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节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0108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2: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管节结构,包括设置在管节上的一类注浆孔和引流槽,且引流槽沿着管节的外环面设置;引流槽与一类注浆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向注浆孔中注入减摩阻浆液沿管节的环向流动,从而使减摩阻浆液均匀分布于管节外表面,起到润滑管节外表面的效果,进而减少管节表面摩擦力,减少顶推力,降低推进难度;且降低了对顶、底部土层的扰动,减少土层所受的剪切力,削弱了背土现象,从而就降低对地层中管线、建构筑物基础等的影响。建构筑物基础等的影响。建构筑物基础等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节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顶管管节设计及施工
,特别是指一种管节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越来越受限,采用顶管法施工的市政工程日益增多,且环境条件也愈加复杂,但是目前顶管法施工多以圆形、类矩形断面为主,空间利用率有待进一步优化。采用矩形断面空间利用率高,但是存在顶底板外侧减摩效果差的问题,所以一般矩形断面顶底板都设置拱形,以增强减摩效果,减少背土现象。若设置一定的预拱度,断面利用率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失,会把这个隧道埋深压的更低,不经济,功能也不能做到最优。
[0003]因此,如何使矩形顶管断面减摩阻浆液高效扩散,是顶管施工法施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0004]经调研现有专利及施工案例均无相关资料。如公告号为CN204113301U的技术专利公开了大断面矩形顶管管节,公开了沿顶管管节环周向间隔设置有注浆孔,所述注浆孔径向贯通管壁。公开号为CN103061782A的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大断面机动车隧道土压平衡矩形顶管管节及施工方法,也公开了顶管管节于外壁面中部沿周向间隔设有径向贯通管壁的注浆孔。由于上述专利无法引导减摩泥浆很好的覆盖管节外表面,因此不能起到很好的减摩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不足,本技术提出一种管节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减摩注浆结构不能起到很好的减摩效果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0007]一种管节结构,包括设置在管节上的一类注浆孔和引流槽,且引流槽沿着管节的外环面设置;引流槽与一类注浆孔连通。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一类注浆孔包括交汇型注浆孔和/或环流型注浆孔和/或并列排布型注浆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交汇型注浆孔包括“T”型孔,“T”型孔的下端贯通管节的内管壁、上端位于管节的外环面上。
[0010]进一步地,所述交汇型注浆孔包括“Ψ”型孔,“Ψ”型孔的中间孔道贯通管节、两侧孔道的上端与引流槽连通。
[0011]进一步地,所述环流型注浆孔包括若干对相对设置的
ꢀ“
Ψ”型孔,每对“Ψ”型孔的中间孔道连通、两侧孔道连通成环流型结构。
[0012]进一步地,所述并列排布型注浆孔包括“川”型孔,“川”型孔的中间孔道贯通管节,
ꢀ“
川”型孔的两侧孔道的上端与引流槽连通、下端贯通管节的内环面。
[0013]进一步地,所述引流槽的外侧设有隔离网。
[0014]进一步地,所述管节为矩形管节;所述一类注浆孔和引流槽设置在矩形管节的长边侧上。
[0015]进一步地,所述矩形管节的短边侧上设有二类注浆孔。
[0016]进一步地,所述矩形管节的短边侧上设有止退孔。
[001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8]1、通过注浆孔和环向设置的引流槽,使减摩阻浆液沿管节的环向流动,从而使减摩阻浆液均为分布于管节外表面,起到润滑管节外表面的效果,进而减少管节表面摩擦力,减少顶推力,降低推进难度,使管节顶进的距离更长,适用的工况也更大;
[0019]2、通过摩擦力的降低,降低了对顶、底部土层的扰动,减少土层的剪切力,削弱背土现象,从而降低了对地层中的管线、建构筑物基础等的影响;
[0020]3、对于大跨度顶管管节,在本申请的注浆孔及导流槽的加持下,可以在不设预拱度或者减少预拱度的设置,使管节空间利用率更高。同时也减少了埋深,功能也更为优越,顶管法的适应性也相应增强。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0024]图3为本技术的减摩阻浆液沿管节环向扩散分布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注浆孔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注浆孔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4的注浆孔结构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5的注浆孔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6的注浆孔结构示意图;
[0030]图9为本技术的隔离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2]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1所述的一种管节结构,包括设置在管节1上的一类注浆孔2和引流槽5,且一类注浆孔2贯通管节1的管壁,引流槽5沿着管节1的外环面设置,即引流槽5设置在管节1的外管壁上,且本实施例中,引流槽5的长度沿着管节1的环向延伸;引流槽5的一端与一类注浆孔2的注入口连通。通过一类注浆孔2注入减摩泥浆时,引流槽5可引导并加强减摩泥浆的环向流动,如图3所示,在管节周围形成减磨阻浆液扩散区
7,促进减摩泥浆的均匀覆盖,加强减摩效果。
[0033]进一步地,如图3~图8所示,所述一类注浆孔2包括交汇型注浆孔和/或环流型注浆孔和/或并列排布型注浆孔。所述一类注浆孔2可以采用交汇型注浆孔、环流型注浆孔和并列排布型注浆孔的其中一种,也可以是这几种孔中的任意几个的组合。
[0034]实施例2,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4所示,交汇型注浆孔包括“T”型孔21。“T”型孔21的上端水平部分位于管节1的外环面上、下端贯通管节1的内管壁。“T”型孔21的上端水平部分的两端与引流槽5连通。
[0035]实施例3,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5所示,所述交汇型注浆孔包括小“Ψ”型孔22,小“Ψ”型孔22包括下部的直孔道和上部的三个支孔道,直孔道上端产生三个分支形成上部的三个支孔道。上部的三个支孔道中间的孔道与下部的直孔道直线连接为所述的中间孔道,中间孔道垂直于管节1的内外环面。上部的三个支孔道的两侧孔道为弧形孔道,弧形孔道下端与下部的直孔道圆滑过渡连接,两侧孔道的外端位于管节1的外环面上与引流槽5连通。
[0036]实施例4,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如图6所示,所述交汇型注浆孔包括大“Ψ”型孔23,大“Ψ”型孔23包括下部的直孔道和上部的三个支孔道,直孔道上端产生三个分支形成上部的三个支孔道。上部的三个支孔道中间的孔道与下部的直孔道直线连接为所述的中间孔道,中间孔道垂直于管节1的内外环面。上部的三个支孔道的两侧孔道为S型通道,S型通道一端与下部的直孔道连接、另一端位于管节1的外环面上且与引流槽5连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管节(1)上的一类注浆孔(2)和引流槽(5),且引流槽(5)沿着管节(1)的外环面设置;引流槽(5)与一类注浆孔(2)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类注浆孔(2)包括交汇型注浆孔和/或环流型注浆孔和/或并列排布型注浆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汇型注浆孔包括“T”型孔(21),“T”型孔(21)的下端贯通管节(1)的内管壁、上端位于管节(1)的外环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汇型注浆孔包括“Ψ”型孔,“Ψ”型孔的中间孔道贯通管节(1)、两侧孔道的上端与引流槽(5)连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节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流型注浆孔包括若干对相对设置的
ꢀ“
Ψ”型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增李洋程鹏白中坤郭江龙任韶鹏赵修旺李鹏魏旭鹏张东彦余长益张奇隆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