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刀制痕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6985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负极片制痕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辊刀制痕装置,包括上辊刀,所述上辊刀的侧壁设置有对负极片的顶部进行制痕的上刀刃;下辊刀,与所述上辊刀呈上下分布设置,所述下辊刀的侧壁设置有对所述负极片的底部进行制痕的下刀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辊刀制痕装置通过将负极片沿着上辊刀和下辊刀之间穿过,辊刀驱动组件带动上辊刀和下辊刀互为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负极片在上辊刀和下辊刀之间直线移动,在上辊刀和下辊刀转动的过程中,上刀刃逐渐转动至与负极片的顶部接触并对负极片的顶部进行制痕,下刀刃逐渐转动至与负极片的底部接触并对负极片的底部进行制痕,即可实现对负极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稳定可靠制痕。极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稳定可靠制痕。极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稳定可靠制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辊刀制痕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负极片制痕
,具体地涉及一种辊刀制痕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锂电池的负极片在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对负极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进行制痕,再将负极片送入至两层隔膜之间进行覆膜。负极片的相邻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制痕具有一定的距离,便于折叠。
[0003]目前,对于负极片制痕常采用两套制痕装置分别对负极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依次进行制痕,再配合直线电机驱动负极片移动至两层隔膜之间。但是该种方式两套制痕装置的调试和维护成本高,配合的稳定性差,且两套制痕装置配合制痕对调试的要求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调试和维护成本高以及制痕配合的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辊刀制痕装置,该辊刀制痕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且稳定性高的功能。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辊刀制痕装置,包括:
[0006]上辊刀,所述上辊刀的侧壁设置有对负极片的顶部进行制痕的上刀刃;
[0007]下辊刀,与所述上辊刀呈上下分布设置,所述下辊刀的侧壁设置有对所述负极片的底部进行制痕的下刀刃;
[0008]辊刀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上辊刀和所述下辊刀的一侧,用于驱动所述上辊刀和所述下辊刀互为反向转动以带动所述上辊刀和所述下辊刀之间的负极片移动。
[0009]可选地,所述辊刀驱动组件包括:
[0010]支撑框架,所述支撑框架为口字型,所述上辊刀和所述下辊刀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内部,所述下辊刀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过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个相对的竖直板;
[0011]第一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其中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
[0012]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下辊刀的一端连接。
[0013]可选地,所述辊刀驱动组件还包括:
[0014]第一辅助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所述第一辅助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圆口;
[0015]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口内部,所述下辊刀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轴承的内部且所述第一轴承连接。
[0016]可选地,所述辊刀驱动组件还包括:
[0017]第二支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其中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
[0018]第二驱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上辊刀的一端连接。
[0019]可选地,所述辊刀驱动组件还包括:
[0020]第二辅助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另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所述第二辅助板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圆口;
[0021]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第二圆口内部,所述上辊刀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轴承的内部且所述第二轴承连接。
[0022]可选地,所述辊刀驱动组件还包括:
[0023]两个滑动开口,对称开设在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个所述竖直板上,所述上辊刀的两端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滑动开口;
[0024]第一滑轨,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其中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上;
[0025]滑板,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和所述第二支架之间,且所述第二支架与所述滑板固接,所述滑板与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连接;
[0026]第一提升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且与所述滑板的顶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滑板升降。
[0027]可选地,所述第一提升组件包括:
[0028]第一连接块,设置在所述滑板的顶部;
[0029]第一驱动气缸,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位于上方的水平板靠近所述第一连接块的一端,所述第一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连接块的顶部连接。
[0030]可选地,所述辊刀驱动组件还包括:
