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4412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感应电路和检测电路;其中,感应电路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其中,感应电路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分别安装于可穿戴设备上,且与人体接触的一侧;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以使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与人体接触时,产生感应信号;检测电路用于采集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输送至可穿戴设备,以确定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通过感应电极与人体形成回路,检测电极的信号变化从而检测穿戴设备是否被佩戴。变化从而检测穿戴设备是否被佩戴。变化从而检测穿戴设备是否被佩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头戴式设备的佩戴检测的方案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基于红外光反射的接近传感器,特点是在穿戴结构上需要开窗,并且需要按一定频率发射红外光,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功耗,并且容易受到皮肤油脂、汗液、头发等影响;另一种是基于电容检测的方案,当皮肤接近监测点时,这两者之间会形成电容,通过电容来判定接近,需要电容检测传感器和检测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等,而且提高检测精度则需要算法更复杂,外界的环境也容易影响识别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利用感应电级作为接触触电与人体形成回路,通过检测电极的信号变化来判断人体是否佩戴,避免了采用复杂算法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可以穿戴结构上减少开窗,检测更加准确。
[0004]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其中,该佩戴检测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感应电路和检测电路;其中,感应电路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分别安装于可穿戴设备上,且与人体接触的一侧;驱动电路用于驱动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以使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与人体接触时,产生感应信号;检测电路用于采集感应信号,并将感应信号输送至可穿戴设备,以确定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
[0005]进一步地,其中,感应电路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上的接触点;接触点用于与人体接触。
[0006]进一步地,其中,驱动电路包括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上拉电阻的一端连接至电源,另一端与感应电路的第一感应电极连接;下拉电阻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感应电路的第二感应电极连接。
[0007]进一步地,其中,检测电路包括信号采集点,以及与信号采集点连接的信号处理电路;所述信号采集点与所述感应电路连接,用于采集所述感应信号。
[0008]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信号采集点设置在所述上拉电阻与所述第一感应电极的连接通路上;或者,所述信号采集点设置在所述下拉电阻与所述第二感应电极的连接通路上。
[0009]进一步地,其中,所述信号处理电路包括以下电路至少之一:信号放大电路、采集电路或整形触发电路。
[0010]进一步地,其中,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均为导电材料。
[0011]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导电材料为硅胶或金属。
[0012]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穿戴设备,其中可穿戴设备本体,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佩戴检测装置;
[0013]进一步地,其中,所述可穿戴设备本体包括设备外壳;所述设备外壳的人体接触侧设置有电极安装孔;所述电极安装孔分别与所述佩戴检测装置的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的匹配,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分别安装于所述电极安装孔中,以通过电极安装孔与人体接触。
[0014]本技术实施例带来了以下有益效果:
[001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感应电路和检测电路;其中,感应电路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可以通过感应电极之间与人体形成回路,通过检测电极的信号变化从而检测穿戴设备是否被佩戴。
[0016]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在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001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9]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电路图;
[0021]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电路图;
[0022]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穿戴设备结构示意图。
[0023]图标:
[0024]00

电源;01

可穿戴设备本体;02

佩戴检测装置;010

设备外壳;011

电极安装孔;11

驱动电路;12

感应电路;13

检测电路;121

第一感应电极;122

第二感应电极;130

信号采集点;131

信号处理电路;111

上拉电阻;112

下拉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目前的头戴式设备的佩戴检测的方案,一般是基于红外光反射的接近传感器,特点是在穿戴结构上需要开窗,并且需要按一定频率发射红外光,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功耗,并且容易受到皮肤油脂、汗液、头发等影响;或者是基于电容检测的方案,当皮肤接近监测点时,这两者之间会形成电容,通过电容来判定接近,需要电容检测传感器和检测FPC等,而且提高检测精度则需要算法更复杂,外界的环境也容易影响识别的准确性,基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可以有效的解决现有的头戴式设备的佩
戴检测的方案识别准确性不稳定以及需要复杂的算法的问题。
[0027]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佩戴检测装置及可穿戴设备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佩戴检测装置的首选实施例。但是,佩戴检测装置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
[0028]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佩戴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佩戴检测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如图1所示,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11、感应电路12和检测电路13;
[0029]其中,感应电路12包括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二感应电极122;
[0030]第一感应电极121和第二感应电极122分别安装于可穿戴设备上,且与人体接触的一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佩戴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佩戴检测装置应用于可穿戴设备,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路、感应电路和检测电路;其中,所述感应电路包括第一感应电极和第二感应电极;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分别安装于所述可穿戴设备上,且与人体接触的一侧;所述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以使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与人体接触时,产生感应信号;所述检测电路用于采集所述感应信号,并将所述感应信号输送至所述可穿戴设备,以确定所述可穿戴设备的佩戴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电路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感应电极和所述第二感应电极上的接触点;所述接触点用于与人体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佩戴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路包括上拉电阻和下拉电阻;所述上拉电阻的一端连接至电源,另一端与所述感应电路的第一感应电极连接;所述下拉电阻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所述感应电路的第二感应电极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佩戴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信号采集点,以及与所述信号采集点连接的信号处理电路;所述信号采集点与所述感应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遵昭李国强夏勇峰霍二威李立军陈珂姚天伟翟立铭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蜂巢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