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应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1964 阅读:17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在加热线圈与顶板之间具备电导体,导电体具有从外周部朝向下方形成的延长部,延长部具有前端与低电位部连接的连接部,在延长部设有热连接减低机构。延长部的弯曲部附近的截面形状一样。通过具有上述的结构,电导体可具有浮力减低功能和静电屏蔽功能这两个功能,部件数目少,消除了对人体的电击,并且在防止了被加热物的上浮。由于热连接减低机构减少向连接部的热传导,因此可提供可靠性高而能够实现紧凑设计的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被加热物与加热线圈之间设置了导电体的感应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利用加热线圈所产生的高频磁场在成为负载的锅等被加热物中感应出涡电流而进行加热的感应加热装置由于其热效率高、安全并且清洁的特性而受到关注。近年来,已经开发出如下的感应加热装置,其不仅可以将铁之类的高导磁率的被加热物或非磁性不锈钢之类的低导磁率而低电导率的被加热物加热,而且可以将铝或铜之类的低导磁率而高电导率的被加热物加热。但是,此种感应加热装置中,在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之间存在杂散电容(等效电容),一旦使用者与被加热物接触,就会穿过杂散电容及使用者的身体的内部电阻(等效电阻),从加热线圈向大地流过电流。加热低导磁率而高电导率的被加热物时,与加热高导磁率的被加热物或低导磁率而低电导率的被加热物时相比,由于加热线圈的匝数更多,施加在加热线圈上的电压更高,因此就会有从高压的加热线圈向人体泄露规定值以上的电流的情况。为此,对于加热低导磁率而高电导率的被加热物的感应加热装置的情况,需要防止在人体中流过泄露电流。例如,日本实用新案公开公报昭50-82064号公布有如下的内容,即,在顶板的背面设置导电膜,通过将该导电膜接地,来防止在人体中流过泄露电流的情况。另外,感应加热装置通过改变到达被加热物的磁通的量,可以调整被加热物的加热温度分布。例如,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平7-249480号公布有在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之间使用环状的导电体来调节温度分布的内容。该情况下,导电体在外周缘与内周缘之间具有狭缝。虽然要在导电体中流过与加热线圈的高频电流相反方向的感应电流,然而该感应电流会被狭缝阻断。利用在该加热线圈中流过的高频电流、在导电体中流过的感应电流,调节磁场的强度的分布,调整被加热物的温度分布。另外,在加热低导磁率而高电导率的被加热物的情况下,以环状配置于加热线圈与被加热物之间的导电体具有减少作用于被加热物上的浮力的作用。但是,该情况下,导电体的发热量增大,对于近年来逐渐普及的顶面操作型的机器等,为了不使导电体的热影响对为了进行顶面操作而设于顶板的下方的液晶显示原件(LCD)等造成损害,导电体需要尽可能远离顶面操作部。另外,伴随着对进一步的高性能化的需求,筐体内高密度化,要求在横向、高度方向都很紧凑的设计。但是,以往的构成中,防止在人体中流过泄露电流的导电膜与在加热低导磁率而高电导率的被加热物时进行浮力减低的导电体分别是分立的部件。由此,具有此种功能的感应加热装置就有价格高昂的问题。另外,期望实现更为紧凑的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设于加热线圈与顶板之间,在将用非磁性而具有与铝同等程度以上的电导率的金属形成的被加热物感应加热之时具有浮力减低功能的导电体具有延长部,其从导电体中延伸出来,至少形成了朝向导电体的下方的部分;连接部,其设于延长部上,而可以在用于连接低电位部的低电位部侧连接部上插拔;热连接减低机构,其设于延长部的导电体与连接部之间,降低从导电体向连接部的热传导。因导电体具有在用于与低电位部连接的低电位部侧连接部上可以插拔的连接部,而使导电体具有浮力减低功能及静电屏蔽功能这两个功能,形成如下的感应加热装置,即,部件数目少,消除了对人体的电击,并且在对以非磁性而具有与铝同等程度以上的电导率的金属形成的被加热物进行感应加热之时,防止了被加热物的上浮。另外,由于在延长部中形成有从导电体中延伸出来并至少朝向下方的部分,因此就不会有导电体特别是在径向变大的情况,变得更为紧凑,可以确保设于顶面附近的LCD等周围部件的配置空间,或者可以抑制在导电体中产生的热对这些部件的热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在延长部中设有热连接减低机构,因此可以减少向连接部的热传导,降低连接部的温度,成为电连接可靠的装置,可以实现可靠性高而能够实现紧凑设计的感应加热装置。