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机转台及起重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1715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起重机转台及起重机,起重机转台包括转台主体、后尾框架和加强板组件。转台主体包括转台主体本体和第一底板,第一底板位于转台主体本体的倾斜侧端面;后尾框架包括后尾框架本体与第二底板,后尾框架本体和转台主体本体焊接,第二底板位于后尾框架的底部;加强板组件外周具有弧形面并连接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加强板组件内具有空腔结构。在转台主体结构与后尾框架结构连接处形成三角形箱体形状的空腔结构,该空腔结构能传递多个方向的力并保证结构的稳固,从而可以减小在此处产生的局部应力,使得转台主体和后尾框架连接处能承受更大的载荷,可以满足吨位较大的起重机的要求。重机的要求。重机的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起重机转台及起重机


[0001]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重机转台及起重机。

技术介绍

[0002]转台是起重机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安装吊臂、起升机构、变幅机构、旋转机构、配重、发动机等,它通过旋转支撑装置装在起重机的车架上。为了保证起重机的正常作业,转台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起重机的吊载能力越来越强,同时这也对转台的要求越来越高。
[0003]在吨位较大的起重机上应用现有技术时,由于主臂与配重的重量更大,导致传递到转台上的力也更大,并且存在多个方向的力,依靠现有技术的加强结构仍然不能满足设计的要求,局部应力会大于设计要求的许用应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起重机转台及起重机,旨在解决现转台的结构强度不高,导致转台不能承受更大的载荷的技术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起重机转台,包括:转台主体,包括转台主体本体和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位于所述转台主体本体的倾斜侧端面;后尾框架,所述后尾框架包括后尾框架本体与第二底板,所述后尾框架本体和转台主体本体焊接,第二底板位于所述后尾框架的底部;和加强板组件,外周具有弧形面并连接所述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所述加强板组件内具有空腔结构。
[0006]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组件包括:第一加强板,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段、弧形段和第二平直段,所述第一平直段与第一底板层叠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与所述第二底板层叠连接;和第二加强板,横跨所述弧形段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弧形段、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之间形成所述空腔结构。
[000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直段和所述第二平直段反向延长线之间的夹角范围是100度~150度。
[0008]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板组件还包括多个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加强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垂直相交,且多个所述第三加强板用于将所述空腔结构分割成多个封闭空腔。
[0009]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强板为弧形板,所述弧形板的弧形外周壁与所述弧形段适配焊接,所述弧形板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垂直焊接。
[0010]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平直段上沿长度方向开设有均匀间隔布置的腰形孔,所述腰形孔的数量范围为2~6个。
[0011]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为矩形结构。
[0012]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上均开设有减负孔。
[0013]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强板的数量小于或等于3个。
[0014]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还提出一种起重机,包括如上所述的起重机转台。
[0015]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制砂机的进料调节机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16]转台主体结构与后尾框架结构焊接连接,通过转台主体结构倾斜侧端面的第一底板与后尾框架底部的第二底板之间设置加强板组件,加强板组件内具有空腔结构,该空腔结构能传递多个方向的力并保证结构的稳固,从而可以减小在此处产生的局部应力,使得转台主体和后尾框架连接处能承受更大的载荷,可以满足吨位较大的汽车起重机的要求。
[0017]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0018]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起重机转台总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图1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3是根据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加强板组件的仰视图。
[0022]附图标记说明
[0023]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起重机转台311第一平直段1转台主体3111腰形孔11第一底板312弧形段2后尾框架313第二平直段21第二底板32第二加强板3加强板组件33第三加强板31第一加强板34空腔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5]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技术的起重机转台。
[0026]如图1所示,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提供一种起重机转台100,包括:转台主体1、后尾框架2和加强板组件3。转台主体1包括转台主体本体和第一底板11,第一底板11位于转台主体本体的倾斜侧端面;后尾框架2包括后尾框架本体与第二底板21,后尾框架本体和转台主体1本体焊接,第二底板21位于后尾框架2的底部;加强板组件3外周具有弧形面并连接第一底板11和第二底板21,加强板组件3内具有空腔结构34。
[0027]在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在起重机工作过程中,转台主体1结构为最主要的受力结构,对起重机整机性能有重要的影响,用于安装主臂;转台后尾框架2结构也是主要的受力部件,用于安装卷扬机构及平衡配重。在吨位较大的汽车起重机工作时,由于主臂与配重的重量更大,导致传递到转台上的力也更大,并且存在多个方向的力,局部应力会大于设计
要求的许用应力。
[0028]因此转台主体1结构与后尾框架2结构焊接连接,通过转台主体1结构倾斜侧端面的第一底板11与后尾框架2底部的第二底板21之间设置加强板组件3,加强板组件3内具有空腔结构34,连接处形成三角形箱体形状的空腔结构34,使三角箱体设置成平齐的位置关系,消除形状突变结构的存在。且加强板组件3外周具有弧形面,弧形面紧贴焊接在第一底板11和第二底板21上,起到缓冲的作用;该空腔结构34也能传递多个方向的力并保证结构的稳固,从而可以减小在此处产生的局部应力,使得转台主体1和后尾框架2连接处能承受更大的载荷,该加强板组件3结构简单高效,利于安装,适用范围广,可以满足吨位较大的汽车起重机的要求。
[002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加强板组件3包括第一加强板31和第二加强板32;第一加强板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段311、弧形段312和第二平直段313,第一平直段311与第一底板11层叠连接,第二平直段313与第二底板21层叠连接;第二加强板32横跨弧形段312且两端分别与第一平直段311和第二平直段313连接,第二加强板32、弧形段312、第一平直段311和第二平直段313之间形成空腔结构34。
[0030]第一平直段311与第一底板11层叠连接,第二平直段313与第二底板21层叠连接,保证了第一加强板31的两端与转台主体1结构与后尾框架2结构紧密连接,加上弧形段312与转台主体1结构与后尾框架2结构的连接处紧密贴合,可以传递多个方向的力并保证结构的稳固;第二加强板32的两端横跨弧形段312,且两端分别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转台,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台主体(1),包括转台主体本体和第一底板(11),所述第一底板(11)位于所述转台主体本体的倾斜侧端面;后尾框架(2),包括后尾框架本体与第二底板(21),所述后尾框架本体和所述转台主体本体焊接,所述第二底板(21)位于所述后尾框架(2)的底部;和加强板组件(3),外周具有弧形面并连接所述第一底板(11)和所述第二底板(21),所述加强板组件(3)内具有空腔结构(3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机转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组件(3)包括:第一加强板(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平直段(311)、弧形段(312)和第二平直段(313),所述第一平直段(311)与第一底板(11)层叠连接,所述第二平直段(313)与所述第二底板(21)层叠连接;和第二加强板(32),横跨所述弧形段(312)且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平直段(311)和所述第二平直段(313)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32)、弧形段(312)、所述第一平直段(311)和所述第二平直段(313)之间形成所述空腔结构(34)。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起重机转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直段(311)和所述第二平直段(31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志雄曾娜郑保密李凡何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