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及其吊具结构、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5321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及其吊具结构,属于装配式建筑领域。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底板、混凝土上翼缘、钢制结构和碳纤维吊环;混凝土上翼缘位于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方,钢制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浇筑在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混凝土上翼缘内;碳纤维吊环为由一定宽度的碳纤维布条形成的环形结构,碳纤维吊环的底端与钢制结构连接,上部向上伸出混凝土上翼缘顶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将柔性的碳纤维布制作成吊环,与吊具结构配合起吊,结构简单、吊装效率高、成本更低,并且可以充分发挥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抗弯刚度大的优势,减小预制混凝土底板和叠合板的变形,便于运输和堆放。便于运输和堆放。便于运输和堆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及其吊具结构、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特别是指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及其吊具结构、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是系列钢

混凝土组合叠合板中的一种,其具有整体性能好、抗裂性能优、底板刚度大、施工阶段可免支撑或少支撑、底板薄、自重轻等优点。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由预应力混凝土底板、钢肋和混凝土上翼缘组成。混凝土上翼缘和钢肋提供的抗弯刚度能够有效控制预制板的反拱值,在脱模、堆放、吊装及施工阶段可提供必要的抗弯承载力和刚度,避免预制板发生损坏。
[0003]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在制作时,混凝土上翼缘通常采用反向制作的方法,即浇筑混凝土上翼时,钢肋在上、混凝土上翼缘在下;浇筑上翼缘的混凝土并养护至规定强度后,钢肋和混凝土上翼缘成为一体;将钢肋和混凝土上翼缘翻转180度放置到张拉好底板预应力的模台上,浇筑底板的混凝土,养护至规定强度后,切断预应力钢筋,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制作完成。
[0004]目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吊装结构通常采用钢吊环,钢筋预埋件用作吊环是最常采用的吊装方式,该方法在预制板件生产时,一般将弯折的钢筋锚固或焊接在底板钢筋上,再浇筑底板混凝土,使钢筋预埋在混凝土底板中,在底板上形成向上露出的钢吊环;起吊时将吊车的钢吊钩穿过叠合板上露出的钢吊环,进行吊装。此种方式存在如下缺陷:
[0005]预应力混凝土底板较薄,厚度约为40mm,在底板上预埋钢吊环会存在安全隐患,吊环易从预制底板脱出,导致叠合板坠落;另外,钢吊环在底板钢筋上固定不方便,且耗费人工。钢吊环设置在预制底板上时,吊装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底板、钢肋和混凝土上翼缘的整体抗弯作用,只有抗弯刚度较低的底板发挥作用,需要设置较多数量的钢吊环,增加了成本。
[0006]另一种叠合板吊装方式是将钢吊环固定在钢肋上。该方法在预制板件生产时,将弯折的钢吊环固定在模具中,与混凝土上翼缘浇筑成为一体,使其穿过混凝土上翼缘,再将钢吊环锚固或焊接在板底钢筋上,浇筑底板混凝土,使钢吊环锚固在混凝土底板内,在混凝土上翼缘上形成钢吊环;起吊时将吊车的钢吊钩穿过叠合板上翼缘上露出的钢吊环,进行吊装。此种方式存在如下缺陷:
[0007]钢吊环是刚性吊环,位于预制叠合板的上翼缘上方,在混凝土上翼缘的反向制作过程中难以固定、模具较为复杂,增加了模板的损耗和制作成本,布设位置易与钢肋产生发生冲突,与预制板的板底钢筋锚固难度高,生产工艺较为复杂;同时因钢吊环外露于预制叠合板的上翼缘上方,对运输、堆放造成不利影响。因吊车的钢吊钩有一定的尺寸,普通钢吊环的内径一般不小于40mm、外径不小于60mm,由于预制叠合板的上翼缘上方的叠合层混凝土为25mm,浇筑完成后钢吊环会露出叠合板上表面不少于10mm,影响后期楼板的使用。
[0008]另外,钢吊环外露于预制混凝土构件表面一定高度,便于穿设钢吊钩,构件吊装、
安装完毕后,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处理外露的钢吊环:一种是割除法,一种是浇筑混凝土埋设法。割除法费时费力,易造成环境污染(电锯割除时的噪音、火焰切割时的光污染等)和安全隐患,成本相对较高;浇筑混凝土埋设法的现浇混凝土厚度较大,厚度要大于钢吊环外露高度与20mm之和,并不适用于厚度较小的叠合板等构件,尤其是当钢吊环位于混凝土上翼缘上时,更不适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及其吊具结构、制备方法和施工方法,将柔性的碳纤维布制作成吊环,与吊具结构配合起吊,结构简单、吊装效率高、成本更低,并且可以充分发挥钢肋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抗弯刚度大的优势,减小预制混凝土底板和叠合板的变形,便于运输和堆放。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001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底板,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上部结构,每组上部结构均包括一个混凝土上翼缘、至少一个钢制结构和至少两个碳纤维吊环,其中:
[0012]所述混凝土上翼缘位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方设定高度,所述钢制结构位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上翼缘之间,并且所述钢制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浇筑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上翼缘内;
[0013]所述碳纤维吊环为由一定宽度的碳纤维布条形成的环形结构,所述碳纤维吊环的底端与所述钢制结构连接,所述碳纤维吊环的上部向上伸出所述混凝土上翼缘顶端。
[0014]进一步的,所述钢制结构为钢肋,所述碳纤维吊环的底端通过粘接剂粘接在所述钢肋上。
[0015]进一步的,所述碳纤维布条的两端内侧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所述碳纤维布条的其中一端的外侧通过粘接剂粘接在所述钢肋上。
[0016]进一步的,所述钢肋为Z型钢肋或C型钢肋,所述碳纤维布条的其中一端的外侧通过粘接剂粘接在所述Z型钢肋或C型钢肋不具备上翼缘的一侧。
