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电池及其组件和光伏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93204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8:54
本申请适用于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电池及其组件和光伏系统,电极结构的若干第一副栅电极包括第一收集栅线电极和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第一收集栅线电极连接第一主栅电极且在第二主栅电极处断开,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相邻两根第一主栅电极之间的第二主栅电极以连接相邻的两根第一主栅电极。如此,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第二主栅电极将相邻的第一主栅电极相连,使得所有的第一主栅电极并联成一个整体,使其电性能更加均匀化,焊接后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可成为一个电性能均匀化的整体,进而改善组件在进行EL测试时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中的EL条状、块状发黑现象,有效的避免背接触电池组件失配,提高组件的功率。提高组件的功率。提高组件的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电池及其组件和光伏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太阳能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电池及其组件和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发射极和基极接触电极均放置在电池背面(非受光面)的电池,该电池的受光面无任何金属电极遮挡,从而有效增加了电池片的短路电流。
[0003]在相关技术中,在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背面电极图形的设计中,通常采用细栅连接同极性的主栅并且在异性主栅处断开设计,例如,正极细栅在负极主栅电极处断开,负极细栅则在正极主栅电极处断开。然而,在这样的设计中,由于细栅在异性主栅电极处断开,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整个电池区会被分为几乎不相联的条状独立电池区域,这样会导致最终成品组件的EL测试图中电池片会表现出黑条状和黑块状的不均匀,导致组件失配而降低组件的功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电池及其组件和光伏系统,旨在解决现有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成品组件的EL测试图中电池片会表现出黑条状和黑块状的不均匀,导致组件失配而降低组件的功率的技术问题。
[0005]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本申请实施例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用于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极性区域和第二极性区域,所述电极结构包括:间隔交替设置的若干第一副栅电极和若干第二副栅电极,所述第一副栅电极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极性区域的电流,所述第二副栅电极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极性区域的电流;和间隔交替设置的若干第一主栅电极和若干第二主栅电极,所述第一主栅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副栅电极,所述第二主栅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副栅电极,所述第一主栅电极和所述第二主栅电极的排列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副栅电极和所述第二副栅电极的排列方向;其中,若干所述第一副栅电极包括第一收集栅线电极和第一连接栅线电极,所述第一收集栅线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主栅电极且在所述第二主栅电极处断开,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相邻两根所述第一主栅电极之间的第二主栅电极以连接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主栅电极。
[0006]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在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上沿所述第一副栅电极和所述第二副栅电极的排列方向间隔设置。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的宽度为80um

1.5mm;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的宽度至少为所述第一收集栅线电极的宽度的1.5倍。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主栅电极上间隔设有若干第一焊点,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
极贯穿所述第二主栅电极的位置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
[0009]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mm。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mm。
[001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
[001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mm。
[001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所述第二主栅电极的位置处覆盖有第一绝缘层。
[0014]更进一步地,若干所述第二副栅电极包括第二收集栅线电极和第二连接栅线电极,所述第二收集栅线电极连接所述第二主栅电极且在所述第一主栅电极处断开,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贯穿相邻两根所述第二主栅电极之间的第一主栅电极以连接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二主栅电极。
[0015]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在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上沿所述第一副栅电极和所述第二副栅电极的排列方向间隔设置。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相邻间隔设置。
[001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和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在所述第一副栅电极和所述第二副栅电极的排列方向上将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均匀划分成多块相同的区域。
[0018]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的宽度为80um

1.5mm;和/或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的宽度至少为所述第二收集栅线电极的宽度的1.5倍。
[0019]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栅电极上间隔设有若干第二焊点,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贯穿所述第一主栅电极的位置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焊点之间。
[0020]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mm。
[0021]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mm。
[002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
[0023]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mm。
[0024]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栅线电极贯穿所述第一主栅电极的位置处覆盖有第二绝缘层。
[0025]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所述电极结构设置在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背光面。
[002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背接触电池组件,所述背接触电池组件包括上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
[0027]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光伏系统,所述光伏系统包括上述的背接触电池组件。
[0028]在本申请实施例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电池及其组件和光伏系统中,第一收集栅线电极在第二主栅电极处断开,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相邻两根第一主栅电极之间的第二主栅电极以连接相邻的两根第一主栅电极,也即是说,第二主栅电极上形成有第一间隔区域,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穿设该第一间隔区域以将相邻两根第一主栅电极相邻。如此,可通过第一连接栅线电极将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在第一副栅电极和第二副栅电极的排布方向上分为多块区域,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第二主栅电极将相邻的第一主栅电极相连在一起,使得所有的第一主栅电极并联成一个整体,使其电性能更加均匀化,例如,可使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流密度更加均匀化,而被第一连接栅线电极断开的第二主栅电极且被第一连接栅线电极划分的多块区域则可通过在后续形成组件的焊接过程中通过焊带相连在一起,最终,焊接后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成为一个电性能均匀化的整体,进而改善背接触电池组件在进行EL测试时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中的EL条状、块状发黑现象,有效的避免背接触电池组件失配,提高组件的功率。
[0029]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30]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系统的模块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包括交替设置的第一极性区域和第二极性区域,所述电极结构包括:间隔交替设置的若干第一副栅电极和若干第二副栅电极,所述第一副栅电极用于收集所述第一极性区域的电流,所述第二副栅电极用于收集所述第二极性区域的电流;和间隔交替设置的若干第一主栅电极和若干第二主栅电极,所述第一主栅电极连接所述第一副栅电极,所述第二主栅电极连接所述第二副栅电极,所述第一主栅电极和所述第二主栅电极的排列方向不同于所述第一副栅电极和所述第二副栅电极的排列方向;其中,若干所述第一副栅电极包括第一收集栅线电极和第一连接栅线电极,所述第一收集栅线电极连接所述第一主栅电极且在所述第二主栅电极处断开,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相邻两根所述第一主栅电极之间的第二主栅电极以连接相邻的两根所述第一主栅电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的数量为多根,多根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在所述背接触太阳能电池上沿所述第一副栅电极和所述第二副栅电极的排列方向间隔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的宽度为80um

1.5mm;和/或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的宽度至少为所述第一收集栅线电极的宽度的1.5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栅电极上间隔设有若干第一焊点,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所述第二主栅电极的位置位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0mm。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5mm。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3mm。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焊点之间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者等于1mm。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栅线电极贯穿所述第二主栅电极的位置处覆盖有第一绝缘层。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接触太阳能电池的电极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第二副栅电极包括第二收集栅线电极和第二连接栅线电极,所述第二收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刚王永谦杨新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爱旭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