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54232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44
本申请公开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包括:S1:采用夹具固定待加工零件;S2:测量待加工零件外型面,获得外形面位置相对于理论位置的偏差值,即型面测量参数点;S3:按照待加工零件的理论外形进行回转建模,得到理论零件,对理论零件进行经纬度曲线分割、经纬度点集分割,获得坐标点云集合;S4:将型面测量参数点导入点云集合中,获得点云偏差集合,对点云偏差集合逆向建模重构得到参数化的实时型面;S5:将将设计模型的网格边界投影至实时型面后并进行网格CNC参数复制,获得具有网格特征的加工型面;S6:按照加工型面对待加工零件的外型面进行铣削加工。能够适应型面无规律变形特点,满足锥底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削。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锥形零件铣削方法的
,特别是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某锥形零件为45度锥面,大端直径约4600mm,小端直径2000mm,高度1200mm,最大厚度20mm,网格厚度4mm,为典型弱刚度薄壁产品,如图1所示。现有的加工工艺为“车削等厚减薄+铣削网格开孔”,在车削减薄工序后,产品的吊装、翻转、装夹、内部应力释放均会造成型面的无规律变形,给网格等厚度铣削带来的极大的难度。同时,铣削工序中的装夹刚度问题直接决定了铣削网格的精度。目前来看,由于其结构特性、工艺流程等因素影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厚度铣削难度极大。
[0003]针对大直径锥底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现有的方法主要有两种:1、型面保证法;2、网格调整法;
[0004]现有技术一:由于网格的剩余厚度由内形面与加工型面共同形成,其铣削精度决定于内形面的偏差程序。因此采用型面保证法来降低型面偏差达到铣削精度,常用的措施主要为装夹措施,利用整体式胎具或者吸盘吸附型面达到保型目的。但往往装夹过程中型面保证的效果较差,存在不贴胎、吸附力不足等问题,往往难以达到铣削精度。
[0005]现有技术二:网格调整法即在考虑型面偏差的情况下对单一网格进行单独铣削,往往单一网格的型面偏差量小于厚度公差,那么单一网格的铣削能够满足壁厚公差要求。但该种方法对网格大小的限制较大,较大网格的型面偏差往往超出厚度公差,同时单一网格的铣削方式效率极低,不满足零件加工需求。
>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设计了锥形双点离散支撑保型方法,并基于此设计了参数化取样补偿网格铣削方法,能够实现大直径锥形网格的等壁厚铣削。
[0007]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0008]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包括:
[0009]S1:采用夹具固定锥形的待加工零件;
[0010]S2:建立工件坐标系,对待加工零件的外型面进行测量,获得外形面位置相对于理论位置的偏差值,即型面测量参数点;
[0011]S3:按照待加工零件的理论外形进行回转建模,得到理论零件,建立与步骤S2中相同的工件坐标系,对理论零件的外型面进行经纬度曲线分割、经纬度点集分割,获得坐标点云集合;
[0012]S4:将型面测量参数点导入点云集合中,获得点云偏差集合,对点云偏差集合逆向建模重构得到参数化的实时型面;
[0013]S5:将将设计模型的网格边界投影至实时型面后并进行网格CNC参数的复制,获得具有网格特征的加工型面;
[0014]S6:按照加工型面对待加工零件的外型面进行铣削加工。
[0015]所述夹具包括基座、大端撑环、小端撑环、加强撑杆,大端撑环的外径大于小端撑环,大端撑环与小端撑环同轴设置、且大端撑环位于小端撑环的下方,基座用于支撑大端撑环,加强撑杆用于支撑小端撑环。锥形待加工零件的小直径端通过多个第一压紧装置固定于小端撑环,锥形待加工零件的大直径端通过多个第二压紧装置固定于大端撑环。
[0016]所述第一压紧装置包括第一转接板,下压螺钉和下压垫块,第一转接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于小端撑环,下压螺钉螺纹连接于第一转接板,下压螺钉的轴线平行于小端撑环的外侧母线,下压螺钉与第一转接板之间可沿着自身轴线方向调节,下压垫块与下压螺钉螺纹固定连接,增加锥形零件的下压接触面积,下压垫块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待加工零件背离小端撑环的一侧。
[0017]所述第二压紧装置包括第二转接板,调节螺钉,调节块,第二转接板通过紧固螺钉固定在基座上,调节螺钉螺纹连接于第二转接板,调节螺钉可在第二转接板上水平调节,调节块与大端撑环固定连接,调节块与基座沿着基座的径向方向滑动连接,调节块提供撑紧力作用于大端撑环上,调节块上开设有长条孔,固定螺钉穿过长条孔螺纹连接于基座,调节后使用固定螺钉将调节块固定于基座上。
[0018]首先利用第二压紧装置将大端撑环撑紧,然后利用上端的第二压紧装置将产品一直往下斜着压紧,越往下压待加工零件越紧,直到待加工零件被稳定固定。
[0019]所述夹具连接有工装起吊环。
[0020]所述待加工零件为经过车工加工的零件。
[0021]所述步骤S6中,铣削加工为分层铣削。
