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1220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运输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包括悬架系统组合、可调行程减振器、调高阀组、提轮阀组、液压动力单元、蓄能器和管路系统,通过控制所述调高阀组、所述液压动力单元的输出,调高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位移输出为控制目标实现车辆悬架高度的调整,具有较高的动态同步精度和稳态同步精度,同时系统满足整车悬架提升要求,能够自动无极调整悬架高度,以此实现整车离地间隙无极调整,通过控制所述提轮阀组的输出可实现单个车轮调高功能,解决了现有的全地形车的车身离地高度不可调的问题。形车的车身离地高度不可调的问题。形车的车身离地高度不可调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运输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全地形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该车是非道路用车,能适应于多种复杂路面上行驶,可用于在山地、丛林、岸滩、沙漠、雪地等特殊地域条件下,遂行人员机动、携行装备、物资运输等。
[0003]目前的全地形车设计中,多数车辆采用轮式、双摆臂独立悬架结构型式,车身离地高度不可调。随着全地形车行业的高速增长,客户对车辆越野性能、承载能力、操控稳定性、通过性等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方案已无法满足客户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旨在解决现有的全地形车的车身离地高度不可调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包括悬架系统组合、可调行程减振器、调高阀组、提轮阀组、液压动力单元、蓄能器和管路系统;
[0006]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设置于所述悬架系统组合的一侧,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与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悬架系统组合的一侧,所述管路系统的一侧与所述液压动力单元连通,所述管路系统的另一侧与所述调高阀组、所述提轮阀组和所述蓄能器连通。
[0007]其中,所述悬架系统组合包括上横臂组合、下横臂组合、转向节组合、轮边拉杆组合和轮边半轴组合,所述上横臂组合与所述转向节组合铰接,并位于所述转向节组合的一侧,所述下横臂组合与所述转向节组合铰接,并位于远离所述上横臂组合的一侧,所述轮边拉杆组合与所述转向节组合铰接,并位于所述转向节组合外侧壁,所述轮边半轴组合与所述转向节组合铰接,并位于所述上横臂组合与所述下横臂组合之间。
[0008]其中,所述上横臂组合、所述下横臂组合和所述轮边拉杆组合均通过球头与所述转向节组合铰接。
[0009]其中,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具有有杆腔油口和无杆腔油口,所述有杆腔油口和所述无杆腔油口均与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连通。
[0010]本技术的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通过控制所述调高阀组、所述液压动力单元的输出,调高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位移输出为控制目标实现车辆悬架高度的调整,具有较高的动态同步精度和稳态同步精度,同时系统满足整车悬架提升要求,能够自动无极调整悬架高度,以此实现整车离地间隙无极调整,通过控制所述提轮阀组的输出可实现单个车轮调高功能,解决了现有的全地形车的车身离地高度不可调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2]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是悬架系统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可调行程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5]1‑
悬架系统组合、2

可调行程减振器、3

调高阀组、4

提轮阀组、5

液压动力单元、6

蓄能器、7

管路系统、8

上横臂组合、9

下横臂组合、10

转向节组合、11

轮边拉杆组合、12

轮边半轴组合、13

有杆腔油口、14

无杆腔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6]请参阅图1

图3,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悬架系统组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可调行程减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7]本技术提供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包括悬架系统组合1、可调行程减振器2、调高阀组3、提轮阀组4、液压动力单元5、蓄能器6和管路系统7,所述悬架系统组合1包括上横臂组合8、下横臂组合9、转向节组合10、轮边拉杆组合11和轮边半轴组合12,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具有有杆腔油口13和无杆腔油口14。通过前述方案解决了现有的全地形车的车身离地高度不可调的问题。
[0018]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设置于所述悬架系统组合1的一侧,所述液压动力单元5与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悬架系统组合1的一侧,所述管路系统7的一侧与所述液压动力单元5连通,所述管路系统7的另一侧与所述调高阀组3、所述提轮阀组4和所述蓄能器6连通。所述的悬架系统组合1通过螺栓与车架进行连接;可调行程减振器2通过螺栓分别于所述悬架系统组合1、车架进行连接。整个装置具有悬架整体高度可调、单侧悬架高度可调、单个悬架高度可调的特性,能够根据不同的整车需求调整不同的悬架状态的一种全地形悬架高度可调系统装置。具体为,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与所述蓄能器6能够传递垂向力,并能够缓和、衰减冲击引起的振动,通过调整所述蓄能器6的充气压力能够调整所述悬架系统组合1的阻尼大小,当增大所述蓄能器6充气压力时,悬架系统阻尼增大,当减小所述蓄能器6充气压力时,悬架系统组合1阻尼减小。悬架控制器通过CAN总线与液压动力单元5、提轮阀组4、调高阀组3、可调行程减振器2进行通信,通过控制所述调高阀组3、所述液压动力单元5的输出,调高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位移输出为控制目标实现车辆悬架高度的调整,具有较高的动态同步精度和稳态同步精度,同时系统满足整车悬架提升要求,能够自动无极调整悬架高度,以此实现整车离地间隙无极调整,通过控制所述提轮阀组4的输出可实现单个车轮调高功能。
[0019]其中,所述上横臂组合8与所述转向节组合10铰接,并位于所述转向节组合10的一侧,所述下横臂组合9与所述转向节组合10铰接,并位于远离所述上横臂组合8的一侧,所述轮边拉杆组合11与所述转向节组合10铰接,并位于所述转向节组合10外侧壁,所述轮边半轴组合12与所述转向节组合10铰接,并位于所述上横臂组合8与所述下横臂组合9之间。所述上横臂组合8、所述下横臂组合9和所述轮边拉杆组合11均通过球头与所述转向节组合10铰接。所述轮边拉杆组合11还通过球头与车架铰接,所述上横臂组合8和所述下横臂组合9
通过螺栓与车架进行连接;该悬架系统组合1结构简单、成熟、便于大批量生产。
[0020]同时,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具有有杆腔油口13和无杆腔油口14,所述有杆腔油口13和所述无杆腔油口14均与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连通。当所述有杆腔油口13进油,无杆腔油口14出油时,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缩短;当所述有杆腔油口13出油,所述无杆腔油口14进油时,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伸长,该减振器具有结构简单、工艺成熟、便于大批量生产。
[0021]在进行调高时,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2与所述蓄能器6能够传递垂向力,并能够缓和、衰减冲击引起的振动,通过所述调整蓄能器6的充气压力能够调整所述悬架系统组合1的阻尼大小,当增大所述蓄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悬架系统组合、可调行程减振器、调高阀组、提轮阀组、液压动力单元、蓄能器和管路系统;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设置于所述悬架系统组合的一侧,所述液压动力单元与所述可调行程减振器固定连接,并位于远离所述悬架系统组合的一侧,所述管路系统的一侧与所述液压动力单元连通,所述管路系统的另一侧与所述调高阀组、所述提轮阀组和所述蓄能器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悬架可调系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系统组合包括上横臂组合、下横臂组合、转向节组合、轮边拉杆组合和轮边半轴组合,所述上横臂组合与所述转向节组合铰接,并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应飞夏刚李剑张红王佳俊卢胜熊远旺尹强张成浩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嘉陵全域机动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