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3679390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可有效解决用于制备复合微生态菌剂,实现在改良小麦种植土壤中的应用问题,技术方案是,将菌株RGZ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领域,特别是一种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小麦是人类主要食物来源之一,特别是在我国占着农作物重要的作用,广而种植,但近年来,由于化肥和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土壤酸化问题日趋严重,表现在土壤pH值降低、土壤钙镁等养分淋失、有毒金属离子活性增强。适合小麦生长的土壤酸碱度在6.5

7.5之间,目前酸化土壤的pH在6.0以下,有些严重地块甚至达到了4.0以下,导致麦苗黄化、难以生长,减产甚至绝产,而且土壤酸化也增加了土传病害的发病率,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镰刀菌(Fusarium)是一种重要的土传病害病原真菌,寄主范围广、侵染能力强,可引起小麦根腐病(腐霉菌、平脐蠕孢菌和禾谷镰刀菌)、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小麦茎基腐病(禾谷镰刀菌、假禾谷镰刀菌),不仅会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产生的真菌毒素,食用后会引起急性中毒症状,同时会降低免疫能力和生育能力等,危害人畜健康。
[0003]传统的化学改良剂生石灰,可以短时间内迅速提高土壤pH,改善土壤性质,并取得一定的增产效果,但长期施用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复酸化”,在酸性土壤中会发生铁、铝体系的转化,引起土壤磷、钾、钙、镁、铁等元素的平衡失调,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加重。水溶性磷肥施入酸性土壤中后,磷酸根离子和酸性土壤中的活性铁、铝离子反应,生成无定型磷酸铁铝盐,随后逐渐转化为晶质的粉红磷铁矿、磷铝石,从而使其有效性明显降低。近年来,科研工作者应用生物炭开展改良土壤的工作,田间试验证明虽然有较好的改良效果,但是由于其成本高和使用不方便等因素,很难大面积推广应用。而微生物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抑制病原物生长、提高植物抗逆能力等起到改良土壤、调节作物生长的作用。因此,如何研制一种复合微生态菌剂,实现对麦田酸化土壤的改良,提高小麦对土传病害的抗性、促进小麦丰产丰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至今未见有复合微生态菌剂用于麦田土壤(酸化+土传病害)改良的公开报导。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专利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可有效解决用于制备复合微生态菌剂,实现在改良小麦种植土壤中的应用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菌种活化:将保藏的菌株RGZ1
‑4‑
29和SJ3

6分别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划线,25~30℃培养24~48h,对菌株活化;所述的菌株RGZ1
‑4‑
29为西藏日格则地区小麦农田土壤筛选分离得到,分类命名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2021年10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 No:23622,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所述的菌株SJ3

6为自河南驻马店酸化土壤生长良好的小麦根部分离得到,分类命名副伯克霍尔德氏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2021年10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 No:23621,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述的营养琼脂平板为蛋白胨10.0g、牛肉膏粉3.0g、氯化钠5.0g和琼脂15.0g加水至1000mL,121℃下高压灭菌30min,pH7.2
±
0.2(公知技术);(2)种子培养:分别挑取活化菌种的单菌落,接入装有100mL NB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25~30℃、120~180r/min摇床培养至种子液的OD
600
值为1.2以上,成种子液;所述的NB培养基为蛋白胨10g、牛肉粉3g和氯化钠5g加水至1000mL,121℃下高压灭菌30min;(3)发酵培养:将种子液以发酵培养基2~5%的体积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温度25~30℃,pH5~8,发酵时间18~32h,得微生物菌悬液,微生物菌悬液中含类芽孢杆菌RGZ1
‑4‑
29、副伯克霍尔德氏菌SJ3

6的有效活菌数为5.0
×
108~5.0
×
10
10
cfu/mL;所述的发酵培养基为重量百分计:酪蛋白胨0.5%、广西黄腐酸钾1%、尿素0.5%、KH2PO40.1%、MgSO40.05%和FeSO40.02%,余量为水,混合均匀制成;(4)微生态菌剂的制备:将微生物菌悬液、纤维素酶3~5kU/Kg和蛋白酶5~10kU/kg加入载体中,加水至载体含水率50%,混合均匀,堆积之后再覆盖薄膜,25~35℃发酵72~120h,发酵结束后晾干,加入晾干发酵物重量的:广西黄腐酸钾3~5%、壳聚糖0.03~0.05%、聚谷氨酸0.02~0.03%,再次混合均匀,成复合微生态菌剂;所述的蛋白酶为胰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中的一种;所述的载体为香菇菌渣、杏鲍菇或金针菇菌渣中的一种(现有技术)。
[0006]本专利技术方法制备的复合微生态菌剂施于麦田土壤中,有效用于改良麦田土壤,抑制小麦土传病害,保证小麦丰产丰收,实现在酸化土壤小麦种植中的应用。
[0007]本专利技术方法原料丰富,配伍科学合理,制备方法易操作,产品质量好,可有效用于对麦田土壤的改良,提高小麦产量,是麦田土壤改良上的一大创新,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专利技术菌株RGZ1
‑4‑
29的抗镰刀菌性能和菌株 SJ3