[0022]所述步骤S6包括:
[0023]S61:进行第一层铣削加工后,测量待加工零件的厚度,获得待加工零件的厚度与铣削后理论厚度之间的差值,获得公差值;
[0024]S62:公差值不大于设计公差时,直接进行第二层铣削加工;当公差值大于设计公差时,重复步骤S2

S5,直到铣削剩余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时,加工完成。
[0025]所述工件坐标系的Z轴平行于待加工零件的轴线,步骤S2中测量偏差值时,测量裕度按照X、Z方向各均布至少50个测量点。
[0026]综上所述,本申请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0027]大直径锥底零件网格铣削受型面偏差、装夹刚度等因素影响,存在壁厚精度难保证,铣削无规律变形等问题,本专利针对此,设计了一种锥形双点离散支撑保型方法,并基于此设计了参数化取样补偿网格铣削方法,能够适应型面无规律变形特点,满足锥底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要求。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本申请
技术介绍
中的某锥形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夹具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参数化取样补偿网格铣削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0033]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型面测量过程中XZ方向的示意图;
[0034]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经纬度曲线分割、经纬度点集分割、你想建模重构重构的示意图;
[0035]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设计模型的网格边界投影至实时型面的示意图,图中的箭头方向为投影方向。
[0036]附图标记说明:1、待加工零件;
[0037]2、夹具;21、基座;22、小端撑环;23、大端撑环;24、加强撑杆;25、工装起吊环;
[0038]3、第一压紧装置;31、第一转接板;32、下压螺钉;33、下压垫块;34、限位块;35、垫块;
[0039]4、第二压紧装置;41、第二转接板;42、调节螺钉;43、调节块;44、长条孔;45、固定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4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41]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
[0042]S1:采用夹具2固定锥形的待加工零件1。具体为:锥形双点离散支撑保型方法。
[0043]待加工零件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S1:采用夹具(2)固定锥形的待加工零件(1);S2:建立工件坐标系,对待加工零件(1)的外型面进行测量,获得外形面位置相对于理论位置的偏差值,即型面测量参数点;S3:按照待加工零件(1)的理论外形进行回转建模,得到理论零件,建立与步骤S2中相同的工件坐标系,对理论零件的外型面进行经纬度曲线分割、经纬度点集分割,获得坐标点云集合;S4:将型面测量参数点导入点云集合中,获得点云偏差集合,对点云偏差集合逆向建模重构得到参数化的实时型面;S5:将将设计模型的网格边界投影至实时型面后并进行网格CNC参数的复制,获得具有网格特征的加工型面;S6:按照加工型面对待加工零件(1)的外型面进行铣削加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2)固定锥形的待加工零件(1)的小直径端和大直径端,进行双点离散支撑保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2)包括基座(21)、大端撑环(23)、小端撑环(22)、加强撑杆(24),大端撑环(23)的外径大于小端撑环(22),大端撑环(23)与小端撑环(22)同轴设置、且大端撑环(23)位于小端撑环(22)的下方,基座(21)用于支撑大端撑环(23),加强撑杆(24)用与支撑小端撑环(22),锥形待加工零件(1)的小直径端通过多个第一压紧装置(3)固定于小端撑环(22),锥形待加工零件(1)的大直径端通过多个第二固定于大端撑环(23)。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大直径锥形零件网格等壁厚铣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紧装置(3)包括所述第一压紧装置(3)包括第一转接板(31)、下压螺钉(32)和下压垫块(33),第一转接板(31)通过紧固螺钉固定于小端撑环(22),下压螺钉(32)穿过并螺纹连接于第一转接板(31),下压螺钉(32)的轴线平行于小端撑环(22)的外侧母线,下压垫块(33)与下压螺钉(3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贺刘强崔鑫成志富刘雪峰王元军姚辉杨程尚洪帅朱亚蓉王晨宇焉嵩彭江涛王龙霍晓宁赵彦广唐伶郭东亮李俊文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航天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