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絮凝沉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2014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絮凝沉降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固定设置有絮凝机构,絮凝机构对泥水分离;壳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壳体外设置有管体,管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均连通管体,其中第一连接管贯穿进水口伸入絮凝机构,管体上还开有加药口以补充药剂,管体内设置有混合机构以实现泥水与药剂的混合。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管体管体内设置的混合机构以实现泥水与絮凝剂的混合,避免浪费,在絮凝球和通孔的配合下,进一步促进泥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其中管体内的混合机构使得在进入到絮凝机构时发生部分絮凝,提高了壳体内待絮凝泥水的浑浊度,使得絮凝效果提升。得絮凝效果提升。得絮凝效果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絮凝沉降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的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絮凝沉降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将待处理液体中悬浮微粒集聚变大,或形成絮团,从而加快粒子的聚沉,达到固

液分离的目的,这一现象或操作称作絮凝。
[0003]目前,在进行絮凝时,水温对混凝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对混凝不利,最适宜的混凝水温为20~30℃之间,水中浊质颗粒浓度对混凝效果有明显影响,浊质颗粒浓度过低时,颗粒间的碰撞几率大大减小,混凝效果变差,在进行絮凝操作时,往往直接在存储待处理液体的容器中加入絮凝剂,在絮凝进行的过程中进行水与药剂混合,这会造成絮凝效果降低,造成药剂的浪费。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絮凝沉降装置,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絮凝剂的添加方式造成的絮凝剂浪费以及造成絮凝混合效果降低的缺陷,因而提供一种絮凝沉降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絮凝沉降装置,包括:
[0006]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固定设置有絮凝机构,所述絮凝机构对泥水分离;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在壳体上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进水口,所述壳体外设置有管体,所述管体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均连通所述管体,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穿过所述进水口伸入所述絮凝机构,所述管体上还开有加药口以补充药剂,所述管体内设置有混合机构以实现泥水与药剂的混合。
[0007]可选地,所述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所述絮凝筒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壳体内壁和所述絮凝筒外壁,所述絮凝筒包括筒壁和筒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贯穿所述筒壁伸入所述絮凝筒内,所述筒壁和所述筒底上均开有多个通孔,所述絮凝筒内设置有多个絮凝球,多个所述絮凝球堆积于絮凝筒内。
[0008]可选地,所述絮凝球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的直径。
[0009]可选地,所述混合机构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有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架分别靠近所述第一连接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固定设置于所述管体内,两个所述固定架之间设置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两个所述固定架,所述转动杆上设置有多个涡流叶轮,所述涡流叶轮分别与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
[0010]可选地,多个所述涡流叶轮均匀地设置于所述转动杆上。
[0011]可选地,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在壳体上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进水口。
[0012]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固定连接于所述壳体内壁,所述过滤板在所述壳体上的高度位置介于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水口之间。
[0013]可选地,所述壳体底部设置有排渣口,所述排渣口外设置有排渣口盖,所述排渣口盖与所述排渣口可拆卸连接。
[0014]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底部到所述排渣口为弧形面。
[0015]可选地,所述壳体和所述管体底部均固定设置有支撑座。
[001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絮凝沉降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本技术通过壳体内部设置有絮凝机构,管体内将泥水与絮凝剂混合,有益于减少絮凝剂的浪费,同时使得在进入到絮凝机构时发生部分絮凝,送入到壳体中与絮凝机构接触,提高了壳体内待絮凝泥水的浑浊度,可以有益于颗粒间的碰撞,使得絮凝效果提升;
[0018]2.本技术通过多个絮凝球堆积于絮凝筒内,在絮凝球和通孔的配合下,絮凝筒内部形成涡街反应,进一步促进泥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快速形成絮团,促进污泥的聚沉;
[0019]3.本技术还通过在泥水流动的过程中带动涡流叶轮分别转动,在多个涡流叶轮的配合下对泥水与絮凝剂进行混合,促进混合效果,减少了能量的消耗。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总装立体结构剖视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总装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24]图5为本技术的过滤板结构示意图。
[0025]附图标记表示为:
[0026]1、壳体;2、进水口;3、出水口;4、絮凝筒;5、排渣口;6、排渣口盖;7、连接块;8、絮凝球;9、通孔;10、过滤板;11、管体;12、第二连接管;13、固定架;14、转动杆;15、涡流叶轮;16、加药口;17、第一连接管;18、支撑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如图1

