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8273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下线压接机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通过支脚放置在地面上;台面;所述台面设置在所述机体的上端;下线压接本体;所述下线压接本体位于所述台面的侧后方,用于对将端子压接在导线的端部;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自动运行;卡条;所述卡条横向位于所述台面上;卡槽;所述卡槽均匀设置在所述卡条的上端;所述卡槽的宽度与所述导线的直径相匹配;所述卡槽的前后贯穿所述卡条;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电机带动拨压绳将压接完成后的导线拍入卡槽内实现卡位固定,从而避免导线从桌面上滑落的情况出现,同时还能够对不合格的压接后导线进行筛选,自动找出不良品。自动找出不良品。自动找出不良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
[0001]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下线压接机
,具体说是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

技术介绍

[0003]压接机是电力行业在线路基本建设施工和线路维修中进行导线接续压接的必要工具;主要用于将端子通过压接的方式固定在导线的端部;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下线压接机越来越自动化,首先下线压接机的进线组件控制导线的一端移动至第一压接组件正下方,第一剥皮组件对导线的一端进行剥皮后,并通过第一压接组件将第一端子压接在导线的一端,随后进线组件控制导线带动压接好的第一端子继续移动,直至导线长度合适后,第一牵引组件将被切断组件切断的导线另一端牵引至第二压接组件下方,并在第二剥皮组件对导线的另一端进行剥皮后,再通过第二压接组件将第二端子压接在导线的另一端,随后第二牵引组件将完成压接后的导线放置在台面上;为了减小下线压接机的占地面积,下线压接机的台面一般有限,因此在导线较长的情况下会造成导线的另一端搭在台面上,导线的一端则悬空下垂在台面边缘,并随着台面上放置的导线数量增多,使得导线的一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对导线的另一端具有一定的拉力,从而使得导线被拉脱并从台面边缘掉落,掉落的多根导线会散落,不便于工作人员的整理,同时掉落在地面上的导线以及端子还甚至会出现摔坏的情况出现。
[0004]鉴于此,为了克服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带动拨压绳将压接完成后的导线拍入卡槽内实现卡位固定,从而避免导线从桌面上滑落的情况出现,同时还能够对不合格的压接后导线进行筛选,自动找出不良品。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包括:机体;所述机体通过支脚放置在地面上;台面;所述台面设置在所述机体的上端;下线压接本体;所述下线压接本体位于所述台面的侧后方,用于对将端子压接在导线的端部;所述下线压接本体包括进线组件、第一压接组件、第一剥皮组件、切断组件、第一牵引组件、第二压接组件、第二剥皮组件和第二牵引组件,下线压接本体的各个零部件连接关系、位置关系属于现有技术,再次不过多赘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自动运行;
所述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还包括:卡条;所述卡条横向位于所述台面上;卡槽;所述卡槽均匀设置在所述卡条的上端;所述卡槽的宽度与所述导线的直径相匹配;所述卡槽的前后贯穿所述卡条;电机;所述电机固连在所述台面上;所述电机位于所述卡条的一侧;拨压绳;所述拨压绳固连在所述电机的输出轴;拨压绳在电机的带动下能够对导线进行拍打和下压。
[0007]优选的,所述卡条上端设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倾斜固连在所述卡条的端部;两个所述导向条呈倒置八字形分布。
[0008]优选的,所述卡条的内部横向设置有圆槽;所述圆槽位于所述卡槽的下方;所述圆槽内滑动密封连接着活塞;所述活塞的一端面转动连接着螺杆;所述螺杆穿过所述卡条延伸至外部;所述螺杆与所述卡条之间螺纹连接;所述卡槽的相对槽壁上设置有条形槽;所述条形槽内滑动密封连接着条块;所述条形槽与所述圆槽的内部通过气孔连通;所述条形槽的槽底与所述条块通过拉簧连接;所述圆槽内填充有介质,例如液压油;螺杆(44)靠近电机(5)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台面上端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延伸至所述机体内部;所述滑槽的底部穿插并滑动连接着导杆;所述导杆与所述卡条底部固连;所述导杆上套设着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滑槽槽底与所述卡条之间;俯视状态下的滑槽覆盖卡条,故卡条下移不会造成干涉。
[0010]优选的,所述机体的前侧设置有矩形槽;所述矩形槽与所述滑槽连通;所述矩形槽内滑动连接着滑板;所述滑板的一端伸出所述机体的前侧,所述滑板的另一端通过连棒与所述卡条底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矩形槽的同一槽壁上设置有一号限位槽和二号限位槽;所述一号限位槽位于所述二号限位槽的正上方;所述滑板与所述连棒之间通过扭簧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滑槽的其中两相对槽壁上设置有斜槽;所述斜槽倾斜设置;所述斜槽与所述卡条之间的距离,随着卡条下移而增大;两个所述斜槽共同滑动连接着滑棒;所述滑棒外壁固连着L形杆;所述圆槽内滑动密封连接着滑块;所述滑块远离所述活塞的一面与所述L形杆的一端固连;所述L形杆贯穿所述卡条,并与所述卡条滑动连接。
