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7411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上模、下模、底板、固定块,上模压盖设置在下模的上表面,底板设置在下模的下方,且底板通过两个对称分布的固定块与下模固定连接,下模上表面的中部安装有模仁,模仁的外围设置有下模腔,上模下表面的中部设置有上模腔,上模的顶端设置与上模腔相连通的流道,所述底板的底端中部滑动套接有顶出杆,顶出杆的一端延伸至两个固定块之间且安装有基板,基板上表面的中部安装有垫板,基板上表面的两侧均铰接设置有顶出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实现注塑产品的二次顶出,避免了传统单次顶出而导致插键容易受损的情况,有利于提高产品合格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模具顶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模具
,具体为一种模具顶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注塑模具是一种生产塑胶制品的工具;也是赋予塑胶制品完整结构和精确尺寸的工具。注塑成型是批量生产某些形状复杂部件时用到的一种加工方法。具体指将受热融化的塑料由注塑机高压射入模腔,经冷却固化后,得到成形品。
[0003]目前塑料配件在成型脱模时,多是通过传统顶针进行单次顶出,虽然能够进行顶出脱模,但是产品配件容易造成损伤,例如一些具有插键的注塑配件,插键容易受损,降低了产品合格率,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模具顶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模具顶出结构。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上模、下模、底板、固定块,上模压盖设置在下模的上表面,底板设置在下模的下方,且底板通过两个对称分布的固定块与下模固定连接,下模上表面的中部安装有模仁,模仁的外围设置有下模腔,上模下表面的中部设置有上模腔,上模的顶端设置与上模腔相连通的流道,所述底板的底端中部滑动套接有顶出杆,顶出杆的一端延伸至两个固定块之间且安装有基板,基板上表面的中部安装有垫板,基板上表面的两侧均铰接设置有顶出板,垫板的上表面安装有两个对称分布的一号顶针,两个一号顶针上滑动套装有活动板,活动板的两端分别搭设在相邻顶出板的上表面;所述活动板上表面的两侧均安装有导柱和二号顶针,二号顶针位于导柱和一号顶针之间,导柱的顶端与下模的内部滑动套接,一号顶针和二号顶针的顶端均与模仁的内部滑动套接。
[0006]优选的,所述下模的内部开设有与导柱相适配的导孔,导孔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导柱的顶端滑动设置在导孔内。
[0007]优选的,所述下模和模仁的内部开设有与一号顶针相适配的一号顶出孔,一号顶针的顶端滑动设置在一号顶出孔内。
[0008]优选的,所述下模和模仁的内部开设有与二号顶针相适配的二号顶出孔,二号顶针的顶端滑动设置在二号顶出孔内。
[0009]优选的,所述一号顶针的顶端为半圆柱形,且与二号顶出孔之间形成键槽,键槽与模腔形成注塑空间。
[0010]优选的,所述顶出板的中部向下凸起且铰接在基板的两端上表面,顶出板的上表面呈钝角,顶出板的两端均转动设置有滚轮,固定块靠近基板的一侧设置有直角凹槽,顶出板靠近固定块的一端设置在直角凹槽内。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提供的模具顶出结构,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在注塑成型冷却后,通过顶出杆带动基板和一号顶针上移,使得活动
板、导柱、二号顶针同步上移,导柱将上模向上顶起,利用一号顶针和二号顶针将注塑产品向上顶起,使得注塑产品与模仁脱离,实现一次顶出,随着顶出杆带动基板的持续上移,使得基板两侧的顶出板与相邻固定块的直角凹槽相接触,利用顶出板中部的铰接,以及两端的滚轮设计,使得顶出板远离固定块的一端向上翘起,并将活动板向上顶起,活动板沿着一号顶针向上滑动,带动二号顶针将注塑产品再次向上顶起,使得产品的插键与一号顶针分开,实现二次顶出,避免了传统单次顶出而导致插键容易受损的情况,有利于提高产品合格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一次顶出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二次顶出示意图。
