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8765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所述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连接在所述壳体近端的管箱,所述壳体内设置第一管程机构以及壳程机构,所述管箱内设置第二管程机构;所述第一管程机构用于流过第一介质,所述第一管程机构的第一传热管位于壳体内;所述第二管程机构用于流过第二介质,所述第二管程机构的第二传热管位于壳体内;所述壳程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侧面近端的第三进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侧面远端的第三出管,所述壳程机构用于向所述壳体内流通第三介质,使第三介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管和第二传热管换热,结构简单,减少了焊接需求,降低了换热器泄露的可能性,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效果。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效果。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器
,尤其涉及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多管腔管板换热器,是通过多块分层隔板把管箱分隔成几个腔,请参考图3,采用了三块隔板将四个管程分隔成四个腔室,由于筋板增多,需要焊接的点也增多,密封面与筋板之间的平整度容易受到焊接影响,不能通过简单的机械打磨来调整法兰密封与分层隔板的平整度,而必须使用车床加工,增加了设备的加工成本。而且由于各个腔之间按标准设计需要预留一定的距离,导致设备筒体体积增加、设备法兰大小增加,使得设备整体成本大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所述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连接在所述壳体近端的管箱,所述壳体内设置第一管程机构以及壳程机构,所述管箱内设置第二管程机构;
[0006]所述第一管程机构用于流过第一介质,所述第一管程机构的第一传热管设置在壳体内;
[0007]所述第二管程机构用于流过第二介质,所述第二管程机构的第二传热管设置在壳体内;
[0008]所述壳程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侧面近端的第三进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侧面远端的第三出管,所述壳程机构用于向所述壳体内流通第三介质,使第三介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管和第二传热管换热。
[000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程机构包括穿过所述壳体设置的第一进管以及第一出管,所述第一进管与第一出管之间设置若干第一传热管。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程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管箱两侧的第二进管与第二出管,所述管箱内设置隔板,所述隔板用于分隔所述管箱内的第二介质,所述管箱远端设置若干第二传热管,所述第二传热管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进管和第二出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管箱远端设置管板,所述第二传热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管板。
[0012]进一步的,所述管板通过固定件与所述壳体和管箱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热管周围设置折流板连接所述壳体。
[00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热管为U型。
[0015]进一步的,所述管箱近端两侧分别设置排气口和排液口。
[0016]进一步的,所述管箱近端设置底座。
[001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传热管和第二传热管上设置翅片。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0019](一)本技术的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结构简单,将小流量介质的管程从管箱放入壳程中,只需要设置一块隔板,减少了焊接需求,降低了换热器泄露的可能性,提高了换热器的密封效果。
[0020](二)进一步的,将小流量介质的管程从管箱放入壳程中,使得换热器的体积不受标准限制得以缩小,节约了成本。
附图说明
[0021]图1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示出了本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四管程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中标记:
[0025]1、壳体;2、管箱;21、排气口;22、排液口;3、底座;4、第一管程机构;41、第一进管;42、第一出管;43、第一传热管;5、第二管程机构;51、第二进管;52、第二出管;53、隔板;54、管板;55、第二传热管;6、壳程机构;61、第三进管;62、第三出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请参阅附图。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
[0027]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限定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上述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的结构,本技术限定术语“远端”和“近端”,具体而言,“远端”表示远离地面的一端,“近端”表示靠近地面的一端,以图1为例,图1中壳体1的下端为近端,图1中壳体1的上端为远端。
[0029]实施例一
[0030]请参考图1,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所述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包括壳体1以及连接在所述壳体1近端的管箱2,所述壳体1内设置第一管程机构4以及壳程机构6,所述管箱2内设置第二管程机构5;
[0031]所述第一管程机构4用于流过第一介质,所述第一管程机构4的第一传热管43设置在壳体1内;
[0032]所述第二管程机构5用于流过第二介质,所述第二管程机构5的第二传热管55设置在壳体1内;
[0033]所述壳程机构6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1侧面近端的第三进管61以及设置在所述壳
体1侧面远端的第三出管62,所述壳程机构6用于向所述壳体1内流通第三介质,使第三介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管43和第二传热管55换热。
[0034]下面描述所述第一管程机构4、第二管程机构5、管箱2的具体结构如下:
[0035]请参考图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管程机构4包括穿过所述壳体1设置的第一进管41以及第一出管42,所述第一进管41与第一出管42之间平行设置若干第一传热管43。
[0036]请参考图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管程机构5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管箱2两侧的第二进管51与第二出管52,所述管箱2内设置隔板53,所述隔板53用于分隔所述管箱2内的第二介质,所述管箱2远端设置若干第二传热管55,所述第二传热管55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第二进管51和第二出管52。请参考图1,优选的,所述第二传热管55为U型,所述第二传热管55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管板54两侧。
[0037]请参考图1,进一步的,所述管箱2远端设置管板54,所述管板54通过固定件(图中未示出)与所述壳体1和管箱2连接。优选的,在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中,所述固定件为螺栓以及与所述螺栓螺纹连接的螺母,螺栓穿过管箱2和壳体1并拧上螺母,使管箱2和壳体1夹紧固定管板54。
[003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传热管55周围可以设置折流板(图中未示出)连接所述壳体1,用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包括壳体以及连接在所述壳体近端的管箱,所述壳体内设置第一管程机构以及壳程机构,所述管箱内设置第二管程机构;所述第一管程机构用于流过第一介质,所述第一管程机构的第一传热管设置在壳体内;所述第二管程机构用于流过第二介质,所述第二管程机构的第二传热管设置在壳体内;所述壳程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侧面近端的第三进管以及设置在所述壳体侧面远端的第三出管,所述壳程机构用于向所述壳体内流通第三介质,使第三介质分别与所述第一传热管和第二传热管换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程机构包括穿过所述壳体设置的第一进管以及第一出管,所述第一进管与第一出管之间设置若干第一传热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流量多管程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程机构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管箱两侧的第二进管与第二出管,所述管箱内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彬费晓燕王强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市前卫化工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