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1752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包括:支撑骨架系统;钢筋笼装配系统,其包括钢筋笼吊运轨道、吊重车和吊具机构,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固定在支撑骨架系统上部,所述吊重车能沿着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在支撑骨架系统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前后移动,所述吊重车连接有吊具机构用于吊装钢筋笼;模板支撑系统,其包括悬吊机构、底部承重机构和模板装置,悬吊机构用于悬吊底部承重机构,所述模板装置设置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上面;走行系统,用于带动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移动。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实现钢筋笼的整体吊运装配,从而能有效的降低高空作业风险、提高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周期。缩短施工周期。缩短施工周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连续梁浇筑施工
,尤其是一种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

技术介绍

[0002]悬臂现浇连续梁多为在跨路、跨河、跨山区等严峻地势区域进行施工,一般采用挂篮悬臂模板施工作业,挂篮模板施工方法累计发展时间已超过70年,行业积累时间较长,装备样式发展成型,多采用菱形、三角形、斜拉型、混合型等悬臂结构,工艺成熟稳定,工期周期难以突破,连续梁施工单节梁段工期基本在10天左右。而铁路工程、公路工程中大跨度连续梁分节段较多,采用挂篮施工越发成为制约工程项目工期的关键,在紧缩工程时间的压力面前,传统的悬臂挂篮施工方法正面临极大挑战。
[0003]所有的悬臂施工基本定义为高空作业,在连续梁梁面施工场地有限,而节段施工模板骨架占用空间较多,狭小空间机具密集,导致作业风险较大;在未保证安全施工前提下,钢筋作业通常是在模板调整工序之后进行,由于人员、机械限制施工规模,钢筋作业往往依赖作业人员现场逐根散拼完成作业,相比模具集中加工,散拼施工存在施工周期长、定位精度差、作业难度较大、焊接质量难以保证等诸多问题,因此,对悬臂施工进行深入研究,实现安全保障作业、降低高空作业风险、提高施工质量,已成为连续梁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一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能实现钢筋笼的整体吊运装配,从而能有效的降低高空作业风险、提高施工质量、缩短施工周期。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06]一种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包括:
[0007]支撑骨架系统;
[0008]钢筋笼装配系统,其包括钢筋笼吊运轨道、吊重车和吊具机构,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固定在支撑骨架系统上部,所述吊重车能沿着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在支撑骨架系统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前后移动,所述吊重车连接有吊具机构用于吊装钢筋笼;
[0009]模板支撑系统,其包括悬吊机构、底部承重机构和模板装置,所述悬吊机构包括第一前吊带和后吊带,所述第一前吊带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上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前侧连接,所述后吊带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下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后侧连接;所述模板装置设置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上面,用于使连续梁节段浇筑成型;
[0010]走行系统,其包括滚动轮组结构,所述滚动轮组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的下面,用于带动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移动。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骨架系统包括立柱、下行走梁、上承重梁、上前横梁和上后横梁,两根立柱、一根下行走梁和一根上承重梁围成支撑桁架,支撑桁架平行设置有两片,两
根上承重梁前侧通过上前横梁连接;位于前侧的两根立柱的下部/下走行走梁的前端通过下前横梁连接;
[0012]在所述支撑桁架中,设置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和/或骨架纵梁连接于两根立柱之间;
[0013]和/或
[0014]所述上承重梁的中部与位于前侧的所述立柱上端连接,前端和位于前侧的所述立柱之间也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
[0015]和/或
[0016]所述下行走梁后端能连接下行走梁延长段,下行走梁延长段与位于后侧的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
[0017]所述立柱为可伸缩结构。
[0018]进一步的,所述模板装置包括底模、外侧模和外侧模支撑机构;
[0019]所述底模设置在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上面;
[0020]所述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节段,至少有一节侧板节段为可替换的,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
[0021]所述外侧模支撑机构包括外侧模支撑门架、顶部承托支撑件、外侧模走行车、左右伸缩件、底部支撑单元和角度调整件,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设置在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外侧,为可上下伸缩结构,至少设置有2排;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设置有横向排列的外侧模走行轨道;所述外侧模走行车设置在所述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下面,且能沿着所述外侧模走行轨道横向滑移;所述左右伸缩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和/或顶部承托支撑件朝向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一侧,另一端与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连接;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下端连接,且一侧与所述角度调整件上端连接,另一侧设置有可转动的铰接件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所述角度调整件的下端沿竖向延伸,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之间的距离。
