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3550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49
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属于锡液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储液加热箱,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处设置有两组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在内腔中形成有推料腔,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前端设置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朝向两组隔板之间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储液加热箱内部设置有两组隔板,隔板分隔内腔形成有推料腔,过推料腔能够配合推料板实现缓慢的推料效果,且同时隔板的两端不与储液加热箱内壁的两端相互连接,能够把位于内腔中的多余锡液推入推料腔中,从而能够通过推动实现更好的上料效果。实现更好的上料效果。实现更好的上料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锡液加工设备
,具体是涉及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加工锡是指加工成材的纯锡,纯锡的熔点低,硬度和强度都很低,其硬度为5~6HBS,拉伸强度仅为17~21MPa,前者为铸态,后者为退火状态。但锡的塑性很高,室温下的延伸率可达15~60%。
[0003]锡液在进行浇筑成型时,融化的锡液无法匀速的落入到底部的铸模板上,这就导致前后时间差滴落实现铸模的锡液凝结的前后情况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整个浇筑后的材料和实验数据这就会导致整体强度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主要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包括储液加热箱,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内部开设有内腔,所述内腔处设置有两组隔板,两个所述隔板之间在内腔中形成有推料腔,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前端设置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朝向两组隔板之间设置,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右侧设置有两组送液管道,两组所述送液管道的一端插接至储液加热箱内部,且与推料腔相互连通,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后端设置有铸模小车,所述铸模小车的前端延伸至两组送液管道的下方。
[0006]作为优选,所述储液加热箱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温侧箱,所述储液加热箱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支脚和散热风扇,所述铸模小车的前端与支脚相互插接。
[0007]作为优选,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前扩板、电机、滑轨、推杆、推料板、顶部连接板,所述前扩板设置在保温侧箱的前端,所述前扩板的底部与保温侧箱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底部加强架,所述电机设置在前扩板顶部的前端,所述电机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两端通过轴座与前扩板连接,所述前扩板的顶部两侧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设置在丝杆的左右两侧,所述推板滑动设置在两组滑轨的顶部,所述推板的中段与丝杆相互螺纹连接,所述推料板设置在两个隔板之间,所述顶部连接板设置在推料板的顶部,所述顶部连接板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连接座。
[0008]作为优选,所述推板后侧的左右两侧均插接有推杆,所述推杆的前端向前延伸与两个连接座相互插接,所述推杆与储液加热箱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
[0009]作为优选,所述限位结构包括安装座、压条和滑座,所述滑座与储液加热箱的顶部相互连接,所述推杆设置在滑座的顶部,所述安装座设置在滑座的左右两侧,所述压条转动连接在两个安装座之间。
[0010]作为优选,所述铸模小车包括车架、铸模板、把手和定位杆,所述车架设置在储液加热箱的后端,所述铸模板设置在车架的顶部,所述铸模板设置在两个送液管道的底端下方,所述把手设置在车架顶部的后侧。
[0011]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杆与支脚的后端中部相互插接,所述车架前端底部的中部开设右侧定位槽,所述定位杆与定位槽相互插接,所述车架的四角均设置有万向轮。
[0012]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
[0013]1.通过在储液加热箱内部设置有两组隔板,隔板分隔内腔形成有推料腔,过推料腔能够配合推料板实现缓慢的推料效果,且同时隔板的两端不与储液加热箱内壁的两端相互连接,能够把位于内腔中的多余锡液推入推料腔中,从而能够通过推动实现更好的上料效果。
