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装置及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26429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1:27
本申请涉及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装置及设备。其中,滑行能量回收方法包括:在汽车滑行的过程中监测汽车所在地面的坡度值,及与前车的车距;确定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并判断车距是否大于距离阈值;若车距大于距离阈值,则输出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对应的第一回收扭矩;反之,则输出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对应的第二回收扭矩,其中,第一回收扭矩小于第二回收扭矩。通过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滑行能量回收方法能够改善滑行能量回收的效率较低的问题。方法能够改善滑行能量回收的效率较低的问题。方法能够改善滑行能量回收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装置及设备


[0001]本申请涉及汽车自动控制
,特别是涉及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装置及设备。

技术介绍

[0002]为提高能量利用率和续航能力,新能源汽车可以装载滑行能量回收功能。具备能量回收功能的车辆可以在滑行过程中控制电机输出回收扭矩,以回收滑行过程中的能量,从而进行制动再生。
[0003]目前,汽车在进行滑行能量回收时,控制电机输出的回收扭矩往往为一个固定值,无法根据具体的行驶场景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在一些行驶场景中,可能会出现回收扭矩过大的现象,影响行车效率;在另一些行驶场景中,可能会出现回收扭矩过小的现象,造成能量浪费。
[0004]可见,现有的滑行能量回收方法由于无法根据具体的行驶场景对输出的回收扭矩进行调节,因此还存在着滑行能量回收的效率较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装置及设备,改善现有技术中滑行能量回收效率较低的问题。
[0006]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该滑行能量回收方法包括:在汽车滑行的过程中监测汽车所在地面的坡度值,及与前车的车距;确定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并判断车距是否大于距离阈值;若车距大于距离阈值,则输出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对应的第一回收扭矩;反之,则输出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对应的第二回收扭矩,其中,第一回收扭矩小于第二回收扭矩。
[0007]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中,角度区间包括第一区间、第二区间以及第三区间;其中,第一区间表示汽车处于陡坡下行状态,第二区间表示汽车处于平地行驶状态,第三区间表示汽车处于陡坡上行状态;其中,第一区间中的各坡度值小于角度阈值的负值,第二区间中的各坡度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角度阈值,第三区间中的各坡度值大于角度阈值。
[0008]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中,在确定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并判断车距是否大于距离阈值之后,在输出第一回收扭矩或第二回收扭矩之前,方法还包括:检测汽车的车速,并获取汽车的预设最高扭矩和预设最低扭矩;查询车速在标准档位扭矩表中对应的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在车距因子表中对应的车距因子、和坡度值在坡度因子表中对应的坡度因子,其中,车距因子与车距成反比,坡度因子与坡度值成反比;根据预设最低扭矩、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并令第一回收扭矩或者第二回收扭矩等于预设扭矩与预设最高扭矩中的最小数值,其中,预设扭矩为第一预设扭矩或第二预设扭矩。
[0009]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实施方式中,在坡度值属于第一区间的情况下,根据预设最低扭矩、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的数学表达式为:N1=C
normal
×
i2,N2=C
normal
×
i1×
i2;其中,N1为第一预设扭矩,N2为第二预设扭矩,C
normal
为预设标准扭矩,i1为车距因子,i2为坡度因子。
[0010]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实施方式中,在坡度值属于第二区间的情况下,根据预设最低扭矩、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的数学表达式为:N1=C
min
,N2=C
normal
×
i1;其中,N1为第一预设扭矩,N2为第二预设扭矩,C
min
为预设最低扭矩,C
normal
为预设标准扭矩,i1为车距因子。
[0011]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实施方式中,在坡度值属于第三区间的情况下,根据预设最低扭矩、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的数学表达式为:N1=C
min
,N2=C
normal
×
i1×
i2;其中,N1为第一预设扭矩,N2为第二预设扭矩,C
min
为预设最低扭矩,C
normal
为预设标准扭矩,i1为车距因子,i2为坡度因子。
[0012]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实施方式中,监测汽车所在地面的坡度值的步骤,包括:检测汽车的测量加速度和真实加速度,其中,测量加速度为惯性测量单元检测得到的数据,真实加速度为通过对轮速传感器检测的车速进行时间求导得到的数据;根据测量加速度与真实加速度的差值,得到坡度值。