[0017]进一步的,所述碳纤维布条的宽度为30~40mm,所述碳纤维布条与所述钢肋的粘接长度不小于30mm。
[0018]进一步的,所述钢制结构为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下弦钢筋和将所述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连接的腹杆钢筋,所述碳纤维布条从上方向下穿过套在所述上弦钢筋上的弧形过渡结构后两端粘接形成碳纤维吊环。
[0019]进一步的,所述碳纤维布条一端的内侧与另一端的外侧粘接。
[0020]进一步的,所述粘结剂为环氧树脂胶或结构胶。
[0021]一种前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吊具结构,包括吊环连接件和吊索连接件,所述吊索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吊环连接件上方,所述吊环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碳纤维吊环的平整容纳槽,所述平整容纳槽的宽度不小于形成所述碳纤维吊环的碳纤维布的宽度。
[0022]进一步的,所述吊环连接件为滑轮,所述吊索连接件为吊钩,所述滑轮上开设的一周环形凹槽作为所述平整容纳槽;所述滑轮竖向设置,所述滑轮两侧各设置有一块竖直板,
两块竖直板下部通过水平的滑轮销与所述滑轮连接,两块竖直板上部通过板间连接件固定在一起,所述吊钩固定在所述板间连接件上。
[0023]进一步的,其中一块竖直板包括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通过水平的合页销轴连接,形成所述下部结构能够向外侧上方翻转的合页结构,所述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翻折处高于所述滑轮的最高处。
[0024]进一步的,所述滑轮销的一端设置有销钉帽,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滑轮销轴向垂直的锁定销孔,所述锁定销孔内插有锁定销,所述锁定销的上端穿设有弹性锁定环,所述弹性锁定环套在所述滑轮销上,并且所述弹性锁定环套的下端位于所述锁定销下端与所述竖直板之间,所述锁定销穿设所述弹性锁定环的位置与所述锁定销底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弹性锁定环自由状态的最大直径。
[0025]进一步的,所述滑轮销和锁定销分别通过连接绳分别与两块竖直板连接,所述弹性锁定环为弹性金属环或弹性绳环。
[0026]进一步的,所述吊环连接件为卸扣,所述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应力混凝土底板,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设置有至少一组上部结构,每组上部结构均包括一个混凝土上翼缘、至少一个钢制结构和至少两个碳纤维吊环,其中:所述混凝土上翼缘位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上方设定高度,所述钢制结构位于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上翼缘之间,并且所述钢制结构的下端和上端分别浇筑在所述预应力混凝土底板和所述混凝土上翼缘内;所述碳纤维吊环为由一定宽度的碳纤维布条形成的环形结构,所述碳纤维吊环的底端与所述钢制结构连接,所述碳纤维吊环的上部向上伸出所述混凝土上翼缘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结构为钢肋,所述碳纤维吊环的底端通过粘接剂粘接在所述钢肋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布条的两端内侧通过粘接剂粘接在一起,所述碳纤维布条的其中一端的外侧通过粘接剂粘接在所述钢肋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肋为Z型钢肋或C型钢肋,所述碳纤维布条的其中一端的外侧通过粘接剂粘接在所述Z型钢肋或C型钢肋不具备上翼缘的一侧。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布条的宽度为30~40mm,所述碳纤维布条与所述钢肋的粘接长度不小于30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制结构为钢筋桁架,所述钢筋桁架包括上弦钢筋、下弦钢筋和将所述上弦钢筋和下弦钢筋连接的腹杆钢筋,所述碳纤维布条从上方向下穿过套在所述上弦钢筋上的弧形过渡结构后两端粘接形成碳纤维吊环。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布条一端的内侧与另一端的外侧粘接。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粘结剂为环氧树脂胶或结构胶。9.一种权利要求1

8任一所述的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的吊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吊环连接件和吊索连接件,所述吊索连接件连接在所述吊环连接件上方,所述吊环连接件上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碳纤维吊环的平整容纳槽,所述平整容纳槽的宽度不小于形成所述碳纤维吊环的碳纤维布的宽度。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吊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吊环连接件为滑轮,所述吊索连接件为吊钩,所述滑轮上开设的一周环形凹槽作为所述平整容纳槽;所述滑轮竖向设置,所述滑轮两侧各设置有一块竖直板,两块竖直板下部通过水平的滑轮销与所述滑轮连接,两块竖直板上部通过板间连接件固定在一起,所述吊钩固定在所述板间连接件上。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吊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其中一块竖直板包括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所述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通过水平的合页销轴连接,形成所述下部结构能够向外侧上方翻转的合页结构,所述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的翻折处高于所述滑轮的最高处。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吊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销的一端设置有销钉帽,另一端开设有与所述滑轮销轴向垂直的锁定销孔,所述锁定销孔内插有锁定销,所述锁定
销的上端穿设有弹性锁定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文卓侯和涛牟银林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千悦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