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7305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旨在解决现有的热管理集成模块存在的结构复杂、系统管路数量多、布置空间大、流阻大、质量重的不足。该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剂侧阀板,剂侧阀板上形成多个连接管路,剂侧阀板被配置作为热管理集成系统的承载连接件;剂侧阀板上至少有两个安装口,两安装口之间通过连接管路连通,安装口内设置有热管理部件;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将热管理集成系统中除压缩机,前端模块,空调箱模块之外的所有零部件通过现有工艺方案和装配方式高度集成在一起,开发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通过阀板和汽液分离器等零部件流道内部设计,实现热管理系统管路数量少,布置空间小,流阻低,轻量化,低成本等目的。本等目的。本等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
,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电动车热管理的研究越发受重视,相比较传统的燃油车热管理,其要复杂的多,传统热管理系统包括动力总成热管理和空调系统,其动力总成的热管理主要是冷却,通过油冷,水冷和风冷等方式降温,空调系统相对简单,制热采用发动机余热引入乘员舱即可,空调系统只需单制冷模式;而当前电动汽车热管理包括电池热管理,乘员舱空调系统,电机电控热管理,其设计需满足各个工况下的热量需求分配,故其整个热管理系统复杂程度相比较要高,热管理的零部件也随之大大增多;现有技术中,这些零部件分散布置,或者低集成布置,导致:一,占据布置空间大,二,零部件之间需要大量管路和压板连接,大量管路带来管路错综复杂,布置困难,成本增加,识别防错有风险,且管路的分布会造成流路长,流阻大,增加泄露的风险。
[0003]中国专利公告号CN211764805U,公告日2020年10月27日,该申请案公开了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涉及车辆热管理
该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安装支架、热交换器和至少一个流量分配组件,热交换器与流量分配组件均安装在安装支架上;安装支架内设有流量分配腔,热交换器和流量分配组件分别与流量分配腔连通,流量分配组件用于对经过热交换器后的冷却液进行分流。该热管理集成模块具有热交换和水路流量分配功能,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方便安装。 它存在管路多、重量大、成本较高等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点,提供了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它能实现热管理系统管路数量少、布置空间小、流阻低、轻量化、低成本的优点。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包括剂侧阀板,剂侧阀板上形成多个连接管路,剂侧阀板被配置作为热管理集成系统的承载连接件;剂侧阀板上至少有两个安装口,两安装口之间通过连接管路连通,安装口内设置有热管理部件。
[0006]本专利技术是将热管理集成系统中除压缩机、前端模块、空调箱模块之外的所有零部件通过现有工艺方案和装配方式高度集成在一起,开发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通过剂侧阀板和汽液分离器等零部件流道内部设计,实现热管理系统管路数量少,布置空间小,流阻低,轻量化,低成本等目的;汽液分离器的简称为“汽分”。
[0007]作为优选,热管理部件包括下列部件之中的至少两个:汽液分离器、电子膨胀阀、SOV阀、 PT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蒸发器(Chiller)、水冷冷凝器(LCC)。结合热管理系统原理图,本热管理集成模块方案重点将汽分,3个电子膨胀阀,4个SOV阀,2个PT传感器,2个温度传感器,1个chiller,1个LCC,高度集成在一起,通过阀板和汽液分离器等零部件流道内部
设计,实现热管理系统管路数量少,布置空间小,流阻低,轻量化,低成本的目的。
[0008]作为优选,剂侧阀板包括冷媒侧阀板一和冷媒侧阀板二,冷媒侧阀板一和冷媒侧阀板二通过背后设置的连接管路连通;冷媒侧阀板一和冷媒侧阀板二与汽液分离器焊接连接。剂侧阀板采用分模块化设计,冷媒侧阀板一和冷媒侧阀板二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高低温区域的隔热;由于空气导热系数比较低,在使得高低温区域中间充满空气后,两板之间可实现自然隔热;同时,避免大面积线切割,降低工艺成本;剂侧阀板通过锻造工艺实现,之后通过钎焊工艺,与汽液分离器实现焊接,背后连接管实现上下板的连接;剂侧阀板通过装配工艺方式连接到剂侧总成模块上;PT传感器通过背部外焊接的连接管连接电子膨胀阀。
