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乳内动脉牵开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419 阅读:3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取乳内动脉牵开器,由顶部横梁、翻板、立柱、挂脚、中部横梁、弧形推挡板、推挡板反钩、防滑孔组成,翻板与顶部横梁下沿连接,位于两侧立柱之间,三面切断,沿与顶部横梁的连接面向内翻转90度,翻板中间开防滑孔,弧形推挡板与中部横梁相连,向外压成45度弧形,末端向内反钩,立柱挂脚折向外侧成直角再向上翻转90度,末端为钝形齿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以患者胸壁作支撑面,两个挂脚将胸廓向上提拉的同时通过弧形推挡板将胸廓远端向内推压,使胸廓内面向上并同时向外翻转,不用更改显露点就能很好的显露乳内动脉全貌。结构简单,轻便灵巧,使用方便,可有效减少胸壁损伤,减轻病人痛苦。(*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取乳内动脉牵开器,是一种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时取乳内动脉使用的牵开器,属于医疗器械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广泛开展,乳内动脉作为搭桥材料已被广泛使用。乳内动脉位于胸廓内胸骨旁1厘米处,手术时需要将胸廓向外向上牵引。目前采用的乳内动脉牵开器是Bavaloro(巴发路露)牵开器,该牵开器体积大,笨重,需要在手术床旁寻找固定点,不方便术者操作,而且显露乳内动脉也不好。Bavaloro取乳内动脉牵开器没有胸壁外的支撑点,不能很好的将胸廓向术者方向推进,虽然可以向上用力提拉胸骨,但很难将胸廓向外展开,术者需仰视方可看到乳内动脉,而且还要不断的移动牵开点,方能完全游离乳内动脉。由于单纯向上牵引,胸廓受力集中在一点,对胸壁的损伤较重,手术后病人胸廓疼痛。再者,由于显露不好,需要更换牵引点,方可游离全部乳内动脉,费时又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取乳内动脉牵开器,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显露效果优异,能减小病人胸壁损伤。为实现这样的目的,本技术设计的取乳内动脉牵开器由顶部横梁、翻板、立柱、挂脚、中部横梁、弧形推挡板、推挡板反钩、防滑孔组成,翻板与顶部横梁下沿连接,位于两侧立柱之间,三面切断,沿与顶部横梁的连接面向内翻转90度,翻板中间开一防滑孔,弧形推挡板与中部横梁相连,向外压成45度弧形,与立柱成45度夹角,末端向内反钩,立柱下端的挂脚折向外侧与立柱成直角,再向上翻转90度形成,挂脚末端为钝形齿状。使用时,将患者胸壁整体作为支撑面,在利用两个挂脚将胸廓向上提拉的同时,通过弧形推挡板将胸廓远端向内推压,使胸廓内面向上并同时向外翻转,而且不用更改显露点就能很好的显露乳内动脉全貌。本技术结构简单,轻便灵巧,使用方便,具有显露效果优异、利于术者操作的优点,有效减少胸壁损伤,减轻病人痛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顶部横梁,2为翻板,3为立柱,4为挂脚,5为中部横梁,6为弧形推挡板,7为推挡板反钩,8为防滑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取乳内动脉牵开器由顶部横梁1、翻板2、立柱3、挂脚4、中部横梁5、弧形推挡板6、推挡板反钩7、防滑孔8组成,翻板2与顶部横梁1下沿连接,位于两侧立柱3之间,三面切断,沿与顶部横梁的连接面向内翻转90度,翻板2中间开一防滑孔8,弧形推挡板6与中部横梁5相连,向外压成45度弧形,与立柱3成45度夹角,末端向内反钩,立柱3下端的挂脚4折向外侧与立柱3成直角,再向上翻转90度形成,挂脚4的末端为钝形齿状。