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340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反应器,包括卧式罐体、清水出口、过滤网、下降筒、增压管路、增压泵、分散筒、内循环筒、提升筒、污水入口和气体出口;分散筒上端封闭并位于提升筒内部,分散筒下端位于提升筒外部,分散筒筒壁上设有分散孔;内循环上部为圆锥段,下部为一直筒段,内循环筒与分散筒上端固定连接且与分散筒同轴设置,直筒段筒壁上设有导流孔,圆锥段上端低于提升筒上端面;下降筒底部与分散筒下端由增压管路连通,增压管路上设有增压泵。本发明专利技术净化水质有保障,不用外加能量,流态化效果良好,促进厌氧菌的循环利用,提高了传质和降解效率;反应器内无搅拌元件等运动部件,减少了系统的振动,降低了系统的能耗。降低了系统的能耗。降低了系统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反应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环保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厌氧反应器是依靠带活性厌氧菌的污泥和污水反应,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降解并生成沼气的设备。由于不需提供额外能量,仅利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性,在吸附降解污水中的有机物的同时还能生成有能源价值的甲烷气体,具有节能、高效、环保等特点,厌氧生物处理已经成为污水中有机物降解的主要方式。
[0003]良好传质是厌氧反应器高效稳定运行重要环节。在现有技术中,厌氧反应器通常有UASB反应器、EGSB反应器和IC反应器等,通过机械搅拌或泥水外循环或泥水内循环来提高传质效果。中国专利CN 101823793A公开了一种厌氧反应器,主要包括:反应器主体、进料装置、循环搅拌装置、排污装置、安全防护装置、出水装置、加热装置、检测控制装置和沼气收集装置等,由于其具有内循环搅拌装置和外循环搅拌装置,能有效截留污泥,产气率高,显著减少运行费用,明显改善出水水质等特点,但可能会造成污泥上浮使物料分层、流态化效果较差、无法达成均质化物料的要求。中国专利CN 112010426B公开了一种新型立式厌氧反应器,能够使罐内的物料充分搅拌和混合,并实现沼渣的排出以及污泥的回流,但假如污泥一旦沉到反应器底部,将较难实现污泥的翻动,降低了降解效率。中国专利CN216273321U公开了一种可控沼气搅拌量的厌氧反应器,提高了边缘区域的搅拌力度,让反应器内各部位的反应能够均匀,但机械搅拌也带来了能耗较大、动密封较难、振动大等问题。<br/>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厌氧反应器流态化效果差、降解效率低、底部污泥难翻动、振动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反应器。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反应器包括卧式罐体和沿卧式罐体从左至右设置的清水出口、过滤网、下降筒、增压管路、增压泵、分散筒、内循环筒、提升筒、污水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清水出口设于卧式罐体左侧封头上,过滤网设于清水出口前方、下降筒左侧的卧式罐体内,下降筒设于过滤网右侧的卧式罐体底部外侧,提升筒设于下降筒右侧的卧式罐体底部外侧,污水入口设于提升筒底部,气体出口设于卧式罐体顶部;所述分散筒设于提升筒底部并与提升筒同轴设置,分散筒穿过提升筒底部与提升筒底部固定连接,分散筒上端封闭并位于提升筒内部,分散筒下端位于提升筒外部,位于提升筒内的分散筒筒壁上设有分散孔;所述内循环筒整体呈漏斗状,其上部为上端大下端小的圆锥段,其下部为一直筒段,内循环筒以其直筒段与分散筒上端固定连接且与分散筒同轴设置,直筒段外径与分散筒外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直筒段筒壁上设有导流孔,圆锥段上端低于提升筒上端面;下降筒底部与分散筒下端由增压管路连通,增压管路上设有增压泵。
[0006]所述下降筒为一圆形筒体,宜为卧式罐体直径的0.2~0.6倍。
[0007]所述提升筒为一圆形筒体,宜为卧式罐体直径的0.2~0.9倍。
[0008]所述分散筒为一圆形筒体,其上的分散孔沿分散筒圆周均布,可以设置为一圈或多圈,分散孔可为条缝或圆孔,圆孔直径为2~40mm,条缝宽度为2~30mm。
[0009]所述分散筒上端用盲板进行完全封闭,盲板宜为锥形,以促进污泥从内循环筒顺利导流至提升筒内,促进泥水混合物的内循环。
[0010]作为改进,考虑到流动阻力,由于污泥将优先在分散筒内流动而非从分散孔中流出,为使泥水更加均匀的从各圈分散孔进入提升筒,分散孔的开孔直径沿分散筒轴向自下而上逐渐增大。