[0013]结合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实施方式中,根据测量加速度与真实加速度的差值,得到坡度值的数学表达式为:其中,θ为坡度值,g为重力加速度,a0为测量加速度,为真实加速度。
[0014]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滑行能量回收装置,该滑行能量回收装置包括:监测单元,用于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监测汽车所在地面的坡度值,及与前车的车距;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判断单元,用于判断车距是否大于距离阈值;控制单元,用于若车距大于距离阈值,则输出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对应的第一回收扭矩;反之,则输出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对应的第二回收扭矩,其中,第一回收扭矩小于第二回收扭矩。
[0015]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中,角度区间包括第一区间、第二区间以及第三区间;其中,第一区间表示汽车处于陡坡下行状态,第二区间表示汽车处于平地行驶状态,第三区间表示汽车处于陡坡上行状态;其中,第一区间中的各坡度值小于角度阈值的负值,第二区间中的各坡度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角度阈值,第三区间中的各坡度值大于角度阈值。
[0016]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中,确定单元还用于:检测汽车的车速,并获取汽车的预设最高扭矩和预设最低扭矩;查询车速在标准档位扭矩表中对应的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在车距因子表中对应的车距因子、和坡度值在坡度因子表中对应的坡度因子,其中,车距因子与车距成反比,坡度因子与坡度值成反比;根据预设最低扭矩、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并令第一回收扭矩或者第二回收扭矩等于预设扭矩与预设最高扭矩中的最小数值,其中,预设扭矩为第一预设扭矩或第二预设扭矩。
[0017]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实施方式中,在坡度
值属于第一区间的情况下,根据预设最低扭矩、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的数学表达式为:N1=C
normal
×
i2,N2=C
normal
×
i1×
i2;其中,N1为第一预设扭矩,N2为第二预设扭矩,C
normal
为预设标准扭矩,i1为车距因子,i2为坡度因子。
[0018]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实施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实施方式中,在坡度值属于第二区间的情况下,根据预设最低扭矩、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行能量回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汽车滑行的过程中监测所述汽车所在地面的坡度值,及与前车的车距;确定所述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并判断所述车距是否大于距离阈值;若所述车距大于所述距离阈值,则输出所述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对应的第一回收扭矩;反之,则输出所述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对应的第二回收扭矩,其中,所述第一回收扭矩小于所述第二回收扭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角度区间包括第一区间、第二区间以及第三区间;其中,所述第一区间表示所述汽车处于陡坡下行状态,所述第二区间表示所述汽车处于平地行驶状态,所述第三区间表示所述汽车处于陡坡上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区间中的各坡度值小于角度阈值的负值,所述第二区间中的各坡度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所述角度阈值,所述第三区间中的各坡度值大于所述角度阈值。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所述坡度值所属的角度区间,并判断所述车距是否大于距离阈值之后,在输出所述第一回收扭矩或所述第二回收扭矩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检测所述汽车的车速,并获取汽车的预设最高扭矩和预设最低扭矩;查询所述车速在标准档位扭矩表中对应的预设标准扭矩、所述车距在车距因子表中对应的车距因子、和所述坡度值在坡度因子表中对应的坡度因子,其中,所述车距因子与所述车距成反比,所述坡度因子与所述坡度值成反比;根据所述预设最低扭矩、所述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并令第一回收扭矩或者第二回收扭矩等于所述预设扭矩与所述预设最高扭矩中的最小数值,其中,所述预设扭矩为第一预设扭矩或第二预设扭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坡度值属于第一区间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预设最低扭矩、所述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的数学表达式为:N1=C
normal
×
i2,N2=C
normal
×
i1×
i2;其中,所述N1为第一预设扭矩,所述N2为第二预设扭矩,所述C
normal
为所述预设标准扭矩,所述i1为车距因子,所述i2为坡度因子。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坡度值属于第二区间的情况下,所述根据所述预设最低扭矩、所述预设标准扭矩、车距因子和/或坡度因子确定预设扭矩的数学表达式为:N1=C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静唐如意黄大飞刘小飞滕国刚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赛力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