5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絮凝沉降装置,其包括:
[0028]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固定设置有絮凝机构,所述絮凝机构对泥水分离;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出水口3在壳体1上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进水口2,所述壳体1外设置有管体11,所述管体11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管17和第二连接管12,所述第一连接管17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2均连通所述管体1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7贯穿所述进水口2伸入所述絮凝机构,所述管体11上还开有加药口16以补充药剂,所述管体11内设置有混合机构以实现泥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如图1

4所示,壳体1内部设置有絮凝机构,将泥水与絮凝剂混合后在絮凝机构内实现泥水的分离,其中泥水中的污泥聚集,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聚沉,质量较轻的小分子在壳体1内继续向上,其中壳体1外的管体11对泥水与絮凝剂进行混合,其管体11两端设置第一连接管17和第二连接管12以连通管体11内外,其中第二连接管12外接提升泵,帮助待处理的泥水的进入,第一连接管17贯穿进水口2伸入絮凝机构,以将混合后的水送入壳体1内,壳体1上还设置有出水口3,出水口3在壳体1上的位置高度高于进水口2,使得絮凝沉降后的液体向上,之后通过出水口3排出,使得整个工艺过程连续,管
体11上开有加药口16以对絮凝剂进行补充,通过设置补充的絮凝剂的添加方式,如滴液、间歇式添加以实现对絮凝剂的节制,避免浪费,通过管体11内设置的混合机构以实现泥水与絮凝剂的混合,将泥水与絮凝剂进一步混合,避免浪费,通过在进行絮凝前将泥水与絮凝剂首先混合均匀,避免了絮凝剂的浪费,同时使得在进入到絮凝机构时发生部分絮凝,提高了壳体1内待絮凝泥水的浑浊度,可以有益于颗粒间的碰撞,使得絮凝效果提升。
[00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4,所述絮凝筒4和所述壳体1之间设置有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内壁和所述絮凝筒4外壁,所述絮凝筒4包括筒壁和筒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7贯穿所述筒壁伸入所述絮凝筒4内,所述筒壁和所述筒底上均开有多个通孔9,所述絮凝筒4内设置有多个絮凝球8,多个所述絮凝球8堆积于絮凝筒4内。如图1

2所示,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4,絮凝筒4外壁分别固定连接有连接块7与壳体1内壁连接,絮凝筒4包括筒壁和筒底,其中,第一连接管17贯穿筒壁伸入絮凝筒4内,将混合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絮凝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部固定设置有絮凝机构,所述絮凝机构对泥水分离;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进水口(2)和出水口(3),所述出水口(3)在壳体(1)上的位置高度高于所述进水口(2),所述壳体(1)外设置有管体(11),所述管体(11)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管(17)和第二连接管(12),所述第一连接管(17)和所述第二连接管(12)均连通所述管体(11),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7)穿过所述进水口(2)伸入所述絮凝机构,所述管体(11)上还开有加药口(16)以补充药剂,所述管体(11)内设置有混合机构以实现泥水与药剂的混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机构包括絮凝筒(4),所述絮凝筒(4)和所述壳体(1)之间设置有连接块(7),所述连接块(7)固定连接所述壳体(1)内壁和所述絮凝筒(4)外壁,所述絮凝筒(4)包括筒壁和筒底,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7)贯穿所述筒壁伸入所述絮凝筒(4)内,所述筒壁和所述筒底上均开有多个通孔(9),所述絮凝筒内设置有多个絮凝球(8),多个所述絮凝球(8)堆积于絮凝筒(4)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絮凝沉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球(8)的直径大于所述通孔(9)的直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絮凝沉降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丹张巧丽蔡宇婷唐锐青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大唐水务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