹簧9。如图1所示,壳体1包括安装部13,其中锁通过其安装部13固定到车体结构上。如图2、3和5所示,在壳体1上形成有供撞针5进入其中的撞针槽11。如图1所示,锁叉2通过设置在壳体1上(例如通过铆接)的第一枢转轴12可转动地支撑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前车盖的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用于接合或释放附接到所述前车盖的撞针(5)以锁定或释放所述前车盖,其中所述锁包括:固定到车辆的车体上的壳体(1);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1)上的锁叉(2),所述锁叉(2)被构造成能够锁定所述撞针;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1)上的锁爪(3),所述锁爪(3)被构造成能够对锁叉(2)进行锁定;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1)上的辅助锁叉(4),所述辅助锁叉(4)被构造成在所述撞针的锁定状态下与所述锁叉(2)分别从两侧抵靠所述撞针(5);以及设置在所述辅助锁叉(4)和所述锁叉(2)之间的垫片(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叉(2)和所述辅助锁叉(4)通过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的第一枢转轴(12)而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1)上,其中所述垫片(6)中形成有供所述第一枢转轴(12)穿过的第一孔(6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叉(2)和所述辅助锁叉(4)的一者上设有突出的销(42),另一者上相应地设置有与所述销(42)相配合的销孔(22),所述销孔(22)的内径大于所述销(42)的外径,所述垫片(6)中形成有供所述销(42)穿过的第二孔(62)。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锁,其特征在于,所述锁还包括辅助锁定构件(7),所述辅助锁定构件(7)通过第二枢转轴(71)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壳体(1)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平春唐圣杰王玄浪
申请(专利权)人:凯毅德汽车系统常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