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铸铁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7267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铸铁模,包括围壁以及至少一个加强筋,围壁由金属铸造一体成型设置,围壁围成一个顶敞口的模具结构,围壁内由其顶敞口向下延伸形成一个供铁水成型的成型腔,加强筋设于围壁内且与围壁铸造一体连接,加强筋沿围壁横向延伸。上述加强筋为长条状筋条结构。每一上述加强筋的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上述围壁延伸至围壁外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加强筋两端中至少一个端部贯穿围壁延伸到围壁外的结构,在铸铁模浇铸制造中,该结构的加强筋可以通过加强筋凸出的至少一端来将加强筋固定在铸铁模的铸造模具中,进而便于铸铁模的制造生产。铸铁模的制造生产。铸铁模的制造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铸铁模


[0001]本技术涉及金属铸造模具,具体涉及一种铸铁模。

技术介绍

[0002]用于生产馒头铁的铸铁机,其用的铸铁模一般为金属铸造材质的模具结构,其一般为通过围壁结构形成一个具有四周侧面以及底面的顶敞口结构,用于供铁水进入并依靠冷却水喷淋等方式成型。
[0003]铸铁模在冷热交替中,常常由于热胀冷缩而裂开,即铸铁模的使用寿命较低。而在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1418412B、CN202779645U等中国专利公开的铸铁模中,常见的在围壁内加入钢筋以提升其使用寿命。但是上述结构的钢筋结构,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1418412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说明书[0028]段“还在其金属模具底部的中间部位和两侧壁的中间部位沿模具的横向方向铸入有3个与模具的横向长度相同长度的加强钢筋1”,再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779645U的中国技术专利的说明书附图2所示,其钢筋结构两端均位于围壁内和/或钢筋与围壁等长,这也就带来了在铸铁模自身铸造成型中对钢筋固定麻烦等问题,不便于铸铁模的制造。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一种铸铁模,以解决上述问题。
[0005]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铸铁模,包括围壁以及至少一个加强筋,围壁由金属铸造一体成型设置,围壁围成一个顶敞口的模具结构,围壁内由其顶敞口向下延伸形成一个供铁水成型的成型腔,加强筋设于围壁内且与围壁铸造一体连接,加强筋沿围壁横向延伸。上述加强筋为长条状筋条结构。每一上述加强筋的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上述围壁延伸至围壁外设置。
[0007]进一步地:
[0008]当该铸铁模装配于铸铁机且随铸铁机运转而移动时,上述围壁横向为垂直于铸铁模移动方向所在直线的方向。
[0009]每一加强筋的两个端部均贯穿上述围壁延伸至围壁外设置,加强筋两端分别延伸至围壁外的两侧且加强筋两端凸出围壁侧面的凸出距离一致。
[0010]上述加强筋两端端部为其固定端,加强筋固定端用于与铸铁模的铸造模具中的模砂连接。
[0011]上述围壁沿其横向的延伸距离为530mm

660mm,围壁沿其纵向的延伸距离为150mm

200mm。该围壁为由RQTSi5浇铸一体成型的围壁。
[0012]更进一步地:
[0013]上述围壁四周均为由上往下向内倾斜的面状结构,围壁底部沿其横向的延伸距离为530mm

