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及气缸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9632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包括:第一盖体,包括:脊形部,被构造成从中间向上突起;第一翻边,从脊形部的外周边向下延伸,第一翻边围成矩形空腔;以及第二盖体,包括:平坦部,平坦部的外周边为圆形;以及第二翻边,从平坦部的外周边向下延伸以与发动机的气缸密封结合,第一翻边与平坦部的内边缘一体连接,使得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内部形成用于燃烧介质燃烧的腔室的一部分。在实现压缩比为15以上的高压缩比的前提下,通过上述方案,优化气流经缸盖内部向气缸流动的路径,减少气流向缸盖边缘区域运动产生的耗散,以利于进气行程中滚流的形成以及压缩行程中滚流保持。持。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及气缸组件


[0001]本技术的至少一种实施例涉及内燃机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及气缸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绿色发展理念及双碳战略的不断推进,对发动机的热效率要求不断提高。
[0003]现有技术中,为了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通常采用调整燃烧室的结构以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以及调整气缸内部湍流强度和分布,提高火焰传播以及燃烧速率,抑制爆震。
[0004]为实现高热效率目标,压缩比的大幅度提升,则需要减少位于缸盖处的部分燃烧腔室的容积。然而,缸盖处的部分燃烧腔室受气门夹角、气门间距等主要参数的限制,只能进行局部区域优化。在实现压缩比为15以上的高压缩比的前提下,通过调整上述区域结构以提高发动机的压缩比,同时保持良好的气缸内部的气流运动,存在较大的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通过设置从脊形部的外周边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第一翻边与平坦部的内边缘一体连接,以优化气流经缸盖内部向气缸流动的路径,减少气流向缸盖边缘区域运动产生的耗散,以利于进气行程中滚流的形成以及压缩行程中滚流保持。
[0006]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包括:第一盖体,包括:脊形部,被构造成从中间向上突起;第一翻边,从所述脊形部的外周边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翻边围成矩形空腔;以及第二盖体,包括:平坦部,所述平坦部的外周边为圆形;以及第二翻边,从所述平坦部的外周边向下延伸以与发动机的气缸密封结合,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平坦部的内边缘一体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的内部形成用于燃烧介质燃烧的腔室的一部分。
[0007]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脊形部包括在上侧一体连接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
[0008]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盖体的第一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7

20
°

[0009]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盖体的第二侧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17

22
°

[0010]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侧面沿纵向方向依次设置有两个可开闭的进气门,所述第二侧面沿纵向方向依次设置有两个可开闭的排气门;其中,所述进气门以及所述排气门分别通过座圈与所述第一盖体连接。
[0011]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翻边的位于所述矩形空腔的短边处的两个相对的横向翻边均被构造成中间沿纵向方向朝向所述第一盖体内部凹陷的曲面。
[0012]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横向翻边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弯折和第二弯折,
所述第一弯折与所述第二弯折之间的夹角的取值范围为165
°‑
178
°

[0013]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在所述脊形部的相邻的所述进气门与所述排气门之间的部位形成沿纵向方向延伸并从所述腔室的内部朝向所述第一盖体外侧凸起的第一导气槽以及第二导气槽。
[001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第一盖体的顶部距所述第二盖体的平坦部的距离H小于等于发动机的气缸直径D的0.2倍。
[0015]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气缸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缸盖;以及气缸,所述缸盖的第二翻边与所述气缸密封结合。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上述实施例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通过设置从脊形部的外周边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第一翻边与平坦部的内边缘一体连接,以优化气流经缸盖内部向气缸流动的路径,减少气流向缸盖边缘区域运动产生的耗散,以利于进气行程中滚流的形成以及压缩行程中滚流保持。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是本技术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与气缸顶面的装配示意图。
[0019]图中:
[0020]1‑
第一盖体;
[0021]11

脊形部;111

第一侧面;112

第二侧面;
[0022]12

第一翻边;121

横向翻边;1211

第一弯折;1212

第二弯折;
[0023]13

矩形空腔;
[0024]14

第一导气槽;
[0025]15

第二导气槽;
[0026]2‑
第二盖体;21

平坦部;22

第二翻边;
[0027]3‑
气缸;
[0028]4‑
腔室;
[0029]5‑
进气门;
[0030]6‑
排气门;
[0031]7‑
座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0033]根据本技术一个方面的专利技术构思,提供一种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包括:第一盖体,包括:脊形部,被构造成从中间向上突起;第一翻边,从脊形部的外周边向下延伸,第一翻边围成矩形空腔;以及第二盖体,包括:平坦部,平坦部的外周边为圆形;以及第二翻边,从平坦部的外周边向下延伸以与发动机的气缸密封结合,第一翻边与平坦部的内边缘一体连接,使得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的内部形成用于燃烧介质燃烧的腔室的一部分。
[0034]图1是本技术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的立体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与气缸顶面的装配示意图。
[0035]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请参照图1

图2,提供一种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包括第一盖体1以及第二盖体2。第一盖体1包括脊形部11以及第一翻边12。脊形部11被构造成从中间向上突起。第一翻边12从脊形部11的外周边向下延伸,第一翻边12围成矩形空腔13。第二盖体2包括平坦部21以及第二翻边22。平坦部21的外周边为圆形。第二翻边22从平坦部21的外周边向下延伸以与发动机的气缸3密封结合,第一翻边12与平坦部21的内边缘一体连接,使得第一盖体1与第二盖体2的内部形成用于燃烧介质燃烧的腔室4的一部分。
[0036]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从脊形部11的外周边向下延伸的第一翻边12,第一翻边12与平坦部21的内边缘一体连接,以优化气流经缸盖内部向气缸3流动的路径,减少气流向缸盖边缘区域运动产生的耗散,以利于进气行程中滚流的形成以及压缩行程中滚流保持。
[0037]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参照图2,脊形部11包括在上侧一体连接的第一侧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体(1),包括:脊形部(11),被构造成从中间向上突起;第一翻边(12),从所述脊形部(11)的外周边向下延伸,所述第一翻边(12)围成矩形空腔(13);以及第二盖体(2),包括:平坦部(21),所述平坦部(21)的外周边为圆形;以及第二翻边(22),从所述平坦部(21)的外周边向下延伸以与发动机的气缸(3)密封结合,所述第一翻边(12)与所述平坦部(21)的内边缘一体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盖体(1)与所述第二盖体(2)的内部形成用于燃烧介质燃烧的腔室(4)的一部分。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脊形部(11)包括在上侧一体连接的第一侧面(111)和第二侧面(112),所述第一侧面(111)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所述第二侧面(112)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1)的第一侧面(111)与水平面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7

20
°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1)的第二侧面(112)与水平面的夹角β的取值范围为17

22
°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压缩比发动机的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111)沿纵向方向依次设置有两个可开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振杜建秋李德胜刘丽娜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