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139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8 1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翻转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第二翻转机构,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框架,第一框架内设置有第一面板、与第一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一转轴和驱动第一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第二翻转机构包括第二框架,第二框架内设置有第二面板、与第二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二转轴和驱动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两个夹持机构分别夹持固定钢模底模夹具的左右两端,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翻转180度,实现对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省时省力,无安全隐患。全隐患。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翻转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预制构件是以混凝土为基本材料预先在工厂制成的建筑构件,包括梁、板、柱及建筑装修配件等,在生产和生活中预制件使用广泛。
[0003]在混凝土预制构件成型过程中,钢模是用于辅助混凝土预制构件成型重要部件,在钢模制作完成并取走封存后,对钢模底模夹具需要进行清洗;清洗过程中需要对钢模底模夹具进行翻转,由于钢模底模夹具重量和尺寸较大,需要多个操作工人才能将其翻转。
[0004]现有加工工厂采用吊机先将钢模底模夹具吊起,在由操作工人从下对夹具底部进行清洗;然吊机的吊钩一旦出现脱钩,钢模底模夹具则会掉落砸伤下面的操作工人,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0005]因此亟需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本技术通过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分别夹持固定钢模底模夹具的左右两端,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翻转180度,实现对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无需人工进行翻转,省时省力,无安全隐患。
[0007]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与第一翻转机构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转机构,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内设置有第一面板、与第一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一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内设置有第二面板、与第二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二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结构相同。
[0008]其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上固定条和位于上固定条正下方的下固定条,所述上固定条和所述下固定条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上固定条和所述下固定条均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第一面板的正面。
[0009]其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上夹持组件和设置于上夹持组件正下方的下夹持组件,所述上夹持组件和所述下夹持组件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上夹持组件包括第一转轮和与第一转轮相对设置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一转轮和所述第二转轮之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下夹持组件包括第三转轮和与第三转轮相对设置的第四转轮,所述第三转轮和所述第四转轮之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第一转轮和第三转轮转动的第三驱动机构。
[0010]其中,所述第三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的电机轴设置有第一主动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三转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上方设置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与第一转轮同轴设置,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传动设置。
[0011]其中,所述第一面板的背面设置有基板,所述基板内设在轴承,所述轴承与第一转轴传动连接。
[0012]其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油缸。
[0013]其中,所述第一框架上端设置有第一基座,所述第二框架上端设置有第二基座,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一螺杆,所述第一基座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螺杆转动的第二电机。
[0014]其中,所述第二电机的电机轴设置有第二主动轮,所述第二主动轮与第一螺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框架上端设置有第三基座,所述第二框架上端设置有第四基座,所述第三基座和所述第四基座之间设置有第二螺杆,所述第二螺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从动轮通过同步带与所述第二主动轮传动连接。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与第一翻转机构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转机构,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内设置有第一面板、与第一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一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内设置有第二面板、与第二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二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结构相同,本技术通过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分别夹持固定钢模底模夹具的左右两端,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同时驱动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翻转180度,实现对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无需人工进行翻转,省时省力,无安全隐患。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实用第一翻转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本实用第一夹持机构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实用第一夹持机构实施例二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实用第一夹持机构实施例二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5,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地说明。
[0022]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包括第一翻转机构1和与第一翻转机构1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转机构2,所述第一翻转机构1包括第一框架11,所述第一框架11内设置有第一面板12、与第一面板12背面连接的第一转轴13和用于驱动第一转轴13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14,所述第一面板12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15;所述第二翻转机构2包括第二框架21,所述第二框架21内设置有第二面板22、与第二面板22背面连接的第二转
轴23和用于驱动第二转轴23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24,所述第二面板22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25;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5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25结构相同。
[0023]本实施例通过第一夹持机构15和第二夹持机构25分别夹持固定钢模底模夹具的左右两端,再通过第一驱动机构14和第二驱动机构24同时驱动第一夹持机构15和第二夹持机构25翻转180度,实现对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本技术无需人工进行翻转,省时省力,无安全隐患。
[0024]实施例一,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5包括上固定条151和位于上固定条151正下方的下固定条152,所述上固定条151和所述下固定条152之间设置有间隔3;所述上固定条151和所述下固定条152均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第一面板12的正面,通过人工将钢模底模夹具推入第一夹持机构15和第二夹持机构25之间,钢模底模夹具一端位于间隔3内;上固定条151和下固定条152均为螺丝固定,方便拆卸。
[0025]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作为本技术第一夹持机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机构15包括上夹持组件153和设置于上夹持组件153正下方的下夹持组件154,所述上夹持组件153和所述下夹持组件154之间设置有间隔3;所述上夹持组件153包括第一转轮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翻转机构和与第一翻转机构相对设置的第二翻转机构,所述第一翻转机构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内设置有第一面板、与第一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一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一转轴转动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第一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所述第二翻转机构包括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内设置有第二面板、与第二面板背面连接的第二转轴和用于驱动第二转轴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第二面板的正面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和所述第二夹持机构结构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上固定条和位于上固定条正下方的下固定条,所述上固定条和所述下固定条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上固定条和所述下固定条均通过螺丝固定设置于第一面板的正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桩钢模底模夹具的翻转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上夹持组件和设置于上夹持组件正下方的下夹持组件,所述上夹持组件和所述下夹持组件之间设置有间隔;所述上夹持组件包括第一转轮和与第一转轮相对设置的第二转轮,所述第一转轮和所述第二转轮之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下夹持组件包括第三转轮和与第三转轮相对设置的第四转轮,所述第三转轮和所述第四转轮之间通过传送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一面板的背面设置有用于同时驱动第一转轮和第三转轮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旭辉郭志杨张耀忠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通洲预制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