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3731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包括机器人外壳,所述机器人外壳的左侧、背面和右侧均设置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机器人外壳的左侧、背面和右侧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靠近机器人外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机器人外壳、第一滑块、挡板、支撑架、第二滑块、第三滑块、压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阻尼系统、箱门和气囊的设置,解决了现有的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往往采用在机器人的外部设置软性材质来起到缓冲的作用,例如橡胶板和海绵等,该方式防撞结构单一,导致防撞效果差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
,具体为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历史上最早的机器人见于隋炀帝命工匠按照柳抃形象所营造的木偶机器人,施有机关,有坐、起、拜、伏等能力,机器人在现代化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部分机器人承担着运输的作用,在运输时,为了防止机器人因出现故障而与附近建筑发生碰撞而导致机器人损坏,所以需要防撞结构来保护机器人。
[0003]现有的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往往采用在机器人的外部设置软性材质来起到缓冲的作用,例如橡胶板和海绵等,该方式防撞结构单一,导致防撞效果差,因此需要对机器人用防撞结构进行设计改造,有效的防止其出现因防撞效果单一而导致防撞效果差的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具备防撞效果好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往往采用在机器人的外部设置软性材质来起到缓冲的作用,例如橡胶板和海绵等,该方式防撞结构单一,导致防撞效果差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包括机器人外壳,所述机器人外壳的左侧、背面和右侧均设置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滑块,所述机器人外壳的左侧、背面和右侧均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靠近机器人外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所述第二滑块的顶部和第三滑块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压簧,所述压簧与支撑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靠近机器人外壳的一侧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一滑块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机器人外壳铰接,所述支撑架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阻尼系统,所述机器人外壳的正面设置有箱门,所述箱门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气囊。
[0006]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阻尼系统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架顶部和底部的铜管,所述铜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磁性小球,所述磁性小球通过支撑柱与机器人外壳固定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机器人外壳顶部的四周均通过支撑柱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板,所述第一磁铁板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套筒,所述套筒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板,所述第一磁铁板与第二磁铁板之间的磁极相同。
[0008]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支撑架靠近机器人外壳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硅胶块。
[0009]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挡板远离机器人外壳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板。
[0010]作为本技术优选的,所述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靠近挡板的一侧活动连接有滚轮,所述滚轮与挡板活动连接。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2]1、本技术通过机器人外壳、第一滑块、挡板、支撑架、第二滑块、第三滑块、压簧、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阻尼系统、箱门和气囊的设置,解决了现有的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往往采用在机器人的外部设置软性材质来起到缓冲的作用,例如橡胶板和海绵等,该方式防撞结构单一,导致防撞效果差的问题,使用时,当机器人外壳的正面受到撞击时,可以经气囊进行缓冲,从而达到防撞的目的,当机器人外壳的左侧、右侧和背面受到撞击时,挡板向靠近机器人外壳的一侧移动,由于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铰接,使得第二滑块和第三滑块互相远离,从而对压簧进行挤压,从而把撞击的冲击力转化为压簧的弹性势能,从而起到缓冲的作用,进而实现机器人外壳的防撞击,该装置具备防撞效果好的优点。
[0013]2、本技术通过阻尼系统的设置,可以对压簧起到阻尼作用,该阻尼系统利用楞次定律的原理,从而防止压簧受到压缩时发生高频的往复移动。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结构左侧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0017]图中:1、机器人外壳;2、第一滑块;3、挡板;4、支撑架;5、第二滑块;6、第三滑块;7、压簧;8、第一连杆;9、第二连杆;10、阻尼系统;11、箱门;12、气囊;13、铜管;14、磁性小球;15、硅胶块;16、橡胶板;17、第一磁铁板;18、套筒;19、支撑杆;20、第二磁铁板;21、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包括机器人外壳1,机器人外壳1的左侧、背面和右侧均设置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滑块2,机器人外壳1的左侧、背面和右侧均设置有挡板3,挡板3靠近机器人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4,支撑架4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5和第三滑块6,第二滑块5的顶部和第三滑块6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压簧7,压簧7与支撑架4固定连接,第二滑块5和第三滑块6靠近机器人外壳1的一侧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8和第二连杆9,第一连杆8与第二连杆9铰接,第一连杆8与第一滑块2铰接,第二连杆9与机器人外壳1铰接,支撑架4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阻尼系统10,机器人外壳1的正面设置有箱门11,箱门1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气囊12。
[0020]参考图1和图2,阻尼系统10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架4顶部和底部的铜管13,铜管13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磁性小球14,磁性小球14通过支撑柱与机器人外壳1固定连接。
[002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阻尼系统10的设置,可以对压簧7起到
阻尼作用,该阻尼系统10利用楞次定律的原理,从而防止压簧7受到压缩时发生高频的往复移动。
[0022]参考图1和图2,机器人外壳1顶部的四周均通过支撑柱固定连接有第一磁铁板17,第一磁铁板17顶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套筒18,套筒18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支撑杆19,支撑杆1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磁铁板20,第一磁铁板17与第二磁铁板20之间的磁极相同。
[002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第一磁铁板17、套筒18、支撑杆19和第二磁铁板20的设置,可以在机器人外壳1的顶部受到撞击时,利用第一磁铁板17与第二磁铁板20之间的斥力,来起到缓冲的目的。
[0024]参考图1和图2,支撑架4靠近机器人外壳1一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硅胶块15。
[002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术优化方案,通过硅胶块15的设置,可以利用硅胶柔软的特性,进一步提高装置的防撞击效果。
[0026]参考图1至图3,挡板3远离机器人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橡胶板16。
[002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包括机器人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外壳(1)的左侧、背面和右侧均设置有滑槽,且滑槽的内部活动连接有第一滑块(2),所述机器人外壳(1)的左侧、背面和右侧均设置有挡板(3),所述挡板(3)靠近机器人外壳(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撑架(4),所述支撑架(4)表面的顶部和底部分别活动连接有第二滑块(5)和第三滑块(6),所述第二滑块(5)的顶部和第三滑块(6)的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压簧(7),所述压簧(7)与支撑架(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滑块(5)和第三滑块(6)靠近机器人外壳(1)的一侧分别铰接有第一连杆(8)和第二连杆(9),所述第一连杆(8)与第二连杆(9)铰接,所述第一连杆(8)与第一滑块(2)铰接,所述第二连杆(9)与机器人外壳(1)铰接,所述支撑架(4)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阻尼系统(10),所述机器人外壳(1)的正面设置有箱门(11),所述箱门(11)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气囊(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机器人用防撞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系统(10)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架(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储锴周峰李湘平王迪欧阳均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沐森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