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速器合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8748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器合箱装置,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压套,压套呈空心状设置,压套朝向变速器的一端用于抵靠预装于变速器壳体轴孔内的支撑轴承;芯轴,设于压套内且可沿压套的轴向进行移动,芯轴朝向变速器的一端穿入变速器的输入轴内以用于卡合输入轴;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调节杆与芯轴远离变速器的一端螺纹连接,且调节杆的抵靠部作用于压套;其中,当驱动调节杆相对于芯轴进行转动以减小调节杆与芯轴的总长时,芯轴带动输入轴自初始位置朝向支撑轴承运动,通过带动芯轴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以完成芯轴与支撑轴承的配合。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变速器的合箱操作较为复杂,变速器的合箱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变速器的合箱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变速器的合箱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速器合箱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变速器
,特别涉及一种驻车机构、变速器总成及混合动力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汽车变速器行业,变速器的结构多种多样,其装配工艺和形式也较多。以常见的变速器举例说明,变速器输入轴的电机端为球轴承,逆变器端为滚柱轴承;变速器中间轴电机端为滚柱轴承,逆变器端为球轴承;且所有轴承内圈与轴过盈配合,外圈与壳体过盈配合,皆由卡块固定。因此合箱前,球轴承和滚柱轴承外圈必须先压入壳体并用卡块固定;滚柱轴承内圈先压入输入轴或中间轴并用卡块固定。
[0003]合箱操作常常有通过加热轴承、直接压装、直接装入等方式进行。若先将输入轴固定在电机端壳体,中间轴固定在逆变器端壳体,合箱时输入轴逆变器端滚柱轴承内圈与中间轴齿轮有磕碰产生划痕风险,进而可能影响变速器性能。若将轴都放置在同一端壳体,则另一端壳体需要有球轴承内圈需要压入轴上,压装时,受压轴的另一端需要有工装支撑住轴以提供支撑力,但壳体没有孔可以放置工装进行支撑,强行压装无法压装到位。若采用加热轴承外圈的方式进行套入,因轴的另一端无支撑,无法使轴的轴向位置得到保证,轴承无法直接放入到位,需要多次压入。
[0004]对于变速器的合箱操作而言,无法通过单纯的加热轴承、直接压装或直接装入等方式进行合箱装配,因此,变速器的合箱操作较为复杂,变速器的合箱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速器合箱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变速器的合箱操作较为复杂,变速器的合箱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7]一种变速器合箱装置,用于对变速器进行合箱操作,所述装置包括:
[0008]压套,所述压套呈空心状设置,所述压套朝向所述变速器的一端用于抵靠预装于变速器壳体轴孔内的支撑轴承;
[0009]芯轴,设于所述压套内且可沿所述压套的轴向进行移动,所述芯轴朝向所述变速器的一端穿入所述变速器的输入轴内以用于卡合所述输入轴;
[0010]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芯轴远离所述变速器的一端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杆的抵靠部作用于所述压套;
[0011]其中,当驱动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芯轴进行转动以减小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芯轴的总长时,所述芯轴带动所述输入轴自初始位置朝向所述支撑轴承运动,通过带动所述芯轴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以完成所述芯轴与所述支撑轴承的配合。
[0012]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芯轴的外表面与所述输入轴的内表面之间还设有锁扣组件,以用于限制所述芯轴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移动。
[0013]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锁扣组件包括卡块与顶块,所述卡块套设于所述芯轴上且可相对于所述芯轴进行轴向运动,所述卡块用于卡入所述输入轴内表面的花键,所述卡块用于卡入所述卡块的端面与所述芯轴的内端面之间。
[0014]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卡块包括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均呈半圆形环绕于所述芯轴的外围。
[001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顶块包括第一顶块与第二顶块,所述第一顶块与所述第二顶块均呈半圆形环绕于所述芯轴的外围。
[0016]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芯轴远离所述变速器的端面向内凹陷设有调节孔,所述调节孔的内孔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调节杆的圆周表面设有外螺纹,所述芯轴与所述调节杆通过所述内螺纹与所述外螺纹相互螺接。
[0017]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调节杆远离所述变速器的一端设有所述抵靠部,所述抵靠部的圆周表面形成有若干个夹持面。
[0018]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垫片与第二垫片,所述第一垫片与所述第二垫片设于所述抵靠部与所述压套之间。
[0019]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第一垫片套固定于所述抵靠部朝向所述芯轴的端面,所述第二垫片固定于所述压套朝向所述抵靠部的端面;
[0020]所述调节机构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垫片与所述第二垫片之间的平面轴承,所述平面轴承包括第一端与第二端,所述平面轴承的第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垫片,所述平面轴承的第二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垫片。
[0021]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的一方面,所述压套的外表面固定设有防转件,所述防转件朝向所述变速器一侧延伸,以用于卡入所述变速器壳体的加强筋之间限制所述压套的转动自由度。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施例当中所示的变速器合箱装置,有益效果在于:
[0023]通过设置空心状的压套,以及设置用于提供拉力的芯轴,该芯轴能够相对于压套的轴向进行运动,芯轴远离变速器的一端与调节机构的调节杆螺纹连接,而调节杆具有一抵靠部,该抵靠部用于抵靠压套,在驱动调节杆相对于芯轴转动时,将改变调节杆的位置,从而改变芯轴及卡合于芯轴上输入轴的位置,以将输入轴自初始位置拉动至目标位置,并在目标位置完成与支撑轴承的配合。如此对变速器进行合箱操作时,能够精准的将输入轴装配至预设位置,同时能够避免支撑轴承的损伤,极大的降低了变速器的合箱操作难度,提升了变速器的合箱效率。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变速器合箱装置用于变速器的状态示意图;
[002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变速器合箱装置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变速器合箱装置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图3中A

A向的立体结构剖视图;
[0028]图5为技术一实施例中变速器合箱装置用于变速器的剖视示意图;
[0029]附图元器件符号说明:
[0030]合箱装置100、压套10、防转件11、芯轴20、调节机构30、调节件31、第一垫片32、平
面轴承33、第二垫片34、锁扣组件40、卡块41、顶块42、变速器200、变速器壳体201、支撑轴承202、输入轴203。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32]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3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速器合箱装置,其特征在于,用于对变速器进行合箱操作,所述装置包括:压套,所述压套呈空心状设置,所述压套朝向所述变速器的一端用于抵靠预装于变速器壳体轴孔内的支撑轴承;芯轴,设于所述压套内且可沿所述压套的轴向进行移动,所述芯轴朝向所述变速器的一端穿入所述变速器的输入轴内以用于卡合所述输入轴;调节机构,包括调节杆,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芯轴远离所述变速器的一端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杆的抵靠部作用于所述压套;其中,当驱动所述调节杆相对于所述芯轴进行转动以减小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芯轴的总长时,所述芯轴带动所述输入轴自初始位置朝向所述支撑轴承运动,通过带动所述芯轴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以完成所述芯轴与所述支撑轴承的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合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轴的外表面与所述输入轴的内表面之间还设有锁扣组件,以用于限制所述芯轴相对于所述输入轴移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速器合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扣组件包括卡块与顶块,所述卡块套设于所述芯轴上且可相对于所述芯轴进行轴向运动,所述卡块用于卡入所述输入轴内表面的花键,所述卡块用于卡入所述卡块的端面与所述芯轴的内端面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速器合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块包括第一夹持部与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与所述第二夹持部均呈半圆形环绕于所述芯轴的外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合箱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欧阳耀吕方光刘小胜
申请(专利权)人:麦格纳动力总成江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