[0011]内循环筒直筒段设置导流孔的作用主要是供从提升筒上部进入内循环筒的泥水混合物重新返回提升筒内部。当提升筒内的泥水混合物超过内循环筒上端时,从内循环筒上端进入,由于提升筒和内循环筒之间的环形空间为气液固三相混合物,内循环筒内部为液固两相混合物,因为气相的存在,气液固三相混合物的密度小于液固两相混合物的密度,在内外同等液柱高度的情况下,内循环筒内部的压力将大于提升筒和内循环筒之间的压力,内循环筒内的物料将在压差的作用下从内循环向中流入提升筒和内循环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即返回提升筒。导流孔可以为圆孔或条缝,若为圆孔时,直径为5~50mm,条缝宽度4~40mm、长度10~50mm。
[0012]作为改进,内循环筒直筒段的导流孔由内而外倾斜向下设置,为的是减缓提升筒泥水混合物向上提升的流速,增加提升筒内污水和菌泥的接触时间,从内循环筒向下流出的泥水混合物和提升筒中自下而上运动的泥水混合物逆向接触,抵消部分提升筒向上提升的动能,增大提升筒内污水和菌泥的接触时间,强化降解效果。
[0013]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在内循环筒内直筒段导流孔下方设置整圈导流板,导流板为一平板,以与导流孔相同的倾斜方向安装在内循环筒直筒段内侧,为的是促进内循环筒内的泥水混合物更加顺利的向提升筒内导流,当内循环筒内的泥水混合物流经时,以便向内循环筒导流孔进行导流,流向提升筒。
[0014]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分散筒与提升筒之间的环形空间内设有污水分布管,污水分布管为环状管,套在分散筒外围,位于提升筒底部并与污水入口连通,污水分布管管壁上设有喷射孔,喷射孔可以为条缝或圆孔、或二者的结合,圆孔直径为2~50mm,条缝宽度为2~20mm。
[0015]作为更进一步的改进,所述喷射孔的喷射方向朝下。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使污水直接向提升筒底部喷出,以水的冲击力翻动提升筒底部的污泥,形成良好的翻动效果,提高污泥利用率和降解效率。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分散孔设置在高于污水分布管所在环平面的分散筒筒壁上,以使得从分散孔喷出的污泥得到更好的提升效果。
[0017]作为改进,内循环筒上端设有喷射方向向下的内循环喷淋器,内循环喷淋器与设置于卧式罐体右侧底部的内循环入口连通,内循环入口通过循环管路与增压泵连通。通过增压泵和内循环喷淋器可将部份增压泵提升的泥水混合物向下喷入内循环筒,并借助泥水混合物的向下的惯性冲击力打破物料分层,将上浮的污泥向下压,更好的从内循环筒圆筒直筒段导流孔返回提升筒内。
[0018]作为内循环喷淋器的一种可选方案,内循环喷淋器为一环管,环管下半部分管壁上开喷淋孔,喷淋孔为圆孔,喷淋孔的喷射方向与竖直方向呈相同的倾斜角度,使从提升筒
进入内循环筒的泥水混合物在内循环筒上方的圆锥段内形成强旋流,打破物料的分层,使上浮的污泥随着水的旋流向下流动,更好的从内循环筒直筒段导流孔返回提升筒。作为内循环喷淋器的另一种可选方案,内循环喷淋器可以为一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的圆筒,圆筒下方与内循环筒圆锥段上端无泄漏连接,借助增压泵升高的流体的压力,使上浮的污泥向下流动,更好的从内循环筒直筒段导流孔返回提升筒;作为进一步的方案,在圆筒内部、内循环筒圆锥段入口处可设置一多孔板,以使得泥水混合物以较高速度射流进入内循环筒,打破物料的分层,使泥水混合物更好的从内循环筒进入提升筒。
[0019]作为进一步的方案,为降低污泥提升速度,降低水力和沼气的上升负荷,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卧式罐体和沿卧式罐体从左至右设置的清水出口、过滤网、下降筒、增压管路、增压泵、分散筒、内循环筒、提升筒、污水入口和气体出口;所述清水出口设于卧式罐体左侧封头上,过滤网设于清水出口前方、下降筒左侧的卧式罐体内,下降筒设于过滤网右侧的卧式罐体底部外侧,提升筒设于下降筒右侧的卧式罐体底部外侧,污水入口设于提升筒底部,气体出口设于卧式罐体顶部;所述分散筒设于提升筒底部并与提升筒同轴设置,分散筒穿过提升筒底部与提升筒底部固定连接,分散筒上端封闭并位于提升筒内部,分散筒下端位于提升筒外部,位于提升筒内的分散筒筒壁上设有分散孔;所述内循环筒整体呈漏斗状,其上部为上端大下端小的圆锥段,其下部为一直筒段,内循环筒以其直筒段与分散筒上端固定连接且与分散筒同轴设置,直筒段筒壁上设有导流孔,圆锥段上端低于提升筒上端面;下降筒底部与分散筒下端由增压管路连通,增压管路上设有增压泵。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筒直筒段的导流孔由内而外倾斜向下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筒内直筒段导流孔下方设置整圈导流板,导流板为一平板,以与导流孔相同的倾斜方向安装在内循环筒直筒段内侧。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筒上端设有喷射方向向下的内循环喷淋器,内循环喷淋器与设置于卧式罐体右侧底部的内循环入口连通,内循...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繁华邓矛曲鹏张乾晁君瑞
申请(专利权)人:中石化广州工程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