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扎铜丝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4235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21
本申请涉及自动扎铜丝生产线,该方案包括加热设备,设于原料存放区的一侧;第一机械手;挤压成型设备;移动收卷机,设于挤压成型设备的输出端,且底部设有移动轮;对焊机,且该对焊机旁设有人工操作工位;第二机械手作;第三机械手;相机模块,分别设于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以及所示第三机械手的执行末端;拔丝工位;现场监控;控制端。本申请能够在较低成本实现接近全自动化的生产,尤其是对工人安全隐患较大的几个工位进行机械手替换,保障了工人安全,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动扎铜丝生产线


[0001]本申请涉及铜丝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扎铜丝生产线。

技术介绍

[0002]铜丝(copper wire)指的是由热轧铜棒不退火(但尺寸较小的丝可能要求中间退火)拉制而成的丝,可用于织网、电缆、铜刷过滤网等。目前常规的加工工艺是先将棒状的原料放入加热设备中,使其加热至通红状态,然后放入挤压设备中挤压成细小的丝状,通过收卷设备把处理好的细小铜丝收卷成一卷,待冷却到一定温度后,后续再人工把一卷卷的铜丝用对焊机焊接在一起(非必要,如果有需求需要把多卷铜丝对焊接起来,不同客户对铜丝的长度需求不同),然后进行拔丝操作,使铜丝表面的黑皮脱落,此时铜丝为金黄色发亮的状态,拔丝完成后就是完整的一扎扎铜丝,最后进行打包即可完成铜丝的加工。
[0003]目前生产过程中尤其是中小企业,大多无力采购全自动化生产线,而且由于生产的铜丝也是作为其他厂家的原料,因此并不需要太高的精度,只要保证质量和生产效率即可。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大多采用人工的方式操作单台设备,也不存在流水线的概念,每一道工序设置一个或多个工人操作设备进行加工,相邻两道工序之间需要人工转运,效率较低,而且如加热设备到挤压设备这个环节的转运,为了防止棒状原料冷却过长时间,需要工人手工夹起来,然后寒露到挤压设备中,再操作挤压设备进行操作,如此不断进行挤压设备的进料,这个过程中高温的棒状原料一旦掉落可能会使得工人受伤,且在天气炎热时,工人的工作环境也不太好。
[0004]因此,亟待一种可保障工人安全、降低工人工作强度、较低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和工人工作环境的自动扎铜丝生产线。
[0005]申请内容
[0006]本申请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自动扎铜丝生产线。
[0007]为了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申请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自动扎铜丝生产线包括:
[0008]加热设备,设于原料存放区的一侧,用于对棒状原料进行加热,使其能够符合挤压成型的要求;
[0009]第一机械手,用于对加热后的棒状原料进行夹取,放入至挤压成型设备的入料口;
[0010]挤压成型设备,用于对加热后的棒状原料进行挤压成型操作,按照设定直径输出铜丝;
[0011]移动收卷机,设于挤压成型设备的输出端,且底部设有移动轮,能够按照指令移动至指定区域;
[0012]对焊机,用于对两条铜丝进行对焊操作,且该对焊机旁设有人工操作工位;
[0013]第二机械手,用于将两条铜丝分别固定至对焊机上进行对焊操作;
[0014]第三机械手,用于将挤压成型设备输出的铜丝缠绕至移动收卷机,以使得移动收卷机能够依靠自身转动实现对铜丝的收卷;
[0015]相机模块,分别设于第一机械手和第二机械手以及所示第三机械手的执行末端,
用于进行图像拍摄和图像识别操作;
[0016]拔丝工位,用于供移动到拔丝工位的移动收卷机上的铜丝进行拔丝操作和扎铜丝操作;
[0017]现场监控,用于监控整个生产线;
[0018]控制端,分别与加热设备、第一机械手、挤压成型设备、移动收卷机、对焊机、相机模块及现场监控通信连接,用于调度各工位和各设备进行加工,并接受订单信息生成加工工序;
[0019]还包括加工工序,具体步骤如下:
[0020]S00、将棒状原料放入至加热设备进行加热;
[0021]S10、通过第一机械手将加热完成的棒状原料送入至挤压成型设备的输入端;
[0022]S20、挤压成型设备接受控制端下发的加工工序指令,按照设定直径挤压成型输出铜丝;
[0023]S30、通过第三机械手将刚挤出的铜丝缠绕至移动收卷机上,完成后第三机械手回到初始位置,以避让移动收卷机;
[0024]S40、通过移动收卷机持续将铜丝进行收卷,直至达到挤压成型设备不再输出铜丝;
[0025]S50、移动收卷机接收控制端下发的加工工序指令,依据订单信息是否需要对焊操作进行判定;
[0026]S60、若需要对焊操作,则移动收卷机移动至对焊机所在工位,与另一台移动收卷机一同等待进行对焊操作或等待另一台移动收卷机到来进行对焊操作;若不需要对焊操作,移动收卷机移动至拔丝工位进行拔丝和扎铜丝操作;
[0027]S70、待两台移动收卷机移动到位后,通过第二机械手分别将两条铜丝固定在对焊机上;
[0028]S80、通过人工操作工位上的工人操作进行对焊操作,以完成实现两条铜丝的对接,并在对焊完成后进行表面处理,完成后移动至对应的拔丝工位进行拔丝和扎铜丝操作;
