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浇带支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46626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浇带支撑系统。所述后浇带支撑系统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架体组件和能轴向升降的顶托,所述架体组件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X排布设有多组顶点,每组所述顶点上均连接一所述顶托,所述顶托的上方支撑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多个所述顶点中,其中位于架体组件中垂线的两个旁侧的顶点分别为顶点A和顶点B,所述第二模板覆盖顶点A和顶点B,所述第一模板位于所述第二模板的两旁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后浇带支撑系统中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为分体式结构,可分开搭设,由此大大提高了凿搓清理效率及合格率。大提高了凿搓清理效率及合格率。大提高了凿搓清理效率及合格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浇带支撑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
,尤其涉及一种后浇带支撑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出现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
[0003]后浇带的施工一般需要支护支撑系统。现有的支撑系统是采用工程中常见的盘扣式钢管脚手架或扣件式钢管脚手架标准件,将大面积梁板区域和后浇带区域通过搭设成的钢管排架和模板支撑连成一体。在后浇带区域浇筑混凝土前,需要在梁板形成后浇带区域的端侧壁面上进行凿搓清理作业,然后再浇筑混凝土形成后浇带。凿搓清理时需先拆除后浇带处的钢管排架及模板支撑,凿搓清理完成后,再对后浇带两侧的梁板构件进行钢管回顶。在拆除和回顶过程中,大跨度的后浇带两侧梁板处于悬臂状态,同时回顶处理很难控制回顶力度,导致后浇带两侧梁板悬臂部位极易出现裂缝。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浇带支撑系统,使后浇带支撑架与梁板支撑架形成受力整体,同时又能做到两区域分别独立拆除,减少梁板出现裂缝。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后浇带支撑系统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架体组件和能轴向升降的顶托,所述架体组件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X排布设有多组顶点,每组所述顶点上均连接一所述顶托,所述顶托的上方支撑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多个所述顶点中,其中位于架体组件中垂线的两个旁侧的顶点分别为顶点A和顶点B,所述第二模板覆盖顶点A和顶点B,所述第一模板位于所述第二模板的两旁侧。
[0006]上述方案中,架体组件为整体支撑结构,其顶部设置多个独立的可升降调节的顶托,同时将模板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在需要进行凿搓清理时,将顶点A和顶点B的顶托下降,使第二模板随之下降,腾出凿搓清理空间,但整体支撑还是存在,由此能够有效减少梁板出现裂缝。
[0007]优选的,所述后浇带支撑系统还包括第一支撑楞、第二支撑楞和第三支撑楞,所述第二支撑楞位于第二模板的下端,所述第一支撑楞位于第二支撑楞的两旁侧,且所述第一支撑楞和第二支撑楞与架体组件的长度方向X平行;所述顶托的上端设置有与架体组件的宽度方向Y平行的所述第三支撑楞,部分所述第三支撑楞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楞的下端,另外部分所述第三支撑楞同时支撑于第一支撑楞和第二支撑楞的下端。
[0008]优选的,所述顶托的上端设有U形叉,所述第三支撑楞在所述U形叉内设置至少两个。
[0009]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楞为方形木楞,所述第三支撑楞为圆形钢管;所述第一支撑楞和第二支撑楞交错设置。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的边缝贴合。
[0011]优选的,每组所述顶点在架体组件的宽度方向Y上设置至少两个。
[0012]优选的,所述架体组件包括立杆和水平杆,所述立杆沿架体组件的长度方向X布设多个,每个所述立杆的顶部设置一所述顶托,所述水平杆在架体组件的宽度方向Y和长度方向X上将每两个所述立杆相连。