[0014]2.通过在推料板的顶部前端设置有用于匀速上料的电机、推板和丝杆,从而在电机带动丝杆转动时,推板通过底部的两组滑轨限位,从带动推板向前推动两组推杆向后推动,推杆的后端通过连接座以及顶部连接板固定在推料板的顶部,实现匀速推动,从而在送料时使得锡料更加均匀,在推杆与储液加热箱连接处设置有限位结构,其能够增加对推杆的限位。
[0015]3.通过在储液加热箱的后侧设置有铸模小车,铸模小车通过车架底部前端开设的定位槽与前端的定位杆相互配合,用于插接定位,从而使得铸模小车顶部的铸模板能够更好的对送液管道滴落的锡液进行收集,同时通过定位杆的限位,避免在小车前后移动时避免发生偏移。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正面的一种立体结构视图;
[0017]图2是本专利技术背面的一种立体结构视图;
[0018]图3是本专利技术底部的一种立体结构视图;
[0019]图4是图1中A处的一种放大结构视图。
[0020]图中:1、储液加热箱;11、保温侧箱;12、内腔;13、隔板;131、推料腔;132、进料扩口;14、支脚;15、散热风扇;16、电加热装置;17、送液管道;21、前扩板;22、电机;23、滑轨;24、推板;25、丝杆;26、推杆;27、底部加强架;28、推料板;29、顶部连接板;291、连接座;3、限位结构;31、滑座;32、安装座;33、压条;41、车架;42、铸模板;43、把手;44、万向轮;45、定位杆;46、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
[0022]实施例: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如图1

图4所示,包括储液加热箱1,储液加热箱1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16,储液加热箱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12,内腔12处设置有两组隔板13,两个隔板13之间在内腔12中形成有推料腔131,储液加热箱1的前端设置有动力装置,动力装置的输出端朝向两组隔板13之间设置,储液加热箱1的右侧设置有两组送液管道17,两组送液管道17的一端插接至储液加热箱1内部,且与推料腔131相互连通,储液加热箱1的后端设置有铸模小车,铸模小车的前端延伸至两组送液管道17的下方。
[0023]储液加热箱1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温侧箱11,储液加热箱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支脚14和散热风扇15,铸模小车的前端与支脚14相互插接。
[0024]动力装置包括前扩板21、电机22、滑轨23、推杆26、推料板28、顶部连接板29,前扩板21设置在保温侧箱11的前端,前扩板21的底部与保温侧箱1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底部加强架27,电机22设置在前扩板21顶部的前端,电机22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丝杆25,丝杆25的两端通过轴座与前扩板21连接,前扩板21的顶部两侧设置有滑轨23,滑轨23设置在丝杆25的左右两侧,推板24滑动设置在两组滑轨23的顶部,推板24的中段与丝杆25相互螺纹连接,推料板28设置在两个隔板13之间,顶部连接板29设置在推料板28的顶部,顶部连接板29的顶部两侧均设置有连接座291,推板24后侧的左右两侧均插接有推杆26,推杆26的前端向前延伸与两个连接座291相互插接,推杆26与储液加热箱1的顶部之间设置有限位结构3,限位结构3包括安装座32、压条33和滑座31,滑座31与储液加热箱1的顶部相互连接,推杆26设置在滑座31的顶部,安装座32设置在滑座31的左右两侧,压条33转动连接在两个安装座32之间。
[0025]铸模小车包括车架41、铸模板42、把手43和定位杆45,车架41设置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包括储液加热箱(1),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加热箱(1)的底部设置有电加热装置(16),所述储液加热箱(1)的内部开设有内腔(12),所述内腔(12)处设置有两组隔板(13),两个所述隔板(13)之间在内腔(12)中形成有推料腔(131),所述储液加热箱(1)的前端设置有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朝向两组隔板(13)之间设置,所述储液加热箱(1)的右侧设置有两组送液管道(17),两组所述送液管道(17)的一端插接至储液加热箱(1)内部,且与推料腔(131)相互连通,所述储液加热箱(1)的后端设置有铸模小车,所述铸模小车的前端延伸至两组送液管道(17)的下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加热箱(1)的外表面设置有保温侧箱(11),所述储液加热箱(1)底部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支脚(14)和散热风扇(15),所述铸模小车的前端与支脚(14)相互插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稳定型锡液恒流浇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装置包括前扩板(21)、电机(22)、滑轨(23)、推杆(26)、推料板(28)、顶部连接板(29),所述前扩板(21)设置在保温侧箱(11)的前端,所述前扩板(21)的底部与保温侧箱(11)的侧壁之间设置有底部加强架(27),所述电机(22)设置在前扩板(21)顶部的前端,所述电机(22)的输出端上设置有丝杆(25),所述丝杆(25)的两端通过轴座与前扩板(21)连接,所述前扩板(21)的顶部两侧设置有滑轨(23),所述滑轨(23)设置在丝杆(25)的左右两侧,所述推板(24)滑动设置在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景中刘欢谷明强杨进
申请(专利权)人:马鞍山市伟泰锡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