550mm,围壁顶部沿其横向的延伸距离为640mm

660mm。
[0014]上述加强筋为圆柱形钢筋结构。
[0015]上述加强筋由φ6的HPB300钢筋制成,加强筋的长度为590mm

600mm。
[0016]上述加强筋设有三个,三个加强筋分布于上述围壁底端。
[0017]由上述对本技术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
[0018]本技术通过将加强筋两端中至少一个端部贯穿围壁延伸到围壁外的结构,进而起到加强筋至少一个端部裸露在围壁外效果。在铸铁模浇铸制造中,该结构的加强筋可以通过加强筋裸露的至少一端来将加强筋固定在铸铁模的铸造模具中,进而便于铸铁模的制造生产。即本技术的铸铁模在其自身制造生产中,由于其加强筋并非被围壁完全包覆,因此其裸露的端部可以用来与铸铁模的铸造模具连接实现二者的相对固定,有助于提成铸铁模的制造便利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铸铁模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图1中局部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的铸铁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的铸铁模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4]参考图1、图3、图4,一种铸铁模,包括围壁1、后连接台2、两个装配耳3、两个隔离凸起4以及至少一个加强筋5。为便于铸铁模各个结构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定义当该铸铁模装配于铸铁机且随铸铁机运转而移动时,平行于铸铁模移动方向所在直线的方向为围壁1纵向,垂直于铸铁模移动方向所在直线的方向为围壁1横向,朝向铸铁模移动方向上移动前方的为围壁1前侧面。该围壁1由金属铸造一体成型设置,围壁1围成一个顶敞口的模具结构,围壁1内由其顶敞口向下延伸形成一个供铁水成型的成型腔,围壁1前侧面开设有连接缺口,后连接台2、装配耳3、隔离凸起4与围壁1铸造一体成型设置,后连接台2设于围壁1后侧面顶部,两个装配耳3分别设于围壁1横向上的两侧且分别朝向围壁1外相互背离延伸。隔离凸起4设于围壁1内的底面,两个隔离凸起4沿围壁1横向布设并将成型腔的底部三等分。连接缺口用于容置铸铁机上前一个铸铁模的后连接台2,装配耳3用于将铸铁模装配于铸铁机。
[0025]参考图1、图2、图4,上述加强筋5设于围壁1内且与围壁1铸造一体连接,加强筋5沿围壁1横向延伸。上述加强筋5为长条状筋条结构。每一上述加强筋5的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上述围壁1延伸至围壁1外设置。具体的,每一加强筋5的两个端部均贯穿上述围壁1延伸至围壁1外设置,加强筋5两端分别延伸至围壁1外的两侧且加强筋5两端凸出围壁1侧面的凸出距离一致。上述加强筋5两端端部为其固定端,加强筋5固定端用于与铸铁模的铸造模具中的模砂连接。在铸铁模自身的铸造过程中,申请人常用砂模铸造进行铸造生产,加强筋5需要固定在铸铁模铸造的模砂中,加强筋5两端用来与模砂连接实现固定的方式,可以令加强筋5的固定更加便捷和稳固。
[0026]参考图1、图4,上述围壁1、后连接台2、装配耳3、隔离凸起4等共同通过砂模铸造方
式由RQTSi5浇铸一体成型。上述加强筋5则为圆柱状钢筋结构,加强筋5与围壁1铸造一体连接则为将钢筋放入上述砂模铸造的模砂中,令其随着上述铸造一体成型的结构铸造过程而被大部分包在围壁1内(仅有其两个端部凸出围壁1外)的结构。具体来说,针对于申请常用的5kg

6kg铸铁块生产中所需的铸铁模来说,采用围壁1四周均为由上往下向内倾斜的面状结构。加强筋5分布于围壁1底端。该围壁1四周由上往下向内倾斜为铸铁模应用中常见的技术手段,其旨在优化铸铁模工作时的受力结构,提升其使用寿命。但是结合本技术的加强筋5结构,由于围壁1底端横向上延伸距离就比其中部、顶部更小,加强筋5分布于围壁1底端其两个端部虽然凸出围壁1侧面,但是在铸铁模装配于铸铁机后,其端部正好位于围壁1侧面与铸铁机之间的空隙内,避免了加强筋5端部与铸铁机之间的干涉。且铸铁模工作时,其底部受应力更大,即加强筋5分布于其底部有助于优化其受力结构,避免铸铁模受应力断裂。
[0027]参考图1、图2、图3、图4,围壁1底部沿其横向的延伸距离为530mm

550mm,围壁1顶部沿其横向的延伸距离为640mm

660mm,围壁1顶部沿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铁模,包括围壁以及至少一个加强筋,围壁由金属铸造一体成型设置,围壁围成一个顶敞口的模具结构,围壁内由其顶敞口向下延伸形成一个供铁水成型的成型腔,加强筋设于围壁内且与围壁铸造一体连接,加强筋沿围壁横向延伸;所述加强筋为长条状筋条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加强筋的两个端部中至少有一个贯穿所述围壁延伸至围壁外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铁模,其特征在于:当该铸铁模装配于铸铁机且随铸铁机运转而移动时,所述围壁横向为垂直于铸铁模移动方向所在直线的方向。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铸铁模,其特征在于:每一加强筋的两个端部均贯穿所述围壁延伸至围壁外设置,加强筋两端分别延伸至围壁外的两侧且加强筋两端凸出围壁侧面的凸出距离一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铸铁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两端端部为其固定端,加强筋固定端用于与铸铁模的铸造模具中的模砂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铸铁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围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超邱大喜陈建鹏王锐鑫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天尊新材料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