[0017]图中:1、上模;2、下模;3、底板;4、固定块;5、模仁;6、顶出杆;7、基板;8、垫板;9、顶出板;10、一号顶针;11、活动板;12、导柱;13、二号顶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得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19]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
[0020]请参阅图1

4,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上模1、下模2、底板3、固定块4,上模1压盖设置在下模2的上表面,底板3设置在下模2的下方,且底板3通过两个对称分布的固定块4与下模2固定连接,下模2上表面的中部安装有模仁5,模仁5的外围设置有下模腔,上模1下表面的中部设置有上模腔,上模1的顶端设置与上模腔相连通的流道,底板3的底端中部滑动套接有顶出杆6,顶出杆6的一端延伸至两个固定块4之间且安装有基板7,基板7上表面的中部安装有垫板8,基板7上表面的两侧均铰接设置有顶出板9,垫板8的上表面安装有两个对称分布的一号顶针10,两个一号顶针10上滑动套装有活动板11,活动板11的两端分别搭设在相邻顶出板9的上表面,顶出板9的中部向下凸起且铰接在基板7的两端上表面,顶出板9的上表面呈钝角,顶出板9的两端均转动设置有滚轮,固定块4靠近基板7的一侧设置有直角凹槽,顶出板9靠近固定块4的一端设置在直角凹槽内;活动板11上表面的两侧均安装有导柱12和二号顶针13,二号顶针13位于导柱12和一号顶针10之间,导柱12的顶端与下模2的内部滑动套接,下模2的内部开设有与导柱12相适配的导孔,导孔的上下两端均为开口,导柱12的顶端滑动设置在导孔内,一号顶针10和二号顶针13的顶端均与模仁5的内部滑动套接,
下模2和模仁5的内部开设有与一号顶针10相适配的一号顶出孔,一号顶针10的顶端滑动设置在一号顶出孔内,下模2和模仁5的内部开设有与二号顶针13相适配的二号顶出孔,二号顶针13的顶端滑动设置在二号顶出孔内,一号顶针10的顶端为半圆柱形,且与二号顶出孔之间形成键槽,键槽与模腔形成注塑空间。
[0021]本技术在注塑成型冷却后,通过顶出杆6带动基板7和一号顶针10上移,使得活动板11、导柱12、二号顶针13同步上移,导柱12将上模1向上顶起,利用一号顶针10和二号顶针13将注塑产品向上顶起,使得注塑产品与模仁5脱离,实现一次顶出,随着顶出杆6带动基板7的持续上移,使得基板7两侧的顶出板9与相邻固定块4的直角凹槽相接触,利用顶出板9中部的铰接,以及两端的滚轮设计,使得顶出板9远离固定块4的一端向上翘起,并将活动板11向上顶起,活动板11沿着一号顶针10向上滑动,带动二号顶针13将注塑产品再次向上顶起,使得产品的插键与一号顶针10分开,实现二次顶出,避免了传统单次顶出而导致插键容易受损的情况,有利于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具顶出结构,包括上模(1)、下模(2)、底板(3)、固定块(4),上模(1)压盖设置在下模(2)的上表面,底板(3)设置在下模(2)的下方,且底板(3)通过两个对称分布的固定块(4)与下模(2)固定连接,下模(2)上表面的中部安装有模仁(5),模仁(5)的外围设置有下模腔,上模(1)下表面的中部设置有上模腔,上模(1)的顶端设置与上模腔相连通的流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3)的底端中部滑动套接有顶出杆(6),顶出杆(6)的一端延伸至两个固定块(4)之间且安装有基板(7),基板(7)上表面的中部安装有垫板(8),基板(7)上表面的两侧均铰接设置有顶出板(9),垫板(8)的上表面安装有两个对称分布的一号顶针(10),两个一号顶针(10)上滑动套装有活动板(11),活动板(11)的两端分别搭设在相邻顶出板(9)的上表面;所述活动板(11)上表面的两侧均安装有导柱(12)和二号顶针(13),二号顶针(13)位于导柱(12)和一号顶针(10)之间,导柱(12)的顶端与下模(2)的内部滑动套接,一号顶针(10)和二号顶针(13)的顶端均与模仁(5)的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光全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欧润精工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