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5921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其主要于一透光基板的上表面依序设有多个下部电极及至少一可横跨下部电极的绝缘分离墙,绝缘分离墙由一底部、一颈部及一顶部所构成,顶部的作用宽度将小于底部的作用宽度,藉此而可在形成一有机发光层时,让有机发光层可确实触接于绝缘分离层的底部,以防止后续所形成的对向电极可能与下部电极因不当接触所引起的短路弊端,另外,在两两下部电极之间也可形成有一隔离凸部,藉由隔离凸部及绝缘分离层以明确定义出有机发光装置内的各个像素位置,而隔离凸部又可隔离有机发光层所产生的横向光源,因此又可降低像素彼此间串讯干扰的机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不仅可防止对向电极可能与下部电极因不当接触所引起的短路弊端,又可明确定义出各个像素位置及降低像素彼此间串讯干扰的机会。
技术介绍
随着光电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然而,如何制造出高画质和低成本的平面显示器或发光装置,一直是各大厂商努力达成的目标。在众多的显示器及发光装置中,有机电致发光装置(OLED)相较于其它发光装置而言,具有自发光、高亮度、广视角、低耗电、高应答速度及面板轻薄等优点,所以格外受到各国研究单位与厂商的注目。按,一般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OLED)10,如图1及图2所示,其主要于一透光基板11的部分上表面设置有一下部电极13,并于透光基板11及下部电极13的部分上表面设置有一可横跨下部电极13的隔离墙15,而隔离墙15的顶端又可增设有一作用宽度大于隔离墙15的凸缘151,其中,该凸缘151的设置可作为后续制作的一有机发光层17及一对向电极19成长时的遮蔽装置,可有利于有机发光层17及对向电极19的位置定义及形成。通过隔离墙15及凸缘151的设置虽然具有可方便定义及形成有机发光层17及对向电极19,然而,于有机发光层17及对向电极19成长时若对位稍有不慎,将使得对向电极19产生一可超出有机发光层17的边界171的溢出部191,而溢出部191的产生将会造成对向电极19与下部电极13相互接触而产生短路的弊端,换言之,将使得该区域的有机发光层17无法正常发光,并造成OLED 10有亮点或暗点的情形发生。又,于现有OLED 10的构造中,仅以相对应的下部电极13及对向电极19的通电状态,以决定该区域的有机发光层17(或可称像素)的发光与否,并藉此达到发光区域及像素定义的目的。然而,现有OLED 10并未对有机发光层17的发光区域进行一较明确的定义及限制,因此,各像素于发光显示时,将因为各像素所产生的横向光而相互干扰,产生所谓的串讯(crosstalk)缺点,并导致OLED 10有显示效果不佳的情形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为此,如何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种新颖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及其制作方法,以确保有效防止下部电极及对向电极不正常导通的短路情形发生,又可在简单的制作方法下,以有效解决各像素之间的串讯缺点。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于透光基板及下部电极的部分上表面增设有至少一底部作用宽度大于顶部的绝缘分离墙,藉此不仅可有利于有机发光层及对向电极的准确定位,更可确保防止下部电极及对向电极不当接触所造成的短路弊端。本专利技术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藉由一绝缘分离墙及一隔离凸部的设置,而可明确定义出各发光区域或各像素的正确位置,并可因此而减少各像素间相互干扰的串讯缺点。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可藉由简单的半导体制作方法,即可达到绝缘分离墙或隔离凸部的定义及形成,藉此不仅可确保预防对向电极与下部电极不当接触所产生的短路缺点,也可因此有效降低各像素间的串讯弊端。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主要构造包括有一透光基板,于其部分上表面固设有至少一下部电极;至少一绝缘分离墙,凸设于透光基板及下部电极的部分上表面,并可横跨下部电极而与下部电极成一交叉态样;至少一隔离凸部,固设于透光基板未设有下部电极及绝缘分离墙的上表面;及一有机发光层,固设于下部电极未被绝缘分离墙覆盖的上表面,而该有机发光层的上表面再设有一对向电极。本专利技术尚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制作方法,其主要包括有下列步骤定义并形成有至少一下部电极于一透光基板的部分上表面;于未被下部电极覆盖的透光基板及下部电极上表面覆盖有一绝缘层,并通过一光阻及一短波长光源的使用,以至少一半导体制作而于绝缘层上定义并形成有至少一与下部电极成一交叉态样的绝缘分离墙及一可紧邻于该下部电极的隔离凸部;及依次于下部电极的上表面形成有至少一有机发光层及至少一对向电极。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现有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一较佳实施例在制作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在完成时的立体示意图;图4A及图4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A至第5D图分别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于各制作步骤时的立体示意图;图6A及图6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在部分制作步骤时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构造俯视图。其中,附图标记10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11 透光基板13 下部电极15 隔离墙151 凸缘17 有机发光层171 边界19 对向电极191 溢出部 20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21 透光基板22 绝缘层23 下部电极24 光阻241 第一光阻243 第二光阻245 蚀刻窗 25 绝缘分离墙251 顶部253 颈部255 底部257 第一绝缘分离墙259 第二绝缘分离墙 26 隔离凸部27 有机发光层 29 对向电极 具体实施例方式首先,请参阅图3、图4、图4A及图4B,分别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一较佳实施例的制作时立体示意图、完成后立体示意图及部分剖面示意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OLED)20主要于一透光基板21的部分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下部电极23,并于透光基板21及下部电极23的部分上表面设置有至少一可横跨下部电极23的绝缘分离墙25,该绝缘分离墙25由一底部255经由一颈部253而连接一顶部251所构成,并以底部255与部分透光基板21及下部电极23相连接,且底部255的作用宽度H3及顶部251的作用宽度H1将大于颈部253的作用宽度H2。又,于未设有下部电极23及绝缘分离墙25的透光基板21上表面亦可固设有至少一隔离凸部26,换言之,隔离凸部26将形成于两两下部电极23之间,且该隔离凸部26的边界并与下部电极23相互接触,而绝缘分离墙25及隔离凸部26将可轻易定义出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20的发光区域(或称像素),如图3所示。于未被绝缘分离墙25覆盖的下部电极23、绝缘分离墙25及隔离凸部26上表面可依次成长有一有机发光层27及一对向电极29,通过该下部电极23及对向电极29可对有机发光层27进行供电,并可控制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20的发光区域,达到以该有机电致发光装置20进行照明或显示的目的。由于绝缘分离墙25的顶部251的作用宽度H1大于颈部253的作用宽度H2,因此,当有机发光层27及对向电极29在形成的时候,该顶部251将如现有隔离墙15的凸缘151构造一般,可有利于有机发光层27及对向电极29的准确定位及形成。又,由于绝缘分离墙25的底部255的作用宽度H3可选择大于顶部251的作用宽度H1,因此当有机发光层27形成时,有机发光层27的边缘将会与绝缘分离墙25的底部255相互接触或直接迭设于底部255上表面,如图4A所示。藉由有机发光层27将与绝缘分离墙25的底部255相连接,并形成一完整的保护层,因此即使于后续的对向电极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特征在于,主要构造包括:一透光基板,于其部分上表面固设有至少一下部电极;至少一绝缘分离墙,凸设于该透光基板及该下部电极的部分上表面,并可横跨该下部电极而与下部电极成一交叉态样;至少一隔离凸部, 固设于该透光基板未设有该下部电极及该绝缘分离墙的上表面;及一有机发光层,固设于该下部电极未被该绝缘分离墙覆盖的上表面,而该有机发光层的上表面再设有一对向电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文正冯建源曾源仓陈丁洲石升旭林志平江建志
申请(专利权)人:悠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