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阶梯导丝,包括阶梯导丝,所述阶梯导丝由柔软段、过渡段、支撑段和显影点组成,所述显影点位于柔软段的自由端内部,所述柔软段、过渡段和支撑段均设置有外层和内层两层,所述内层包覆在外层表面,所述阶梯导丝的长度为160cm~320cm。极大地增强了微导丝的近端支撑性,可以更容易推送到病变位置;现有技术临床使用时需要使用微导丝并配合其他器械(如加硬导丝,微导管等)才能将中间导管送到需要治疗的病变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阶梯导丝可直接将中间导管顺利送到需要治疗的病变位置,降低了手术成本,减少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阶梯导丝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为一种阶梯导丝。
技术介绍
[0002]“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闭塞和狭窄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较女性多,严重者可引起死亡。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
[0003]神经介入技术是一种常见的微创治疗手段,通过股动脉穿刺,将治疗器械通过血管内导管输送到病变位置,在短时间内实现血管通路,患者术中风险小、术后恢复快,介入治疗发展前景好。
[0004]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常用到微导丝。微导丝是神经介入治疗至关重要的器械之一,是配合微导管等器械进入目标血管和建立轨道的必需物品。导管或导引导管通过与导丝的同轴配合到达靶血管。微导丝常用直径为0.008
″
~ 0.018
″
(0.20~0.46mm),长度为200cm~300cm。
[0005]微导丝1头端柔软,可通过远端迂曲血管,但支撑性较弱,且与中间导管或抽吸导管2间隙过大,中间导管或抽吸导管沿导丝推送时比较困难,且容易在分叉血管处卡住。通常需要配合使用其他器械(如加硬导丝、微导管等)将中间导管或抽吸导管推送到指定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阶梯导丝,具备方便送到病变位置等优点,解决了微导丝端部支撑性弱、微导丝需要其它器械配合使用的问题。
[0008](二)技术方案
[0009]为实现上述方便送到病变位置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阶梯导丝,包括阶梯导丝,所述阶梯导丝由柔软段、过渡段、支撑段和显影点组成,所述显影点位于柔软段的自由端内部,所述柔软段、过渡段和支撑段均设置有外层和内层两层,所述内层包覆在外层表面,所述阶梯导丝的长度为160cm~320cm。
[0010]优选的,所述阶梯导丝的表面套设有中间导管。
[0011]优选的,所述过渡段为长锥段。
[0012]优选的,所述过渡段为一段平直过渡段。
[0013]优选的,所述过渡段为两段以上直径不同的平直过渡段。
[0014]优选的,所述柔软段的直径为0.008
″
~0.015
″
,所述柔软段的长度长度为5cm~20cm,所述过渡段的长度为5cm~30cm,所述支撑段的直径为 0.030
″
~0.040
″
。
[0015]优选的,所述外层为塑料、弹簧或金属管。
[0016]优选的,所述内层为核心丝。
[0017]优选的,所述显影点为金属显影丝。
[0018]优选的,所述显影点为显影环。
[0019]优选的,所述显影点为显影薄片。
[0020]优选的,所述显影点为铂金材质。
[0021]优选的,所述显影点为铂钨合金材质。
[0022]优选的,所述显影点为铂铱合金材质。
[0023]优选的,所述显影点为黄金材质。
[0024](三)有益效果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阶梯导丝,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6]1、该阶梯导丝,极大地增强了微导丝的近端支撑性,可以更容易推送到病变位置。
[0027]2、现有技术临床使用时需要使用微导丝并配合其他器械(如加硬导丝,微导管等)才能将中间导管送到需要治疗的病变位置。本专利技术的阶梯导丝可直接将中间导管顺利送到需要治疗的病变位置。降低了手术成本,减少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阶梯导丝的阶梯导丝与中间导管的装配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阶梯导丝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阶梯导丝的内层和外层的装配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阶梯导丝的现有技术结构示意图。
[0032]图中:1、阶梯导丝;2、中间导管;11、柔软段;12、过渡段;13、支撑段;14、显影点;101、外层;102、内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请参阅图1
‑
3,一种阶梯导丝,包括阶梯导丝1,阶梯导丝1主要由柔软段11、过渡段12、支撑段13和显影点14组成。阶梯导丝1的表面套设有中间导管2,中间导管2也可以为抽吸导管。过渡段12可以是一段长锥段,也可以包含一段或多段不同直径的平直过渡段。总长度为160cm~320cm,其中柔软段11直径为0.008
″
~0.015
″
(0.20~0.38mm),长度为5cm~20cm;过渡段12长度为5cm~30cm;支撑段13直径为0.030
″
~0.040
″
(0.76~ 1.02mm)。
[0035]其中柔软段11、过渡段12、支撑段13分为两层:外层101为塑料(可使用聚氨酯TPU、聚醚嵌段聚酰胺Pebax或聚酰胺Nylon,可通过添加钨、硫酸钡等增加显影性)或弹簧(可使用不锈钢或镍钛合金)或通过激光切割等方式加工的金属管(可使用不锈钢或镍钛合金);内层102为核心丝,材质可使用不锈钢或镍钛合金。显影点14可使用金属显影丝或显影环或
显影薄片,金属材料可使用铂金、铂钨合金、铂铱合金或黄金。
[0036]在使用时,通过增加阶梯导丝1近端直径,提高阶梯导丝1的近端支撑性,并减小阶梯导丝1与中间导管2之间的间隙,便于引导中间导管2通过分叉血管。在临床使用中,阶梯导丝1柔软的远端可通过迂曲小血管,支撑性强的近端在推送过程中可提供较强的推送力,便于将阶梯导丝1推送到远端。阶梯导丝1到达所需治疗的病变位置处后,中间导管2沿阶梯导丝1推送。由于阶梯导丝1的近端支撑段与中间导管2配合间隙小,中间导管2在推送过程中可以获得导丝更强的支撑力且更容易通过分叉血管。
[0037]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阶梯导丝,包括阶梯导丝(1),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导丝(1)由柔软段(11)、过渡段(12)、支撑段(13)和显影点(14)组成,所述显影点(14)位于柔软段(11)的自由端内部,所述柔软段(11)、过渡段(12)和支撑段(13)均设置有外层(101)和内层(102)两层,所述内层(102)包覆在外层(101)表面,所述阶梯导丝(1)的长度为160cm~320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阶梯导丝(1)的表面套设有中间导管(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12)为长锥段。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12)为一段平直过渡段。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阶梯导丝,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12)为两段以上直径不同的平直过渡段。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信朝华,韩炳,
申请(专利权)人:巴特勒生物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