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正平专利>正文

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4589 阅读:16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包括一管状基材,该管状基材的管壁表面定义有第一电极配置区域、第二电极配置区域及电热膜配置区域;所述的电极配置区域配置有电极组,所述的电热膜配置区域配置有电热膜,电热膜与电极组形成于管装基材的内管壁壁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特别是涉及到一种电热膜及电极组系形成于管状基材内管壁,而管体外部或基材本身被覆有远红外线的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市面上常见的电热装置,主要都是由通电时所产生的电阻效应将通入的电能转换成热能,并利用所产生的热能达到加热目的。电热装置的工作原理几乎不会脱出电阻效应的范畴。一般常见的电热装置主要有正温度系数陶瓷加热器(P.T.C),或是以电阻丝卷绕形成电阻线状的电热装置。但由于正温度系数陶瓷加热器将电能转换成热能时,陶瓷加热器的热容量(Heat Capacity)会趋于饱和,造成陶瓷加热器的阻抗变高而导致加热功率降低,故常出现加热效率不佳的现象。而电阻线状的电热器中用以加热的电阻丝在制作与加工上十分复杂,导致成本提高。因此,现今的电热装置多采用电热膜作为加热的工具。请参照图1,为现有以电热膜作为加热工具的电热装置,其电极配置的示意图。一般的电热装置架构于一绝缘基材100上,绝缘基材100上配置有一电热膜102与二电极104。其中,二电极104通常为矩形结构且与电热膜102的两端电性连接。当于二电极104施加一偏压时,电热膜102便因电阻效应而将电能转换为热能,而达到加热的目的。此外,当于二电极104施加一偏压时,流经电热膜102中央的电流密度较大,而流经电热膜102的边缘的电流密度较小。因此,常会造成电热膜102中央过热甚至烧毁的问题,而电热膜102边缘却有加热效率不佳的问题。现有的电极配置会使得电热膜中央与边缘的电流密度有很大的差异,故严重影响电热膜的寿命。此外,由于电热膜中央会有过热的问题,而边缘会有加热效率不佳的问题,故现有的电极配置所导致电热膜加热效率不平均的问题非常明显。此外,如图2所示,现有的电热膜加热装置,当制成管形状1A时,电极1B及电热膜1C仅能涂敷在加热装置的外部表层,电热膜的加热效能无法有效发挥。有鉴于习见电热膜加热装置有上述缺失,本专利技术人乃针对该些缺失研究改进的道,经长时研究终有本专利技术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在于提供一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使构成管状基材的单元,由二片、三片、四片或多数片的弧状加热板组成管形状,且由电极在宽度上的调整以及电极的配置方式,使得电流均匀地分散于电热膜上,以避免电热膜中央的电流密度过高而烧毁。本专利技术的此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由电极在宽度上的调整以及电极的配置方式,使得电流均匀地分散于电热膜上,以改善电热膜的加热效率,为本专利技术的次一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此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于基材外部表面复可施以远红外线涂敷,使用于家庭或各种电器用品时能用以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活化细胞、增进人体健康,为本专利技术的再一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的;一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包括一管状基材,该管状基材的管壁表面涂敷电热膜,电热膜两端接近前后管口位置形成电极,电极为环形状地将电热膜侧缘与基板管口彻底隔离,所述的电热膜及电极形成于管装基材内管壁壁面。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绝缘基材,该绝缘基材上具有一电热膜配置区域、一第一电极配置区域以及一第二电极配置区域,其中该第一电极配置区域、该第二电极配置区域系位于该电热膜配置区域的两侧;二电热膜,该些电热膜系彼此平行的配置于该电热膜配置区域上;一第一电极组,该第一电极组包括一第一端电极与一第二端电极,其中,该第一电极组两端的宽度大于中央的宽度,且该第一电极组与该些电热膜连接的部分为一第二轮廓;以及一第二电极组,该第二电极组包括一连接电极,其中,该第二电极组两端的宽度大于中央的宽度,且该第二电极组与该些电热膜连接的部分为一第二轮廓。