[0013]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4]一、架体组件为整体支撑结构,其顶部设置多个独立的可升降调节的顶托,同时将模板设计为分体式结构,在需要进行凿搓清理时,将顶点A和顶点B的顶托下降,使第二模板随之下降,腾出凿搓清理空间,但整体支撑还是存在,由此能够有效减少梁板出现裂缝;
[0015]二、架体组件与交错设置的第一支撑楞和第二支撑楞,能够形成受力整体,且下降后的第二模板不影响第一模板的支撑,确保混凝土梁板的底面成型没有错台现象;
[0016]三、所述后浇带支撑系统中的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为分体式结构,可分开搭设,由此大大提高了凿搓清理效率及合格率。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后浇带支撑系统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的正视示意图。
[0019]附图中:1、第一模板;2、第二模板;3、架体组件;31、立杆;32、水平杆;33、顶点;4、顶托;41、U形叉;5、第一支撑楞;6、第二支撑楞;7、第三支撑楞;8、侧梁;9、后浇带区域;10、止水钢板;11、钢丝网。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浇带支撑系统包括第一模板1、第二模板2、架体组件3、顶托4、第一支撑楞5、第二支撑楞6和第三支撑楞7。
[0022]所述架体组件3包括立杆31和水平杆32。所述立杆31沿架体组件3的长度方向X布设多个,同时又在架体组件3的宽度方向以两个立杆31为一组布设。每个所述立杆31的顶部形成顶点33。多个所述顶点33中,其中位于架体组件3中垂线H的两个旁侧的顶点33分别为顶点A和顶点B。每个所述顶点33上均设置一所述顶托4。所述顶托4为外购件,具体为可调节顶托。所述水平杆32在架体组件3的宽度方向Y和长度方向X上将每两个所述立杆31相连。所述顶托4的上端设有U形叉41。
[0023]所述第二模板2覆盖顶点A和顶点B,并超出顶点A和顶点B外侧一部分。所述第一模板1对接于第二模板2的旁侧。所述第二支撑楞6位于第二模板2的下端,并沿宽度方向Y布设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楞6沿长度方向X延伸。
[0024]所述第一支撑楞5位于第二支撑楞6的两旁侧,且所述第一支撑楞5和第二支撑楞6互为平行且交错设置。该交错具体指:如图1所示,第一支撑楞5延伸的两端与第二支撑楞6
延伸的两端重叠交错,同时,所述第一支撑楞5和第二支撑楞6在宽度方向Y上依次交叠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楞5和第二支撑楞6的下端面平齐,以能够与第三支撑楞7接触。
[0025]顶点A和顶点B上的顶托4同时接触第一支撑楞5和第二支撑楞6。同时,顶点A和顶点B相互远离的第一组顶托4也同时接触第一支撑楞5和第二支撑楞6,顶点A和顶点B相互远离的第二组顶托4则接触第一支撑楞5。
[0026]同组的两个顶托4上的所述U形叉41中同时放置两个第三支撑楞7,所述第三支撑楞7与宽度方向X平行。所述第一支撑楞5为方形木楞,所述第三支撑楞7为圆形钢管。
[0027]本技术提供后浇带支撑系统的施工流程为:
[0028]间隔设置的两侧梁8之间形成的后浇带区域9。定义与顶点A接触的侧梁8形成的后浇带区域9的端侧壁面为第一侧边缘,在该第一侧边缘放线;搭设架体组件3;调节该侧梁8下端的除顶点A的其他所有顶托4,并同时安装第一模板1和各支撑楞,使其与侧梁8抵接支护;在后浇带区域9内焊接止水钢板10和布设钢丝网11;所述止水钢板10水平设置,其一端伸入侧梁8中,另一端延伸至后浇带区域9中。所述侧梁8靠近后浇带区域9的端侧面上设有钢丝网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浇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板、第二模板、架体组件和能轴向升降的顶托,所述架体组件的顶部沿其长度方向X排布设有多组顶点,每组所述顶点上均连接一所述顶托,所述顶托的上方支撑所述第一模板和第二模板;多个所述顶点中,其中位于架体组件中垂线的两个旁侧的顶点分别为顶点A和顶点B,所述第二模板覆盖顶点A和顶点B,所述第一模板位于所述第二模板的两旁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撑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撑楞、第二支撑楞和第三支撑楞,所述第二支撑楞位于第二模板的下端,所述第一支撑楞位于第二支撑楞的两旁侧,且所述第一支撑楞和第二支撑楞与架体组件的长度方向X平行;所述顶托的上端设置有与架体组件的宽度方向Y平行的所述第三支撑楞,部分所述第三支撑楞支撑于所述第一支撑楞的下端,另外部分所述第三支撑楞同时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晋瞿虹郭慧初唐慧生潘灵芝肖杰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省沙坪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