[0013]优选的,所述拨压绳外表面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设置的密度随着远离所述电机输出轴增大。
[0014]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专利技术通过电机带动拨压绳将压接完成后的导线拍入卡槽内实现卡位固定,从而避免导线从桌面上滑落的情况出现,同时还能够对不合格的压接后导线进行筛选,自动找出不良品。
[0015]2.本专利技术中螺杆转动过程中会带动活塞沿着圆槽远离电机方向运动,从而使得圆槽内的液体压强增大,随后在液压传动作用下克服拉簧的拉力推动条块运动,使得条块沿着沿着条形槽远离条形槽的槽底运动,使得两个相对应的条块相互靠近运动,使得两个相对应的条块与导线均接触,保证导线能够顺利在卡槽内移动的同时,还能够对导线端部进行卡住限位,能够适用于不同直径的导线,适用范围广。
[0016]3.本专利技术通过卡条下移与滑槽相配合,从而便于将导线从卡槽内移出,方便使用的同时,节约了收拢导线的时间。
附图说明
[001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图3是图1中B处的放大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5是图4中C处的放大图;图6是图4中D处的放大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中滑板与一号限位槽的位置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中导向条的位置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中卡条的结构图;图中:机体1、支脚11、矩形槽12、滑板13、连棒14、一号限位槽15、二号限位槽16、扭簧17、台面2、滑槽21、导杆22、弹簧23、斜槽24、滑棒25、L形杆26、滑块27、下线压接本体3、卡条4、卡槽41、圆槽42、活塞43、螺杆44、条形槽45、条块46、气孔47、拉簧48、电机5、拨压绳51、凸起52、导向条6。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专利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
[0020]如图1至图9所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通过支脚11放置在地面上;台面2;所述台面2设置在所述机体1的上端;下线压接本体3;所述下线压接本体3位于所述台面2的侧后方,用于对将端子压接在导线的端部;所述下线压接本体3包括进线组件、第一压接组件、第一剥皮组件、切断组件、第一牵引组件、第二压接组件、第二剥皮组件和第二牵引组件,下线压接本体3的各个零部件连接关系、位置关系属于现有技术,再次不过多赘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自动运行;所述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还包括:卡条4;所述卡条4横向位于所述台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通过支脚(11)放置在地面上;台面(2);所述台面(2)设置在所述机体(1)的上端;下线压接本体(3);所述下线压接本体(3)位于所述台面(2)的侧后方,用于对将端子压接在导线的端部;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自动运行;其特征在于,所述全自动下线压接机还包括:卡条(4);所述卡条(4)横向位于所述台面(2)上;卡槽(41);所述卡槽(41)均匀设置在所述卡条(4)的上端;所述卡槽(41)的宽度与所述导线的直径相匹配;所述卡槽(41)的前后贯穿所述卡条(4);电机(5);所述电机(5)固连在所述台面(2)上;所述电机(5)位于所述卡条(4)的一侧;拨压绳(51);所述拨压绳(51)固连在所述电机(5)的输出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条(4)上端设有导向条(6);所述导向条(6)倾斜固连在所述卡条(4)的端部;两个所述导向条(6)呈倒置八字形分布。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下线压接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条(4)的内部横向设置有圆槽(42);所述圆槽(42)位于所述卡槽(41)的下方;所述圆槽(42)内滑动密封连接着活塞(43);所述活塞(43)的一端面转动连接着螺杆(44);所述螺杆(44)穿过所述卡条(4)延伸至外部;所述螺杆(44)与所述卡条(4)之间螺纹连接;所述卡槽(41)的相对槽壁上设置有条形槽(45);所述条形槽(45)内滑动密封连接着条块(46);所述条形槽(45)与所述圆槽(42)的内部通过气孔(47)连通;所述条形槽(45)的槽底与所述条块(46)通过拉簧(48)连接;所述圆槽(42)内填充有介质。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秀云王勤敏鲍林枝韦冬冬丁英霞张欢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贝递尔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