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的技术手段还包括;一绝缘基材,该绝缘基材上具有一电热膜配置区域、一第一电极配置区域以及一第二电极配置区域,其中该第一电极配置区域、该第二电极配置区域系位于该电热膜配置区域的两侧;复数个电热膜,该些电热膜系彼此平行的配置于该电热膜配置区域上;一第一电极组,该第一电极组包括一第一端电极与至少一第一连接电极,其中,该第一电极组两端的宽度大于中央的宽度,且该第一电极组与该些电热膜连接的部分为一第二轮廓;以及一第二电极组,该第二电极组包括至少一第二连接电极与一第二端电极,其中,该第二电极组两端的宽度大于中央的宽度,且该第二电极组与该些电热膜连接的部分为一第二轮廓。本专利技术一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的技术手段进一步包括;适于配置于一绝缘基材并与至少一电热膜电性连接,该电热装置的电极结构至少包括域、该第二电极配置区域系位于该电热膜配置区域的两侧;一第一电极配置于该绝缘基材的一侧,该第一电极两端的宽度系大于中央的宽度,且该第一电极与该些电热膜连接的部分为一第一轮廓;以及一第二电极配置于该绝缘基材的另一侧,该第二电极两端的宽度大于中央的宽度,且该第二电极与该电热膜连接的部分为一第二轮廓。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和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结构在两端的宽度较宽而中央的宽度较窄,通电后电热膜中的电流不会集中在电热膜的中央区域而会平均分电热膜上,故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结构可让电热膜具有均匀的加热效果,并可增进电热膜的寿命。2.本专利技术电热膜加热装置中的电极组可将多个电热膜串接起来,故本专利技术的电极结构可让多个电热膜以串接的方式进行高功率的加热。3.本专利技术电热膜加热装置可由不同的正、负极接法,将多个电热膜由串联状态切换至并联状态,或是由并联状态切换至串联状态,以符合不同电压规格的需求。从上所述可知,本专利技术的此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及其电极结构,通过对管状加热装置组合方式的突破,克服管内形成电热膜的技术困难,而达成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其管外基材表面施以远红外线涂敷,使用于家庭或各种电器用品,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新陈代谢、活化细胞、增进人体健康。附图说明图1为习见平坦式电热膜加热装置示图;图2为习见管状外敷式电热膜加热装置示图;图3A为本专利技术涂敷远红外线前的示图;图3B为本专利技术涂敷远红外线后的示图;图4A为本专利技术以二片式弧状电热板组合示图;图4B为本专利技术以三片式弧状电热板组合示图;图4C为本专利技术以四片式弧状电热板组合示图;图5A为本专利技术为二个加热装置组合及其电极结构示图;图5B为本专利技术为三个加热装置组合及其电极结构示图;图6A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电极结构示图;图6B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电极结构实施于二个加热装置示图;图6C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电极结构实施于三个加热装置示图; 图6D为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电极结构实施于四个加热装置示图;图7A为第一实施例以电热膜作为加热工具的电热装置,其电极配置的示意图(一);图7B为第一实施例以电热膜作为加热工具的电热装置,其电极配置的示意图(二);图7C为第一实施例以电热膜作为加热工具的电热装置,其电极配置的示意图(三);图8A为第二实施例以电热膜作为加热工具的电热装置,其电极配置的示意图(一);图8B为第二实施例以电热膜作为加热工具的电热装置,其电极配置的示意图(二);图8C为第二实施例以电热膜作为加热工具的电热装置,其电极配置的示意图(三);图9A为第三实施例以电热膜作为加热工具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状内电热膜加热装置,包括一管状基材,该管状基材的管壁表面涂敷电热膜,电热膜两端接近前后管口位置形成电极,电极为环形状地将电热膜侧缘与基板管口彻底隔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膜及电极形成于管装基材内管壁壁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正平
申请(专利权)人:林正平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