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4194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包括前上构件总成以及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所述前上构件总成包括水平主板、竖向连接板以及水平翻边,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上侧与所述水平主板的前侧连接,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下侧与所述水平翻边连接;所述水平主板上设置有左工装定位孔以及右工装定位孔,所述水平主板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面接触,所述水平翻边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面接触,所述竖向连接板的后端面与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之间具有间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保证前上构件总成的位置准确,保证二次拆装的装配精度,并且自身强度高,防止前上构件总成在二次拆装的过程中出现变形。拆装的过程中出现变形。拆装的过程中出现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前上构件承载着前保险杠、前罩锁、前大灯以及散热器等部件的关联连接点,其结构强度及安装点位精度直接影响整车性能达成、外观的美观性。在装配时,汽车前上构件会先在焊接车间装配好,然后在总装车间的机舱装配布置环节将汽车前上构件拆卸,当在机舱装配布置环节需要拆卸汽车前上构件时,汽车前上构件的二次拆装后的精度如何保证将是整车尺寸控制的关键重点工作。常规汽车前上构件结构已不能满足拆装后的精度需求,由需求出发优化结构,以满足实际装配精度。
[0003]CN204978866U 公开了一种汽车前端模块,包括左立柱、右立柱、前下构件和前上构件,前下构件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左立柱的下端以及右立柱的下端对应焊接,前上构件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孔,在左立柱的上端及右立柱的上端分别设有凸焊螺母,所述前上构件的左右两端通过安装孔、凸焊螺母用自定位螺栓分别与左立柱的上端以及右立柱的上端对应连接;所述自定位螺栓包括螺帽和螺杆,以及设置在螺帽与螺杆之间的导向部,且该导向部的直径与安装孔的直径一致。该技术的工艺简单,拆卸后重新装配的还原性好,且成本较低。毋庸置疑,上述专利文献公开的技术方案是所属
的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是其装配精度仍有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能够保证前上构件总成的位置准确,保证二次拆装的装配精度,并且自身强度高,防止前上构件总成在二次拆装的过程中出现变形。
[0005]本技术中的一种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包括前上构件总成以及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所述前上构件总成包括水平主板、竖向连接板以及水平翻边,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上侧与所述水平主板的前侧连接,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下侧与所述水平翻边连接;所述水平主板上设置有左工装定位孔以及右工装定位孔,所述水平主板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面接触,所述水平翻边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面接触,所述竖向连接板的后端面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之间具有间隙。
[0006]进一步,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均包括安装座以及向前凸出于所述安装座的安装支耳,所述安装座的上端面与所述水平主板的下端面面接触,所述安装座的前端面与所述竖向连接板的后端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安装支耳的上端面与所述水平翻边的下端面面接触。
[0007]进一步,所述水平主板与所述安装座通过螺栓连接,所述水平翻边与所述安装支耳通过螺栓连接。
[0008]进一步,所述水平主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连接的第一装配上过孔,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装配上过孔配合的第一装配下过孔,所述安装座的下侧对应所述第一装配下过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预焊螺母。
[0009]进一步,所述水平翻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连接的第二装配上过孔,所述安装支耳上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装配上过孔配合的第二装配下过孔,所述安装支耳的下侧对应所述第二装配下过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预焊螺母。
[0010]进一步,所述安装座的前端面与所述竖向连接板的后端面之间的间隙为2.5mm

2.5mm。
[0011]进一步,所述左工装定位孔以及右工装定位孔互相对称。
[0012]进一步,所述水平主板上沿左右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前保险杠安装孔。
[0013]进一步,所述水平主板上对应多个所述前保险杠安装孔的位置设置前保险杠自定位凹槽。
[0014]进一步,所述竖向连接板的中部设置有多个前罩锁安装孔。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前上构件装配工装上的定位销插入左工装定位孔以及右工装定位孔,实现前上构件总成在X向和Y向上的定位,通过水平主板的下端面与机舱边梁立柱总成面接触实现前上构件总成在Z向上的定位,通过水平翻边的下端面与机舱边梁立柱总成面接触进一步保证前上构件总成在Z向上的定位,能够保证前上构件总成的位置准确,从而能够保证与前上构件总成连接的前保险杠、前罩锁以及前大灯等部件的位置准确;
[0017]2、本技术的前上构件总成形成连续弯折状,一方面增加了前上构件总成自身的强度,防止前上构件总成在二次拆装的过程中出现变形,另一方面,水平主板和水平翻边均能够共同保证前上构件总成在Z向上的位置准确,保证二次拆装的装配精度;
[0018]3、本技术的竖向连接板与机舱边梁立柱总成之间预留了足够的空间,防止出现干涉,影响装配。
附图说明
[0019]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技术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A

A截面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前上构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机舱边梁立柱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4]附图中标记如下:
[0025]1‑
前上构件总成,11

水平主板,111

左工装定位孔,112

右工装定位孔,113

第一装配上过孔,114

前保险杠安装孔,115

前保险杠自定位凹槽,12

竖向连接板,121

前罩锁安装孔,13

水平翻边,131

第二装配上过孔;
[0026]2‑
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1

安装座,211

第一装配下过孔,212

第一预焊螺母,22

安装支耳,221

第二装配下过孔,222

第二预焊螺母;
[0027]3‑
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
[0029]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包括前上构件总成1以及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前上构件总成1包括水平主板11、竖向连接板12以及水平翻边13,竖向连接板12的上侧与水平主板11的前侧连接,竖向连接板12的下侧与水平翻边13连接;水平主板11上设置有左工装定位孔111以及右工装定位孔112,水平主板11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面接触,水平翻边1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面接触,竖向连接板12的后端面与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之间具有间隙。水平主板11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面接触,是指水平主板11的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包括前上构件总成(1)以及两个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构件总成(1)包括水平主板(11)、竖向连接板(12)以及水平翻边(13),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上侧与所述水平主板(11)的前侧连接,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下侧与所述水平翻边(13)连接;所述水平主板(11)上设置有左工装定位孔(111)以及右工装定位孔(112),所述水平主板(11)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面接触,所述水平翻边(13)的左右两侧的下端面分别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面接触,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后端面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之间具有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均包括安装座(21)以及向前凸出于所述安装座(21)的安装支耳(22),所述安装座(21)的上端面与所述水平主板(11)的下端面面接触,所述安装座(21)的前端面与所述竖向连接板(12)的后端面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安装支耳(22)的上端面与所述水平翻边(13)的下端面面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主板(11)与所述安装座(21)通过螺栓(3)连接,所述水平翻边(13)与所述安装支耳(22)通过螺栓(3)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前上构件总成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主板(1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与两个所述机舱边梁立柱总成(2)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菊芳卢盛枫甄波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