[0009]作为优选,汽液分离器包括外筒体、设置在外筒体端部的端盖和设置于外筒体内的汽液分离组件。筒体端部设有上盖板和下盖板,使外筒体形成密封腔;汽液分离组件用于汽液分离。
[0010]作为优选,外筒体内设有圆形筒体和异形筒体,圆形筒体内设有汽液分离腔,异型筒体内设有异性腔,外筒体外壁一侧呈阶梯型,阶梯型外壁面上分别设有汽液混合进口和气体出口,汽液混合进口与汽液分离腔连通,气体出口与异性腔连通,汽液分离组件设置在圆形筒体上,用于汽液分离,并且组件与外端盖之间的间隙,用于气液分离腔和异性腔的连通。汽液分离器外筒体采用型材拉伸的方式成型;汽液分离器与剂侧阀板平面焊接形成一体;气液分离腔内部分为两个腔室,相互独立,且汽液分离腔的目的是汽液分离及储液,异性腔为分离出来气体的出口流道。
[0011]作为优选,圆形筒体和异形筒体具有一定的高度差。该结构通过精加工工艺将圆形筒体与异形筒体铣出一定的高度差;目的为更改出气方向需形成的腔室。
[0012]作为优选,汽液分离组件包括设置在圆形筒体端部的内筒体盖、设置在汽液分离腔内的伞帽和回气管,伞帽和回气管均与内筒体盖连接,伞帽呈伞型结构,且伞帽上设有开口朝向汽液混合进口的伞口,回气管使得汽液分离腔分离出来的气体与异性腔连通。内筒体盖上固定设有使汽液分离腔与异性腔体连通的出气管,汽液分离腔内的出气管上连接伞帽,整体焊接装配到圆形筒体上;汽液分离腔两相在进口处撞击伞帽,由于密度的差异,气体可认为质量很小忽略,只有速度,没有动量,而液体既有速度又有动量,撞击之后液体动量为零,沿着壁面流动,气体则通过回去管进入异性腔流出汽分。
[0013]作为优选,回气管包括U型管和连接管。连接管与内筒体盖固定连接,气体则通过U型管进口进入异性腔流出汽分。
[0014]作为优选,剂侧阀板上设有压缩机出口,压缩机出口连接水冷冷凝器,水冷冷凝器分别连接SOV阀一和SOV阀二,SOV阀一连接室外换热器入口;SOV阀二连接室内冷凝器入口。剂侧阀板上流道布置在考虑紧凑的同时,也要考虑冷热分区设计,如图9,图9所述流程在系统工作中,多数处于高温高压区域(制冷工况下室外换热器入口高温高压,热泵工况下为低温低压)。
[0015]作为优选,剂侧阀板上还设有室外换热器出口,室外换热器出口分别连接SOV阀三和SOV阀四,SOV阀三连接汽液分离器入口;SOV阀四连接PT2温度压力传感器;PT2温度压力传感器分别连接电子膨胀阀一、电子膨胀阀二、电子膨胀阀三和室内冷凝器出口;电子膨胀阀一连接室外换热器入口;电子膨胀阀二连接空调箱蒸发器;电子膨胀阀三连接chiller。剂侧阀板上流道布置在考虑紧凑的同时,也要考虑冷热分区设计,如图10,图10所述流程在
不同工况切换下处于中温或者低温工况;故通过两块阀板实现大区域的冷热区域设计,考虑到两个阀板重量,振动等因素,将膨胀阀一设置在冷媒侧阀板二上,PT2温度压力传感器通过外焊接连接管与膨胀阀一连接;上下板都有安装口,可根据具体位置调整,不受限当前位置。
[00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通过高度集成剂侧阀板,汽液分离器,板式换热器,PT传感器,可在保证各个功能实现的同时,达到系统管路数量少,布置空间小,流阻低,轻量化,低成本等目的;(2)剂侧阀板采用分模块化设计,可实现隔热,避免大面积线切割,降低工艺成本;(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是,包括剂侧阀板,剂侧阀板上形成多个连接管路,剂侧阀板被配置作为热管理集成系统的承载连接件;剂侧阀板上至少有两个安装口,两安装口之间通过连接管路连通,安装口内设置有热管理部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是,热管理部件包括下列部件之中的至少两个:汽液分离器、电子膨胀阀、SOV阀、 PT传感器、蒸发器、水冷冷凝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是,剂侧阀板包括冷媒侧阀板一和冷媒侧阀板二,冷媒侧阀板一和冷媒侧阀板二通过背后设置的连接管路连通;冷媒侧阀板一和冷媒侧阀板二与汽液分离器焊接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是,汽液分离器包括外筒体、设置在外筒体端部的端盖和设置于外筒体内的汽液分离组件。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热管理集成模块,其特征是,外筒体内设有圆形筒体和异形筒体,圆形筒体内设有汽液分离腔,异型筒体内设有异侧腔,外筒体外壁一侧呈阶梯型,阶梯型外壁面上分别设有汽液混合进口和气体出口,汽液混合进口与异侧腔连通,气体出口与汽液分离腔连通,汽液分离组件设置于圆形筒体上,用于汽液分离腔和异侧腔的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热管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事业张伟伟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凌昇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