另外,也可以具备如下的延长部,其形成从导电体至少朝向下方的部分,具备在支承加热线圈的支承体的下方被向外侧或内侧弯曲了的弯曲部。因具有弯曲部,就可以通过在抑制延长部向下方伸展的同时,增大从导电体到连接部的距离,来减少向连接部的热传导,降低连接部的温度。另外,通过使将弯曲部弯曲的部分的附近的截面形状一样,向该弯曲部分的应力集中就会变少,其强度(耐折损性)提高。这样,就会成为电连接可靠的装置,可以实现可靠性高而能够实现紧凑设计的感应加热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剖面图。图2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要部的俯视图。图2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要部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剖面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要部的立体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剖面图。图5B是图5A的A-A线的一个剖面图。图5C是图5A的A-A线的另一个剖面图。图6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要部的剖面图。图6B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立体图。图6C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感应加热装置的要部的立体图。其中,1加热线圈,2支承体,4导电体,5顶板,8延长部,9连接部,10支承部,11空间,12电容器,13孔,14折曲部,15被加热物,16平形端子,17弯曲部,18通道,19狭缝,20热连接减低机构,47延长部,48连接部,51电容器,52折曲部,54连接端子,55弯曲部,56引导部,57挡块,58弯曲角度调整部,60导电体,61延长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具备放置被加热物的顶板;设于顶板的下方而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在加热线圈与顶板之间被与加热线圈相面对地配置,在将由非磁性而具有与铝同等程度以上的电导率的金属形成的被加热物感应加热之时具有浮力减低功能的导电体,导电体具有延长部,其从导电体中延伸出来,至少形成了朝向下方的部分;连接部,其设于延长部上,而可以在用于与低电位部连接的低电位部侧连接部上插拔;热连接减低机构,其设于延长部上,降低从导电体向连接部的热传导。这样,导电体就具有浮力减低功能及静电屏蔽功能这两个功能,形成如下的感应加热装置,即,部件数目少,消除了对人体的电击,并且防止了被加热物的上浮。另外,由于延长部被从导电体的外周部向下方延伸出来,因此就不会有导电体特别是在径向变大的情况,变得更为紧凑,可以确保设于顶面附近的LCD等周围部件的配置空间,或者可以抑制在导电体中产生的热对这些部件的热的不良影响。另外,由于在延长部中设有热连接减低机构,因此可以减少向连接部的热传导,降低连接部的温度,成为电连接可靠的装置,可以实现可靠性高而能够实现紧凑设计的感应加热装置。另外,其他的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具备放置被加热物的顶板;设于顶板的下方而将被加热物感应加热的加热线圈;在加热线圈与顶板之间被与加热线圈相面对地配置,在将由非磁性而具有与铝同等程度以上的电导率的金属形成的被加热物感应加热之时具有浮力减低功能的导电体,导电体具有延长部,其从导电体中延伸出来,形成至少朝向下方的部分,具备在支承加热线圈的支承体的下方被向外侧或内侧弯曲了的弯曲部;连接部,其设于延长部上,而可以在用于与低电位部连接的低电位部侧连接部上插拔。这样,导电体就具有浮力减低功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感应加热装置,其具备:放置被加热物的顶板;加热线圈,其在所述顶板的下方,可以将由非磁性而具有与铝同等程度以上的电导率的金属形成的所述被加热物感应加热;导电体,其在所述顶板与所述加热线圈之间被与所述加热线圈相面对地 配置,在将由非磁性而具有与铝同等程度以上的电导率的金属形成的所述被加热物感应加热之时具有浮力减低功能,所述导电体具有从所述导电体中延伸出来并至少形成了朝向所述导电体的下方的部分的延长部,所述延长部具有可以在用于与低电位部连接 的低电位部侧连接部上插拔的连接部,所述延长部在所述导电体与所述连接部之间具有降低从所述导电体向所述连接部的热传导的热连接减低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庆岛敏弘松尾博可儿美行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