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圆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49145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05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一种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该晶圆是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使用在单晶硅基板的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作为所述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进行去除所述多晶膜的表面的前处理,然后,使红外激光从所述晶圆的外周的背面入射,根据透过所述晶圆后的所述红外激光的偏振度评价所述晶圆的外周变形。由此,提供一种高精度地评价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的方法。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的方法。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的方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晶圆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晶圆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一般而言,在使用单片式外延晶圆制造装置在研磨后的晶圆上生长外延层的情况下,会由于施加在晶圆与基座的接触部的热应力等而使晶圆外周部发生变形。作为该变形的评价方法,使用以下手法:从晶圆的背面使红外激光入射,而由透射过晶圆后的偏振度来检测变形(专利文献1)。在该评价中,由于在晶圆有变形的情况下入射光的偏振度会变大,因此能根据其偏振度检测变形。至今,当在外延晶圆进行该测量时,直接对生长有外延层的晶圆进行测量。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

01921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4]另一方面,由于在生长有多晶膜(Poly膜)的晶圆中也是使用单片式外延晶圆制造装置来进行生长,因此在其生长过程中,会因为与外延晶圆同样的原理,而在晶圆的外周部发生变形。在该生长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变形评价中也是使用与外延晶圆同样的评价方法,但是,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由于多晶膜的晶体取向不规则等而特别容易受到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难以应用现有的测量方法。因此,需要确立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变形的评价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的高精度的评价方法。(二)技术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为了达成上述目的而完成,提供一种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所述晶圆是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使用在单晶硅基板的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作为所述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进行去除所述多晶膜的表面的前处理,然后,使红外激光从所述晶圆的外周的背面入射,根据透过所述晶圆后的所述红外激光的偏振度评价所述晶圆的外周变形。
[0007]如果通过这样的评价方法,能降低测量时的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而能正确地评价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
[0008]此时,可通过研磨和/或蚀刻进行所述前处理。
[0009]由此,能实现所述多晶膜表面的平滑化、和/或使所述多晶膜的表面膜厚的薄膜化,而能降低测量时的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并能有效且高精度地实施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评价。
[0010]此时,可通过研磨进行所述前处理,而将表面研磨去除0.2μm以上的厚度。
[0011]通过使研磨量控制在所述范围,而能更有效地降低测量时的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并能更加高精度地实施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评价。
[0012]另外,可通过蚀刻进行所述前处理,而将表面蚀刻去除0.5μm以上的厚度。
[0013]通过使蚀刻去除量控制在所述范围,而能更有效地降低测量时的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并能更加高精度地实施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评价。
[0014]可通过气相蚀刻和/或液相蚀刻进行所述前处理。
[0015]由此,能降低测量时的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并能简便地实施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评价。(三)有益效果
[0016]如上所述,如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通过进行前处理,能够降低测量时的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并能够高精度地实施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评价。
附图说明
[0017]图1示出单片式外延晶圆制造装置的概要。图2示出变形测量装置的构成。图3是晶圆的俯视图,示出测量排除区域与测量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此。
[0019]如上所述,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中,谋求一种能降低测量时的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正确评价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的方法。
[0020]本案专利技术人等针对上述问题反复精心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一种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能降低外周部的噪声的影响、正确评价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的外周变形,从而完成了本专利技术,在该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中,该晶圆是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使用在单晶硅基板的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作为所述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进行去除所述多晶膜的表面的前处理,然后,使红外激光从所述晶圆的外周的背面入射,根据透过所述晶圆后的所述红外激光的偏振度评价所述晶圆的外周变形。
[0021]以下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002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晶圆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的对象的、形成有多晶膜晶圆可以通过任何方法制造。例如,能够使用下述的外延晶圆制造装置来制造。
[0023]首先参照图1说明单片式外延晶圆制造装置的构成。图1的外延晶圆制造装置1是每次投入1片单晶硅基板等晶圆W,在所投入的1片晶圆W的主表面上气相生长单晶硅膜或多晶硅膜等膜的装置。详细而言,外延晶圆制造装置1构成为含有:供作为处理对象的晶圆W投入的反应炉2、配置在反应炉2内而水平支撑所投入的晶圆W的基座3、以及围绕反应炉2配置以对反应炉2内进行加热的加热部6。
[0024]基座3由例如以碳化硅(SiC)层涂布的石墨构成,并且为圆盘状的形状。在基座3的顶面形成有凹状(在俯视观察下为圆形)的袋部3a,该袋部3a用于水平地载置晶圆W,并比晶
圆W的直径大几毫米左右。袋部3a的深度与晶圆W的厚度大致相等。在图1的例子中,袋部3a的底面形成为高低差状,以使与晶圆W的外周部接触但不与除此以外的部分接触,但也可以形成为晶圆W的整个背面与袋部3a的底面接触。基座3设置为可绕其中心轴旋转。
[0025]在反应炉2的一端侧形成有用于向反应炉2内的晶圆W的主表面上供给各种气体的气体供给口4。另外,在反应炉2的与气体供给口4相反的一侧,形成有用于将通过了晶圆W的主表面上的气体排出的气体排出口5。加热部6可以是例如分别设在反应炉2的上下的卤素灯。
[0026]接着参照图2说明测量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装置的构成。图2的测量装置10是以SIRD(Scanning Infrared Depolarization,扫描红外去极化)为原理所构成的装置。详细而言,测量装置10具备:激光产生部11,使红外激光31入射至作为测量对象的晶圆W的变形测量部位;检测部12,检测从入射了红外激光31的晶圆W透射过来的光32的偏振成分(P偏振成分、S偏振成分);以及处理部13,根据由检测部12检测到的偏振成分,算出偏振度的变化(偏振位移量),再根据该偏振度的变化进行变形的位置及变形量的计算等的处理。
[0027]接着,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评价的步骤。首先,准备作为变形的评价对象的晶圆。作为所要准备的晶圆,准备在表面形成有多晶硅膜的晶圆。多晶硅膜只要使用例如图1所例示的单片式外延晶圆制造装置1来形成即可。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将构成为单晶硅基板的晶圆W载置于基座3的袋部3a的状态下,一边利用加热部6将晶圆W加热至预定温度,一边从气体供给口4向反应炉2内供给作为多晶硅膜的原料的气体(例如三氯硅烷)及载气(例如氢气),而在晶圆W的表面生长预定膜厚的多晶硅膜。由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所述晶圆是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其特征在于,使用在单晶硅基板的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作为所述在表面形成有多晶膜的晶圆,进行去除所述多晶膜的表面的前处理,然后,使红外激光从所述晶圆的外周的背面入射,根据透过所述晶圆后的所述红外激光的偏振度评价所述晶圆的外周变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晶圆的外周变形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研磨和/或蚀刻进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安藤裕士
申请(专利权)人:信越半导体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