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及其使用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87926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及其使用方法,所述内撑机构包括拉杆、锥套和涨套,锥套位置固定,拉杆的右端轴向滑动穿过锥套,且设置有第一锥形面,锥套的外侧套装有轴向滑动的涨套,涨套内的左端设置有第二锥形面,右端设置有第三锥形面,第三锥形面和第二锥形面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三锥形面的锥角大于第二锥形面,第三锥形面与第一锥形面相配合,锥套上设置有与第二锥形面配合的第四锥形面。本发明专利技术去除了涨套的外台阶,涨套采用双锥形面设置,第三锥形面的锥角大于第二锥形面的锥角,有利于拉杆和锥套先后接触涨套,拉杆退出后,涨套的涨紧力缓慢释放,避免涨套瞬时失去定位作为,同时也不影响后续解除定位。同时也不影响后续解除定位。同时也不影响后续解除定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薄壁管件加工
,特别是指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及其使用方法,解决了薄壁管件加工外形时无法装夹的问题,配合数控车床进行长筒薄壁管件的加工。

技术介绍

[0002]在机械加工行业,管状零件机械加工外形面,在外径与内径相差<1.2mm时,此管状零部件为薄壁管件。薄壁管件长度<300mm,薄壁管件定位采用穿实心芯轴,螺帽旋紧固定方式或液胀芯轴胀紧方式进行定位装夹,机械加工能很好的控制零部件的壁厚及壁厚差。但是当薄壁管件长度≥300mm时,上述定位装夹方式并不适用,容易出现薄壁管件松动或者产生变形等问题。而已有的弹性可涨芯轴,存在以下问题:1、多为单锥内撑机构,对于薄壁(B<2mm)长筒(L≥300mm)旋转类管件,拉动拉杆使涨套向外涨紧,单锥面接触面积大,涨套外台阶面和管件端面定位,管件定位准确;但是薄壁加工完成后,拉杆退出,因涨套外台阶面和管件端面定位,涨套无法回弹,不能解除定位。2、多用于较短的厚壁管件加工,若是用于较长薄壁管件的涨紧时容易因变形量不一致,导致管件圆度和壁厚有差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及其使用方法,去除了涨套的外台阶,涨套采用双锥形面设置,第三锥形面的锥角大于第二锥形面的锥角,有利于拉杆和锥套先后接触涨套,拉杆退出后,涨套的涨紧力缓慢释放,避免涨套瞬时失去定位作为,同时也不影响后续解除定位。
[0004]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包括拉杆、锥套和涨套,锥套位置固定,拉杆的右端轴向滑动穿过锥套,且设置有第一锥形面,锥套的外侧套装有轴向滑动的涨套,涨套内的左端设置有第二锥形面,右端设置有第三锥形面,第三锥形面和第二锥形面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三锥形面的锥角大于第二锥形面,第三锥形面与第一锥形面相配合,锥套上设置有与第二锥形面配合的第四锥形面。
[0005]进一步地,锥套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第一等径段和第二等径段,第一等径段的外径大于第二等径段,第一等径段和第二等段通过第四锥形面相连,第二等径段置于涨套内。
[0006]进一步地,涨套内的中部设置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径小于涨套的内径,限位环滑动套装于第二等径段的外侧,第二等径段与限位环两侧的涨套内壁间隔设置,涨套两端的外径相同,且大于涨套中部的外径,涨套中部两侧的外壁上均设置有环形槽。
[0007]进一步地,拉杆包括杆本体,杆本体的右端穿过第二等径段,且依次设置有内限位块、第一锥形面和外限位块,内限位块置于涨套内,且与涨套的内壁间隔设置,内限位块的外径大于第二等径段的内径,外限位块置于涨套外侧的右端,且外径大于第三锥形面的右端内径。
[0008]进一步地,第三锥形面的锥角比第二锥形面大1
°
以内。
[0009]进一步地,锥套上设置有限位杆,拉杆上对应限位杆的位置处设置有轴向滑槽,通过限位杆和轴向滑槽的配合,限制拉杆轴向移动的距离,限位杆对应的轴套外侧设置有压盖。
[0010]进一步地,还包括法兰盘、支座和连接杆,锥套的左端与支座相连,支座与法兰盘相连,连接杆的右端滑动穿过法兰盘和支座,且与拉杆的左端相连。
[0011]进一步地,连接杆内设置有第一轴向管道,拉杆内设置有与第一轴向管道相通的第二轴向管道,拉杆内的右端沿周向均布有倾斜的分支管道,分支管道与第二轴向管道相通。
[0012]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3](1)将涨套置于薄壁管件内,向左拉动拉杆,第一锥形面先向外挤压第三锥形面,然后第四锥形面向外挤压第二锥形面,从而使涨套径向向外扩张,直至与薄壁管件的内壁相抵;
[0014](2)薄壁管件加工完成后,向右推动拉杆,第一锥形面先远离第三锥形面,然后第二锥形面远离第四锥形面,涨套径向复位,取下薄壁管件。
