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5174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管理控制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结构及车辆,换热结构包括:换热管和换热壳体;换热管包括扁管段;换热壳体环绕扁管段,且换热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换热管的表面密封连接,换热壳体与扁管段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且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之间连通;换热壳体具有与第一换热腔连通的进液口,以及与第二换热腔连通的出液口。待冷却液体经换热管的一端流入,经过扁管段后,从换热管的另一端流出,冷却液体从换热壳体的进液口进入第一换热腔,由于扁管段的扁平形态,其换热面积较大,冷却液体可以与流经扁管段的待冷却液体充分换热,将待冷却液体充分冷却,随后经换热壳体的出液口流出。出液口流出。出液口流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结构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管理控制
,特别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汽车电气化进程的推进,混合动力汽车及纯电动汽车(以下统称新能源汽车)其市场占比逐年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热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四大热管理系统:发动机冷却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电机电控热管理系统和空调系统。
[0003]现阶段新能源车辆仍处在推广普及阶段,因充电便利性和充电速度产生的里程焦虑短期内仍无法消除。冬季及夏季用车过程中,因车辆空调系统及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高频工作,造成车辆续航里程的衰减,进一步加剧了驾驶员的里程焦虑,从而阻碍了新能源车辆的普及推广。
[0004]电池包温度不仅对其充电及放电存在较大的影响,同时过高或过低的温度也会对电池包充放电过程产生安全风险,因此为保证电池工作在合适的温度区间,需要开发与之适应的电池热管理系统。
[0005]新能源车辆为实现电池包在合适的温度区间工作,需采用技术措施进行电池包的低温加热功能和高温降温功能。
[0006]主流新能源车辆电池高温降温功能一般采用水冷式,电池回路冷却液通过换热器(Chiller)与空调回路低温冷媒进行热量交换,通过热量交换后低温冷却液流经电池包内换热板,实现电池包内电芯降温。
[0007]但是现有车辆电池的冷却回路换热效果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换热结构及车辆,用于缓解电池的冷却回路换热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
[0009]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10]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换热结构,换热结构包括:换热管和换热壳体;所述换热管包括扁管段;所述换热壳体环绕所述扁管段,且所述换热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热管的表面密封连接,所述换热壳体与所述扁管段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之间连通;所述换热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的进液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的出液口。
[0011]在上述换热结构中,待冷却液体经换热管的一端流入,经过扁管段后,从换热管的另一端流出,冷却液体从换热壳体的进液口进入第一换热腔,并流入第二换热腔,由于扁管段的扁平形态,其换热面积较大,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内的冷却液体可以与流经扁管段的待冷却液体充分换热,将待冷却液体充分冷却,随后经换热壳体的出液口流出。且待冷却液体流入第一换热腔后被扁管段拦截,流动性较小,具有充分的换热时间;待冷却液体在扁管段的流动阻力较大,进一步提升换热效果。该结构以较简单的结构提升了换热效果。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换热腔内设有与所述扁管段的对应表面接触的第一多孔材料块;所述第二换热腔内设有与所述扁管段的对应表面接触的第二多孔材料块。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多孔材料块覆盖所述扁管段朝向所述第一换热腔的整个表面;所述第二多孔材料块覆盖所述扁管段朝向所述第二换热腔的整个表面。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多孔材料块为和所述第二多孔材料块均为水帘结构。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多孔材料块和所述第二多孔材料块相连,以形成环绕所述扁管段的环形多孔结构。
[0016]可选地,所述进液口的数量为一个,所述出液口的数量为多个。
[0017]可选地,多个所述出液口沿所述换热壳体的轴向依次间隔设置。
[0018]可选地,每相邻两个所述出液口之间的距离相等。
[0019]可选地,所述换热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罩体和第二罩体,所述第一罩体与所述第二罩体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罩体用于与所述扁管段围成所述第一换热腔,所述第二罩体用于与所述扁管段围成所述第二换热腔。
[0020]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空调系统和电池冷却回路,所述空调系统的冷凝水出口通过管路与所述进液口连通;所述换热管形成所述电池冷却回路的部分管路。
[0021]所述车辆与上述的换热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结构的立体图;
[0023]图2为图1所示换热结构的剖视图;
[0024]图3为图1中换热管的示意图;
[0025]图4为图2中第一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2中第二罩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表示图2中的环形多孔结构与换热管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7表示图6所示结构与第二罩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表示图6中环形多孔结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1]为了对换热结构进行更清晰地理解,首先说明其可能的应用场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结构可以应用于车辆中,以空调系统等其它产生冷却液体的系统作为冷源,来为电池等需要散热的系统的冷却回路提供散热。
[0032]请结合图1至图8:
[003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结构包括:换热管1和换热壳体2;换热管1包括扁管段13,该扁管段13两端还可以分别设有进液段11和出液段12,其中,进液段11设有用于流入待
冷却液体的入口T1,出液段12设有用于流出待冷却液体的出口T2,具体可以采用圆管将中间部分压扁形成上述扁管段13,该结构制备简单,成本较低;换热壳体2环绕扁管段13,且换热壳体2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换热管1的表面密封连接,具体地,换热壳体2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形成与进液段11和出液段12匹配的环形壳壁,也可以在进液段11和出液段12分别与对应的环形壳壁之间设置密封垫,以实现良好密封;换热壳体2与扁管段13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换热腔U1和第二换热腔U2,且第一换热腔U1和第二换热腔U2之间连通,具体可以通过使换热壳体2的宽度大于扁管段13的宽度,在宽度方向上,扁管段13的两个侧边分别与换热壳体2的内壁形成间隙,以使第一换热腔U1和第二换热腔U2之间连通;换热壳体2具有与第一换热腔U1连通的进液口211,以及与第二换热腔U2连通的出液口221。进液口211供冷却液流入,出液口221供冷却液流出。
[0034]换热管1可以采用铝材质,便于成型,且导热性好,也可以为其他高导热材料。
[0035]在上述换热结构中,待冷却液体经换热管1的一端(如入口T1)流入,经过扁管段13后,从换热管1的另一端(如出口T2)流出,冷却液体从换热壳体2的进液口211进入第一换热腔U1,并流入第二换热腔U2,由于扁管段13的扁平形态,其换热面积较大,第一换热腔U1和第二换热腔U2内的冷却液体可以与流经扁管段13的待冷却液体充分换热,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管和换热壳体;所述换热管包括扁管段;所述换热壳体环绕所述扁管段,且所述换热壳体的轴向上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换热管的表面密封连接,所述换热壳体与所述扁管段的厚度方向上的两个表面之间分别形成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且所述第一换热腔和所述第二换热腔之间连通;所述换热壳体具有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的进液口,以及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的出液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腔内设有与所述扁管段的对应表面接触的第一多孔材料块;所述第二换热腔内设有与所述扁管段的对应表面接触的第二多孔材料块。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孔材料块覆盖所述扁管段朝向所述第一换热腔的整个表面;所述第二多孔材料块覆盖所述扁管段朝向所述第二换热腔的整个表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孔材料块为和所述第二多孔材料块均为水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振廷徐欢马旭青薛强蒋峰周来刚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