[0031]第二滑轨,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的另外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二辅助板与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连接;
[0032]第二提升组件,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上,且与所述第二辅助板的顶部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二辅助板升降。
[0033]可选地,所述第二提升组件包括:
[0034]第二连接块,设置在所述第二辅助板的顶部;
[0035]第二驱动气缸,所述第二驱动气缸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位于上方的水平板靠近所述第二辅助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连接块的顶部连接。
[0036]可选地,所述上辊刀和所述下辊刀的侧壁设置有与所述负极片配合产生摩擦的摩擦凸起。
[0037]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辊刀制痕装置通过将负极片沿着上辊刀和下辊刀之间穿过,辊刀驱动组件带动上辊刀和下辊刀互为反向转动,进而带动负极片在上辊刀和下辊刀之间直线移动,在上辊刀和下辊刀转动的过程中,上刀刃逐渐转动至与负极片的顶部接触并对负极片的顶部进行制痕,下刀刃逐渐转动至与负极片的底部接触并对负极片的底部进行制痕,即可实现对负极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稳定可靠制痕,控制上刀刃和下刀刃分别在上辊刀和下辊刀上的位置,即可调节负极片相邻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制痕间距,适用性更广;同时该制痕装置结构简单,使得调试更加方便,有效地降低了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0038]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辊刀制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9]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40]图3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辊刀制痕装置中下刀刃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4是图2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0042]附图标记说明
[0043]1、支撑框架
ꢀꢀꢀꢀꢀꢀꢀꢀꢀꢀꢀꢀꢀꢀꢀꢀꢀꢀꢀ
2、第二驱动气缸
[0044]3、第一驱动气缸
ꢀꢀꢀꢀꢀꢀꢀꢀꢀꢀꢀꢀꢀꢀꢀ
4、负极片
[0045]5、滑板
ꢀꢀꢀꢀꢀꢀꢀꢀꢀꢀꢀꢀꢀꢀꢀꢀꢀꢀꢀꢀꢀꢀꢀ
6、第二驱动电机
[0046]7、第一驱动电机
ꢀꢀꢀꢀꢀꢀꢀꢀꢀꢀꢀꢀꢀꢀꢀ
8、第一支架
[0047]9、下辊刀
ꢀꢀꢀꢀꢀꢀꢀꢀꢀꢀꢀꢀꢀꢀꢀꢀꢀꢀꢀꢀꢀ
10、支撑柱
[0048]11、上辊刀
ꢀꢀꢀꢀꢀꢀꢀꢀꢀꢀꢀꢀꢀꢀꢀꢀꢀꢀꢀꢀ
12、上刀刃
[0049]13、第二支架
ꢀꢀꢀꢀꢀꢀꢀꢀꢀꢀꢀꢀꢀꢀꢀꢀꢀꢀ
14、下刀刃
[0050]15、第一滑轨
ꢀꢀꢀꢀꢀꢀꢀꢀꢀꢀꢀꢀꢀꢀꢀꢀꢀꢀ
16、第一轴承
[0051]17、第一连接块
ꢀꢀꢀꢀꢀꢀꢀꢀꢀꢀꢀꢀꢀꢀꢀꢀ
18、第二辅助板
[0052]19、第二连接块
ꢀꢀꢀꢀꢀꢀꢀꢀꢀꢀꢀꢀꢀꢀꢀꢀ
20、第一辅助板
[0053]21、第二滑轨
ꢀꢀꢀꢀꢀꢀꢀꢀꢀꢀꢀꢀꢀꢀꢀꢀꢀꢀ
22、第二圆口
[0054]23、第二轴承
ꢀꢀꢀꢀꢀꢀꢀꢀꢀꢀꢀꢀꢀꢀꢀꢀꢀꢀ
24、第一圆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辊刀制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辊刀(11),所述上辊刀(11)的侧壁设置有对负极片(4)的顶部进行制痕的上刀刃(12);下辊刀(9),与所述上辊刀(11)呈上下分布设置,所述下辊刀(9)的侧壁设置有对所述负极片(4)的底部进行制痕的下刀刃(14);辊刀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上辊刀(11)和所述下辊刀(9)的一侧,用于驱动所述上辊刀(11)和所述下辊刀(9)互为反向转动以带动所述上辊刀(11)和所述下辊刀(9)之间的负极片(4)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刀制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刀驱动组件包括:支撑框架(1),所述支撑框架(1)为口字型,所述上辊刀(11)和所述下辊刀(9)均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的内部,所述下辊刀(9)的两端分别活动穿过所述支撑框架(1)的两个相对的竖直板;第一支架(8),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的其中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第一驱动电机(7),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架(8)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与所述下辊刀(9)的一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辊刀制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一辅助板(20),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的另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所述第一辅助板(20)的内部开设有第一圆口(24);第一轴承(16),设置在所述第一圆口(24)内部,所述下辊刀(9)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一轴承(16)的内部且所述第一轴承(16)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刀制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架(13),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的其中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第二驱动电机(6),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架(13)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6)的输出端与所述上辊刀(11)的一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刀制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刀驱动组件还包括:第二辅助板(18),设置在所述支撑框架(1)的另一个所述竖直板的外侧壁,所述第二辅助板(18)的内部开设有第二圆口(22);第二轴承(23),设置在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巨广周殷捷汪波王永刚徐川川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巨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