使用时,将患者胸壁整体作为支撑面,在利用两个挂脚4将胸廓向上提拉的同时,通过弧形推挡板6将胸廓远端向内推压,使胸廓内面向上并同时向外翻转,而且不用更改显露点就能很好的显露乳内动脉全貌。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选用2毫米厚的优质钢板,用机床将其冲压成型。两边立柱3下端的挂脚4与立柱3成直角,折向外侧,末端为三个钝形齿状,向上翻转90度,用于钩住胸骨边缘,折缘均为圆弧。翻板2与顶部横粱1下沿连接,其它三面切断,沿连接面向内翻转90度,中间开防滑孔8,作为开胸器支撑点。中部横梁5与弧形推挡板6相连,向外压成弧形,凹形向内。弧形推挡板6末端向内反钩,折缘呈圆弧,该反钩与胸壁组织接触,增加接触面,避免胸壁损伤,在垂直位上比立柱挂脚4高5毫米。将牵开器直立,立柱挂脚4钩于胸骨边缘,弧形推挡板6反钩端抵于胸壁,再利用普通胸骨牵开器一端抵于顶部横梁内翻板上,另一端抵于对侧的胸骨上,即可将胸廓向上向外翻转,很好的显露乳内动脉。本技术取乳内动脉牵开器临床应用取得了有益的效果对某医院72例冠心病患者取乳内动脉进行研究,男47例,女25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52岁。实验组采用本技术的乳内动脉牵开器,42例,对照组采用Bavaloro牵开器取乳内动脉,30例。从开始显露乳内动脉开始到完全游离乳内动脉并离断的时间定为取乳内动脉时间。实验组取乳内动脉平均时间为18分钟,对照组取乳内动脉平均时间为41分钟。实验组显露清楚,不用更换牵开器的位置,对照组需要至少更换一次位置。实验组术后无一人出现由于取动脉血管导致的胸壁痛,对照组有8人出现胸壁痛(27%)。权利要求1.一种取乳内动脉牵开器,其特征在于由顶部横梁(1)、翻板(2)、立柱(3)、挂脚(4)、中部横梁(5)、弧形推挡板(6)、推挡板反钩(7)、防滑孔(8)组成,翻板(2)与顶部横梁(1)下沿连接,位于两侧立柱(3)之间,三面切断,沿与顶部横梁(1)的连接面向内翻转90度,中间开一防滑孔(8),弧形推挡板(6)与中部横梁(5)相连,向外压成弧形,凹形向内,与立柱成45度夹角,末端向内反钩,立柱(3)下端的挂脚(4)折向外侧与立柱(3)成直角再向上翻转90度形成,挂脚(4)末端为钝形齿状。专利摘要一种取乳内动脉牵开器,由顶部横梁、翻板、立柱、挂脚、中部横梁、弧形推挡板、推挡板反钩、防滑孔组成,翻板与顶部横梁下沿连接,位于两侧立柱之间,三面切断,沿与顶部横梁的连接面向内翻转90度,翻板中间开防滑孔,弧形推挡板与中部横梁相连,向外压成45度弧形,末端向内反钩,立柱挂脚折向外侧成直角再向上翻转90度,末端为钝形齿状。本技术使用时,以患者胸壁作支撑面,两个挂脚将胸廓向上提拉的同时通过弧形推挡板将胸廓远端向内推压,使胸廓内面向上并同时向外翻转,不用更改显露点就能很好的显露乳内动脉全貌。结构简单,轻便灵巧,使用方便,可有效减少胸壁损伤,减轻病人痛苦。文档编号A61B17/02GK2689896SQ20042002181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04年4月8日专利技术者吕志前 申请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取乳内动脉牵开器,其特征在于由顶部横梁(1)、翻板(2)、立柱(3)、挂脚(4)、中部横梁(5)、弧形推挡板(6)、推挡板反钩(7)、防滑孔(8)组成,翻板(2)与顶部横梁(1)下沿连接,位于两侧立柱(3)之间,三面切断,沿与顶部横梁(1)的连接面向内翻转90度,中间开一防滑孔(8),弧形推挡板(6)与中部横梁(5)相连,向外压成弧形,凹形向内,与立柱成45度夹角,末端向内反钩,立柱(3)下端的挂脚(4)折向外侧与立柱(3)成直角再向上翻转90度形成,挂脚(4)末端为钝形齿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志前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