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背门环、车身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5436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背门环、车身总成及车辆,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形成闭合的口字形框架的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顶盖后横梁总成、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及后裙板总成,所述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边框总成上部内腔中均连接有第一加强件,还包括两个第二加强件和两个第三加强件,两个第二加强件对称布置,分别与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边框总成上部内腔固定连接,第二加强件上部与第一加强件下部搭接固定;两个第三加强件对称布置,分别与后裙板总成的内腔左、右端固定连接。其能够提升后背门环整体刚度和白车身扭转刚度。转刚度。转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背门环、车身总成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结构
,具体涉及后背门环、车身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后背门环结构是车身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连接左右侧围、下车体、顶盖,形成完整的车身框架,同时为后背门提供铰链安装点及气弹簧安装点,是车身扭转刚度、模态的重要影响区域。因此后背门环的结构强度极其重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后背门环、车身总成及车辆,其能够提升后背门环整体刚度和白车身扭转刚度。
[0004]本技术所述的后背门环,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形成环形腔体结构的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顶盖后横梁总成、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及后裙板总成,所述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中均连接有第一加强件,还包括两个第二加强件和两个第三加强件,两个第二加强件对称布置,分别与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固定连接,第二加强件上部与第一加强件下部搭接固定;两个第三加强件对称布置,分别与后裙板总成的内腔左、右端固定连接。
[0005]进一步,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一基板,所述第一基板中部设有朝前延伸的凸起,第一基板外侧边沿朝前弯折形成第一翻边,内侧边沿朝后弯折形成第二翻边,第一基板上边沿朝后弯折形成第三翻边,所述第三翻边的自由端朝下弯折形成第四翻边,所述凸起前侧面、第一翻边内侧面、第二翻边内侧面、第二翻边外侧面下部与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或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搭接,所述第四翻边和第二翻边外侧面上部与第一加强件下部搭接固定。
[0006]进一步,所述第三加强件包括第二基板、自第二基板顶面水平弯折形成的第五翻边、自第二基板前边沿弯折形成的第六翻边和自第二基板后边沿弯折形成的第七翻边,所述第五翻边与后裙板总成的内腔顶面搭接,所述第六翻边与后裙板总成的内腔前侧面搭接,所述第七翻边与后裙板总成的内腔后侧面搭接。
[0007]进一步,所述第二基板上设有两个用于通气的过孔。
[0008]进一步,所述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包括左侧围内板和左侧围外板,所述左侧围内板和左侧围外板合围形成腔室。
[0009]进一步,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包括顶盖本体和固定于顶盖本体后端下侧的顶盖后横梁本体,所述顶盖本体后端和顶盖后横梁本体合围形成腔室。
[0010]进一步,所述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包括右侧围内板和右侧围外板,所述右侧围内板和右侧围外板合围形成腔室。
[0011]进一步,所述后裙板总成包括后裙板外板和后裙板内板,所述后裙板外板和后裙板内板合围形成腔室。
[0012]一种车身总成,包括本技术所述的后背门环。
[0013]一种车辆,包括本技术所述的车身总成。
[0014]本技术所述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顶盖后横梁总成、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及后裙板总成依次首尾连接形成环形腔体结构,并在后背门环的四处关键节点对称布置加强腔体的结构件,即在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上部内腔固定连接第二加强件,在后裙板总成的内腔左、右端固定连接第三加强件,大幅提升了后背门环整体刚度和白车身扭转刚度。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所述后背门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图1的A

A截面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所述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所述后背门环的后视图;
[0019]图5是图4的B

B截面示意图;
[0020]图6是图4的C

C截面示意图;
[0021]图7是本技术所述第三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是本技术所述后背门环的爆炸图;
[0023]图9是本技术所述第二加强件与左侧围内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4]图10是本技术所述第一加强件与左侧围内板的连接示意图。
[0025]图中,1—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1—左侧围内板,12—左侧围外板;
[0026]2—顶盖后横梁总成,21—顶盖本体,22—顶盖后横梁本体;
[0027]3—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1—右侧围内板,32—右侧围外板;
[0028]4—后裙板总成,41—后裙板外板,42—后裙板内板;
[0029]5—第一加强件;
[0030]6—第二加强件,61—第一基板,62—凸起,63—第一翻边,64—第二翻边,65—第三翻边,66—第四翻边;
[0031]7—第三加强件,71—第二基板,72—第五翻边,73—第六翻边,74—第七翻边,75—过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参见图1、图4、图6和图8至图10,所示的后背门环,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形成环形腔体结构的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顶盖后横梁总成2、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及后裙板总成4,所述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上部内腔中均连接有第一加强件5,还包括两个第二加强件6和两个第三加强件7,两个第二加强件6对称布置,分别与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上部内腔固定连接,第二加强件6上
部与第一加强件5下部搭接固定;两个第三加强件7对称布置,分别与后裙板总成4的内腔左、右端固定连接。
[0034]所述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包括左侧围内板11和左侧围外板12,所述左侧围内板11和左侧围外板12合围形成腔室。所述顶盖后横梁总成2包括顶盖本体21和固定于顶盖本体21后端下侧的顶盖后横梁本体22,所述顶盖本体21后端和顶盖后横梁本体22合围形成腔室。所述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包括右侧围内板31和右侧围外板32,所述右侧围内板31和右侧围外板32合围形成腔室。所述后裙板总成4包括后裙板外板41和后裙板内板42,所述后裙板外板41和后裙板内板42合围形成腔室。
[0035]所述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的腔室、顶盖后横梁总成2的腔室、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的腔室和后裙板总成4的腔室依次首尾连通形成环形结构的内腔,从而有效提升了后背门环整体的结构强度。
[0036]参见图2和图3,所述第二加强件6包括第一基板61,所述第一基板61中部设有朝前延伸的凸起62,第一基板61外侧边沿朝前弯折形成第一翻边63,内侧边沿朝后弯折形成第二翻边64,第一基板61上边沿朝后弯折形成第三翻边65,所述第三翻边65的自由端朝下弯折形成第四翻边66。所述凸起62前侧面、第一翻边63内侧面、第二翻边64内侧面与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的左侧围内板1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背门环,包括依次首尾连接形成环形腔体结构的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顶盖后横梁总成(2)、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及后裙板总成(4),所述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上部内腔中均连接有第一加强件(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第二加强件(6)和两个第三加强件(7),两个第二加强件(6)对称布置,分别与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上部内腔和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上部内腔固定连接,第二加强件(6)上部与第一加强件(5)下部搭接固定;两个第三加强件(7)对称布置,分别与后裙板总成(4)的内腔左、右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件(6)包括第一基板(61),所述第一基板(61)中部设有朝前延伸的凸起(62),第一基板(61)外侧边沿朝前弯折形成第一翻边(63),内侧边沿朝后弯折形成第二翻边(64),第一基板(61)上边沿朝后弯折形成第三翻边(65),所述第三翻边(65)的自由端朝下弯折形成第四翻边(66),所述凸起(62)前侧面、第一翻边(63)内侧面、第二翻边(64)内侧面、第二翻边(64)外侧面下部与左侧围背门边框总成(1)上部内腔或右侧围背门边框总成(3)上部内腔搭接,所述第四翻边(66)和第二翻边(64)外侧面上部与第一加强件(5)下部搭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后背门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件(7)包括第二基板(71)、自第二基板(71)顶面水平弯折形成的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俊山刘洪江于中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