[0022]进一步的,所述模板装置包括内模和内模支撑机构;
[0023]所述内模包括内模顶板、内模侧板和内模支撑桁架,所述内模顶板两侧设置有内模侧板,下面间隔设置有内模支撑桁架,所述支撑桁架内固定设置有内模横向伸缩杆,通过内模横向伸缩杆能够调节所述内模支撑桁架的宽度,以调节内模的宽度,所述内模内设置有所述内模支撑机构;
[0024]所述内模支撑机构包括内模走行机构、内模支撑门架、上倒角伸缩件和下倒角伸缩件;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固定设置在内模支撑桁架的下面,所述内模支撑门架高度可调,且上面具有模板走行导轨供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带着所述内模移动,所述上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上部连接;所述下倒角伸缩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支撑桁架连接,伸缩端与所述内模侧板的下部连接。
[0025]更进一步的,所述内模走行机构包括内模走行轮单元、内模走行基架、内模支撑千斤顶和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固定设置在所述内模支撑桁架下面,其下面设置有内模走行轮单元和内模支撑千斤顶,所述内模走行轮单元用于带动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在内
模支撑门架上移动,内模支撑千斤顶的固定端与所述内模走行基架连接,所述内模走行基架和/或所述内模支撑千斤顶和/或设置有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悬吊件底部具有内模悬吊件,所述内模支撑门架侧边设置有支撑门架滑移轨道,所述内模悬吊件能匹配在所述支撑门架滑移轨道中滑动。
[0026]进一步的,所述底部承重机构包括下前横梁和下后横梁;所述下前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前吊带连接,所述下后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后吊带连接。
[0027]进一步的,所述悬吊机构还包括至少一根第二前吊带,所述第二前吊带的上端穿过所述上承重梁的中部,且能上下移动,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中部的前侧可拆卸连接。
[0028]进一步的,所述吊具机构包括吊具承重梁、吊装件和旋转吊具,所述吊重车至少设置有两个,之间连接有吊具承重梁,所述吊具承重梁下面设置有吊装件,所述吊装件能沿着所述吊具承重梁左右移动,且下面悬吊有旋转吊具,所述旋转吊具用于吊装及转动钢筋笼。
[0029]进一步的,所述走行系统还包括走行轨道机构和梁面支撑垫梁,所述梁面支撑垫梁间隔平行设置,沿滚动轮组结构的移动方向铺设,其上面设置有走行轨道机构,用于为滚动轮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骨架系统;钢筋笼装配系统,其包括钢筋笼吊运轨道、吊重车和吊具机构,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固定在支撑骨架系统上部,所述吊重车能沿着所述钢筋笼吊运轨道在支撑骨架系统的前端和后端之间前后移动,所述吊重车连接有吊具机构用于吊装钢筋笼;模板支撑系统,其包括悬吊机构、底部承重机构和模板装置,所述悬吊机构包括第一前吊带和后吊带,所述第一前吊带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上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前侧连接,所述后吊带至少设置有两根,上端分别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下部前侧的两端可拆卸连接,下端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后侧连接;所述模板装置设置于所述底部承重机构上面,用于使连续梁节段浇筑成型;走行系统,其包括滚动轮组结构,所述滚动轮组结构设置在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的下面,用于带动所述支撑骨架系统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骨架系统包括立柱、下行走梁、上承重梁、上前横梁和上后横梁,两根立柱、一根下行走梁和一根上承重梁围成支撑桁架,支撑桁架平行设置有两片,两根上承重梁前侧通过上前横梁连接;位于前侧的两根立柱的下部/下走行走梁的前端通过下前横梁连接;在所述支撑桁架中,设置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和/或骨架纵梁连接于两根立柱之间;和/或所述上承重梁的中部与位于前侧的所述立柱上端连接,前端和位于前侧的所述立柱之间也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和/或所述下行走梁后端能连接下行走梁延长段,下行走梁延长段与位于后侧的所述立柱之间连接有可拆卸的骨架斜撑;所述立柱为可伸缩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悬臂浇筑走行一体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模板装置包括底模、外侧模和外侧模支撑机构;所述底模设置在所述底部承重机构的上面;所述外侧模包括外侧模腹板部分和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至少包括3节可拆分的侧板节段,至少有一节侧板节段为可替换的,用于根据连续梁高度的变化进行替换;所述外侧模支撑机构包括外侧模支撑门架、顶部承托支撑件、外侧模走行车、左右伸缩件、底部支撑单元和角度调整件,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设置在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外侧,为可上下伸缩结构,至少设置有2排;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顶部设置有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所述顶部承托支撑件设置有横向排列的外侧模走行轨道;所述外侧模走行车设置在所述外侧模翼缘模板部分的下面,且能沿着所述外侧模走行轨道横向滑移;所述左右伸缩件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和/或顶部承托支撑件朝向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的一侧,另一端与所述外侧模腹板部分连接;所述底部支撑单元与所述外侧模支撑门架的下端连接,且一侧与所述角度调整件上端连接,另一侧设置有可转动的铰接件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所述角度调整件的下端沿竖向延伸,与底部承重机构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俊何鹏冷炎张伯聪张湘元肖延军杨旭刘草平张豪李晟朱淑兰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上海工程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