[0015]进一步地,若是薄壁管件的长度≥300mm,则薄壁管件的两端均安装有所述的内撑机构,薄壁管件内通过第一轴向管道、第二轴向管道和分支管道向薄壁管件内充气或者充水。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本专利技术适用于薄壁长管(长度≥300mm,壁厚小于2mm)的加工,采用第三锥形面的锥角大于第二锥形面的锥角设计,有利于内撑机构工作过程中拉杆和锥套先后接触涨套,薄壁管件加工完成后,拉杆右移退出时,第一锥形面与第三锥形面分开后,第二锥形面和第四锥形面尚未分开,还处于涨紧状态,但涨紧力量已经不是工作的力量,使工作力量缓慢释放,即涨套不存在瞬间失去定位作用的问题。
[0018]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通过拉杆、锥套、涨套、不同角度的双锥角的结构设计,以及限位杆和轴向滑槽的配合,有利于确保涨套向外挤压的受力均匀,避免使薄壁管件变形,同时也能确保定位的稳定性,避免薄壁管件定位不稳,出现松动。
[0019]因薄壁长管长度较长,本专利技术的内撑机构设置于薄壁长管的两端后,薄壁长管中间无辅助支撑,通过第一轴向管道、第二轴向管道和分支管道向薄壁管件内充气或者充水,使得薄壁管件内有介质存在,数控机床旋转薄壁长管时起到辅助支撑,消减加工的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内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涨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锥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拉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5为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0026]锥套1,涨套2,第二锥形面3,第三锥形面4,限位环5,环形槽6,第一等径段7,第四锥形面8,第二等径段9,杆本体10,内限位块11,第一锥形面12,外限位块13,密封圈14,法兰盘15,支座16,连接杆17,第一轴向管道18,第二轴向管道19,分支管道20,轴向导向槽21,导向螺钉22,压盖23,限位杆24,轴向滑槽25。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8]实施例1
[0029]如图1和2所示,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包括拉杆、锥套1和涨套2,锥套1位置固定,锥套1的外侧套装有轴向滑动的涨套2,涨套2内的左端设置有第二锥形面3,右端设置有第三锥形面4,第三锥形面4和第二锥形面3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三锥形面4的锥角大于第二锥形面3,第三锥形面4的锥角比第二锥形面3大1
°
以内。涨套2内的中部设置有同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包括拉杆、锥套和涨套,其特征在于:锥套位置固定,拉杆的右端轴向滑动穿过锥套,且设置有第一锥形面,锥套的外侧套装有轴向滑动的涨套,涨套内的左端设置有第二锥形面,右端设置有第三锥形面,第三锥形面和第二锥形面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三锥形面的锥角大于第二锥形面,第三锥形面与第一锥形面相配合,锥套上设置有与第二锥形面配合的第四锥形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其特征在于:锥套包括从左向右依次设置的第一等径段和第二等径段,第一等径段的外径大于第二等径段,第一等径段和第二等段通过第四锥形面相连,第二等径段置于涨套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涨套内的中部设置有限位环,限位环的内径小于涨套的内径,限位环滑动套装于第二等径段的外侧,第二等径段与限位环两侧的涨套内壁间隔设置,涨套两端的外径相同,且大于涨套中部的外径,涨套中部两侧的外壁上均设置有环形槽。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其特征在于:拉杆包括杆本体,杆本体的右端穿过第二等径段,且依次设置有内限位块、第一锥形面和外限位块,内限位块置于涨套内,且与涨套的内壁间隔设置,内限位块的外径大于第二等径段的内径,外限位块置于涨套外侧的右端,且外径大于第三锥形面的右端内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薄壁管件的内撑机构,其特征在于:第三锥形面的锥角比第二锥形面大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吉涛付武涛李明杨建强尚孟柳刘冰刘霞
申请(专利权)人:南阳北方向东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