[0029]S90、待拔丝和扎铜丝操作完成后,进行检验和打包操作。
[0030]工作原理及有益效果: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并非要实现全自动化操作,因为铜丝的加工工艺比较简单(本申请是加工线径较粗的铜丝,并未电机上那种直径可达1mm以下的铜丝),且各种设备大多是专业设备,因此如果改造成为全自动化生产线需要极高的成本,且实现难度极高。因此本申请为了以较低成本和较低的门槛实现接近全自动化或者说实现半自动化生产,以原有加工工艺为基础,将最危险的加热设备到挤压成型设备转运过程、收卷机到对焊机或拔丝与扎铜丝的转运过程,全都替换成了机械手或靠移动收卷机自己移动,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些工人无需再操作挤压成型设备的进料,也无需参与转运,保障的工人的安全,也不需要工人在这些高温工位上进行工作,改善工人的工作环境;
[003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只在对焊机所在工位设置人工操作的工位,因为对焊机的结构虽然较为简单,而且加工操作也比较简单,但是改造成为自动化设备门槛较高,且改造成本极高,而且所有加工工序中只有这个工位对于工艺有较高要求,必须保证对焊正确且需要把对焊后的焊料去除干净,如此通过设置人工操作的工位,先用第二机械手把
铜丝进行上料(此时铜丝温度也还是很高,容易烫伤工人,但是相比前面挤压成型的时候已经温度低了很多),工人不需要接触铜丝即操作对焊机可以加工(工人仍然需要佩戴护具),等到焊接完毕后,工人对焊接处进行打磨操作,去除多余的焊料;
[0032]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通过现场监控,不仅是为了监控生产线,保证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同时能够提供给控制端数据,以便进行后续计算操作;
[0033]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不仅能够根据订单信息自动生成加工工艺,还能够自动判断是否需要对焊操作,并将最终的拔丝工位分为了两个部分,分别对应对焊过的铜丝和未对焊过的铜丝,可便于区分,极大地降低了加工错误的问题发生;
[0034]5、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最后的拔丝工艺较为简单,仅仅只是把铜丝拉直(一端拉,另一端卷,相当于同时完成了拔丝和扎铜丝的过程),在拉直过程中,铜丝表面的黑色氧化层会脱落,从而最终收卷得到是铜原本颜色的铜丝,如此本申请不再对拔丝的设备进行加工,而拔丝完成后也相当于完成了扎铜丝操作,再者此时铜丝的温度已经不高,达到了室温,因此人工操作不会危害工人的安全,工人只需要把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动扎铜丝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加热设备,设于原料存放区的一侧,用于对棒状原料进行加热,使其能够符合挤压成型的要求;第一机械手,用于对加热后的棒状原料进行夹取,放入至挤压成型设备的入料口;挤压成型设备,用于对加热后的棒状原料进行挤压成型操作,按照设定直径输出铜丝;移动收卷机,设于所述挤压成型设备的输出端,且底部设有移动轮,能够按照指令移动至指定区域;对焊机,用于对两条铜丝进行对焊操作,且该对焊机旁设有人工操作工位;第二机械手,用于将两条铜丝分别固定至所述对焊机上进行对焊操作;第三机械手,用于将所述挤压成型设备输出的铜丝缠绕至所述移动收卷机,以使得所述移动收卷机能够依靠自身转动实现对铜丝的收卷;相机模块,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机械手和所述第二机械手以及所示第三机械手的执行末端,用于进行图像拍摄和图像识别操作;拔丝工位,用于供移动到所述拔丝工位的移动收卷机上的铜丝进行拔丝操作和扎铜丝操作;现场监控,用于监控整个生产线;控制端,分别与所述加热设备、所述第一机械手、所述挤压成型设备、所述移动收卷机、所述对焊机、所述相机模块及所述现场监控通信连接,用于调度各工位和各设备进行加工,并接受订单信息生成加工工序;还包括加工工序,具体步骤如下:S00、将棒状原料放入至加热设备进行加热;S10、通过第一机械手将加热完成的棒状原料送入至挤压成型设备的输入端;S20、挤压成型设备接受控制端下发的加工工序指令,按照设定直径挤压成型输出铜丝;S30、通过第三机械手将刚挤出的铜丝缠绕至移动收卷机上,完成后第三机械手回到初始位置,以避让移动收卷机;S40、通过移动收卷机持续将铜丝进行收卷,直至达到挤压成型设备不再输出铜丝;S50、移动收卷机接收控制端下发的加工工序指令,依据订单信息是否需要对焊操作进行判定;S60、若需要对焊操作,则移动收卷机移动至对焊机所在工位,与另一台移动收卷机一同等待进行对焊操作或等待另一台移动收卷机到来进行对焊操作;若不需要对焊操作,移动收卷机移动至拔丝工位进行拔丝和扎铜丝操作;S70、待两台移动收卷机移动到位后,通过第二机械手分别将两条铜丝固定在对焊机上;S80、通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友利杨波牟仙宝徐珂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丰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