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车辆的充配电系统、车辆以及充电桩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6596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器、车辆的充配电系统、车辆以及充电桩,接触器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至少两个主接合导体,每个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第一接线端相连;预充接合导体和预充电阻,预充接合导体和预充电阻分别与一个接线端组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相连;驱动组件,驱动组件用于驱动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且还用于驱动预充接合导体与预充电阻电连接。由此,本申请的接触器,可以满足整车高压上、下电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部件的主动放电需求,并且,能够将多个接触器集成在一起,同时,能够避免高压主回路和低压控制回路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风险,利于增强接触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全性和实用性。全性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器、车辆的充配电系统、车辆以及充电桩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接触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接触器、车辆的充配电系统、车辆以及充电桩。

技术介绍

[0002]在相关技术中,汽车的接触器一般通过低压线圈控制高压主回路通断,这使得接触器存在高压主回路和低压控制回路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风险,使得接触器存在安全隐患。同时,汽车的配电系统中需要设置多个接触器以满足各种需求,为了避免多个电气元件之间的相互影响,多个接触器分别独立设置,导致电路布置复杂、占用空间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接触器,该接触器能够将至少三个直流接触器和预充电阻集成在一起,可以满足整车高压上、下电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部件的主动放电需求。
[000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的充配电系统。
[000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0006]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充电桩。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器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至少两个主接合导体,所述主接合导体与所述接线端组一一对应,每个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线端相连;预充接合导体和预充电阻,所述预充接合导体和所述预充电阻分别与一个所述接线端组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相连;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电连接,且还用于驱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电连接。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接触器,可以满足整车高压上、下电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部件的主动放电需求,并且,能够将多个接触器集成在一起,同时,能够避免高压主回路和低压控制回路之间产生相互影响的风险,利于增强接触器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000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扇形驱动部,所述扇形驱动部构造为可绕第一轴线转动;其中所述扇形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推动多个所述主接合导体和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多个所述主接合导体和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推动,所述扇形驱动部推动多个所述主接合导体时使多个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相连,所述扇形驱动部推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时使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相连。
[001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扇形驱动部包括沿所述第一轴线间隔开分布的第一扇形部、第二扇形部和第三扇形部,所述主接合导体包括第一接合导体和第二接合导体,所述第一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第一接合导体的推动,所述第二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第二接合导体的推动,所述第三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推动。
[001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扇形部、所述第二扇形部和所述第三扇形部绕所述第一轴线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扇形部、所述第二扇形部和所述第三扇形部均包括转动前侧边和转动后侧边;所述第一扇形部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与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接触后、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与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接触前,所述第一扇形部推动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所述第二扇形部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与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接触后、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与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接触前,所述第二扇形部推动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所述第三扇形部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与所述预充接合导体接触后、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与所述预充接合导体接触前,所述第三扇形部推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
[001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第一接合导体相连,所述预充电阻与所述第一接合导体对应的所述接线端组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相连,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之间均具有夹角。
[0013]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之间均具有夹角。
[001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动力源和传动杆,所述动力源的第二接线端与所述传动杆的端部相连,所述扇形驱动部设于所述传动杆,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传动杆的轴线重合。
[0015]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接合导体包括固定部和接合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接合部相连,所述固定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固定相连,所述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接合部以带动所述接合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线端接合。
[0016]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主接合导体还包括:弱化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接合部通过所述弱化部相连。
[0017]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弱化部构造为弧形段,所述弧形段的一端与所述固定部相连且另一端与所述接合部相连,且所述弱化部内具有弱化空腔。
[0018]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主接合导体结构相同。
[0019]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接触器还包括:壳体,所述驱动组件、所述主接合导体、所述预充电阻和所述预充接合导体均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设于所述壳体上,且所述壳体的外周壁在所述第一接线端和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设有绝缘隔板。
[0020]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壳体设有固定支座,所述固定支座具有安装孔部。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接触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且所述温度传感器临近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主接合导体或所述预充接合导体设置并用于实时检测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主接合导体或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电路信号,所述控制器适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控制所述驱动组件以断开或闭合所述主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或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之间的电连接。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电路信号获取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主接合导体或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温度或电压或电流;
[0023]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主接合导体或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温度大于第一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大于第一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大于第一电流阈值时,断开所述主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或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之间的电连接。
[0024]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控制器配置为当所述第一接线端或所述第二接线端或所述主接合导体或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温度小于第二温度阈值;和/或电压小于第二电压阈值;和/或电流小于第二电流阈值时,闭合所述主接合导体与所述第二接线端之间的电连接或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之间的电连接,其中第二温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接线端组,每个接线端组包括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至少两个主接合导体,所述主接合导体与所述接线端组一一对应,每个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线端相连;预充接合导体和预充电阻,所述预充接合导体和所述预充电阻分别与一个所述接线端组的第一接线端和第二接线端相连;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电连接,且还用于驱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扇形驱动部,所述扇形驱动部构造为可绕第一轴线转动;其中所述扇形驱动部在转动过程中推动多个所述主接合导体和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多个所述主接合导体和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推动,所述扇形驱动部推动多个所述主接合导体时使多个所述主接合导体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相连,所述扇形驱动部推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时使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所述预充电阻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驱动部包括沿所述第一轴线间隔开分布的第一扇形部、第二扇形部和第三扇形部,所述主接合导体包括第一接合导体和第二接合导体,所述第一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第一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第一接合导体的推动,所述第二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第二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第二接合导体的推动,所述第三扇形部用于推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以及松开对所述预充接合导体的推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形部、所述第二扇形部和所述第三扇形部绕所述第一轴线同步转动,所述第一扇形部、所述第二扇形部和所述第三扇形部均包括转动前侧边和转动后侧边;所述第一扇形部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与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接触后、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与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接触前,所述第一扇形部推动所述第一接合导体;所述第二扇形部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与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接触后、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与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接触前,所述第二扇形部推动所述第二接合导体;所述第三扇形部在转动过程中,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与所述预充接合导体接触后、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与所述预充接合导体接触前,所述第三扇形部推动所述预充接合导体。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充接合导体与第一接合导体相连,所述预充电阻与所述第一接合导体对应的所述接线端组的所述第二接线端相连,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之间均具有夹角。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前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三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与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之间、所述第二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
投影与所述第一扇形部的转动后侧边的投影之间均具有夹角。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还包括动力源和传动杆,所述动力源的第二接线端与所述传动杆的端部相连,所述扇形驱动部设于所述传动杆,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传动杆的轴线重合。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接合导体包括固定部和接合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接合部相连,所述固定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一接线端固定相连,所述驱动组件适于驱动所述接合部以带动所述接合部与对应的所述第二接线端接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接合导体还包括:弱化部,所述固定部和所述接合部通过所述弱化部相...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托弟薛鹏辉柴雪强唐翠龙严松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