6的解磷功能图,其中:A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RGZ1
‑4‑
29对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拮抗效果;B为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RGZ1
‑4‑
29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的拮抗效果;左边为对照病原菌,右边为不同的筛选菌株产生的抑菌圈;C为SJ3

6在无机磷平板上产生的水解圈。
[0009]图2为本专利技术菌株RGZ1
‑4‑
29与SJ3

6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的拮抗试验图。
[0010]图3为本专利技术复合微生态菌剂对酸化土壤改良的盆栽效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1]以下结合实施例和具体情况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0012]本专利技术在具体实施中可由以下实施例给出。
[0013]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一种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菌种活化:将保藏的菌株RGZ1
‑4‑
29和SJ3

6分别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划线,26~28℃培养30~40h,对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菌种活化:将保藏的菌株RGZ1
‑4‑
29和SJ3

6分别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划线,25~30℃培养24~48h,对菌株活化;所述的菌株RGZ1
‑4‑
29为西藏日格则地区小麦农田土壤筛选分离得到,分类命名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2021年10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 No:23622,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述的菌株SJ3

6为自河南驻马店酸化土壤生长良好的小麦根部分离得到,分类命名副伯克霍尔德氏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2021年10月18日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CGMCC No:23621,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述的营养琼脂平板为蛋白胨10.0g、牛肉膏粉3.0g、氯化钠5.0g和琼脂15.0g加水至1000mL,121℃下高压灭菌30min,pH7.2
±
0.2;(2)种子培养:分别挑取活化菌种的单菌落,接入装有100mL NB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25~30℃、120~180r/min摇床培养至种子液的OD
600
值为1.2以上,成种子液;所述的NB培养基为蛋白胨10g、牛肉粉3g和氯化钠5g加水至1000mL,121℃下高压灭菌30min;(3)发酵培养:将种子液以发酵培养基2~5%的体积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温度25~30℃,pH5~8,发酵时间18~32h,得微生物菌悬液,微生物菌悬液中含类芽孢杆菌RGZ1
‑4‑
29、副伯克霍尔德氏菌SJ3

6的有效活菌数为5.0
×
108~5.0
×
10
10
cfu/mL;所述的发酵培养基为重量百分计:酪蛋白胨0.5%、广西黄腐酸钾1%、尿素0.5%、KH2PO40.1%、MgSO40.05%和FeSO40.02%,余量为水,混合均匀制成;(4)微生态菌剂的制备:将微生物菌悬液、纤维素酶3~5kU/Kg和蛋白酶5~10kU/kg加入载体中,加水至载体含水率50%,混合均匀,堆积之后再覆盖薄膜,25~35℃发酵72~120h,发酵结束后晾干,加入晾干发酵物重量的:广西黄腐酸钾3~5%、壳聚糖0.03~0.05%、聚谷氨酸0.02~0.03%,再次混合均匀,成复合微生态菌剂;所述的蛋白酶为胰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或木瓜蛋白酶中的一种;所述的载体为香菇菌渣、杏鲍菇或金针菇菌渣中的一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微生态菌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菌种活化:将保藏的菌株RGZ1
‑4‑
29和SJ3

6分别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划线,26~28℃培养30~40h,对菌株活化;(2)种子培养:分别挑取活化菌种的单菌落,接入装有100mL NB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26~28℃、150r/min摇床培养至种子液的OD
600
值为1.2以上,成种子液;(3)发酵培养:将种子液以发酵培养基3.5%的体积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温度26~28℃,pH7,发酵时间25h,得微生物菌悬液,微生物菌悬液中含类芽孢杆菌RGZ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文玲权淑静雷高张永战王佰涛李亮亮李珊珊刘德海王大冶甄静刁文涛李磊王继雯陈晓飞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省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