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2918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包括箱体、集合管和压缩机,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表面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传动轴,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旋涡压缩机技术领域。该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通过第一电机,带动固定盘向前移动,移动到集合管最左边时,第二电机带动刮板向外延伸至刮板的外表面与集合管的内表面完全贴合,此时使第一电机反向转动,带动刮板向右移动到集合管的最右端,从而可以简单方便的清理集合管内的油,避免了油长时间的累计可能会导致管道堵塞的问题,提高了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旋涡压缩机
,具体为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涡旋压缩机是一种容积式压缩的压缩机,压缩部件由动涡旋盘和静涡旋组成,包括使通过压缩机壳体的气体的分路流动方式以减少夹带的油的许多结构特征,在某些实施例中,相对于在定子与电动机壳体之间的两气体通道重要地对吸入进口定位,该进口的位置使一通道接纳进入气体和将该流动分为沿两相反方向即向上和向下的流动,其它的通道仅传送气体向上,此外,吸入挡板、扩散件、流线型平衡重块和吸入管捕油件也能有助于气油分离或使夹带的油最少。
[0003]现有的涡旋压缩机工作时大都是在出口处设置油气分离装置,使分离后的油再进入涡旋压缩机,竖向管道内的油会由于重力流回压缩机,对于横向管道内的油无法收集清理,长时间的累计可能会导致管道堵塞,降低了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解决了横向管道内的油无法收集清理的问题。
[000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包括箱体、集合管和压缩机,所述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轴的表面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传动轴,所述传动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所述集合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管,且传动轴的表面与底管贯穿转动,所述底管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伸缩管,且第一伸缩管的表面与集合管贯穿滑动,所述第一伸缩管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伸缩管,所述第二伸缩管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三伸缩管,所述第一伸缩管的内腔开设有第一螺纹槽,且螺纹杆的表面与第一螺纹槽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螺丝筒,所述第一螺丝筒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伸缩槽,且螺纹杆的表面与第一伸缩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螺丝筒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二螺丝筒,所述第二螺丝筒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二伸缩槽,且第一螺丝筒的表面与第二螺丝筒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管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旋转槽,且第一旋转槽的内表面与第一螺丝筒的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伸缩管的内腔开设有第二螺纹槽,且第一螺丝筒的表面与第二螺纹槽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伸缩管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二旋转槽,且第二旋转槽的内表面与第二螺丝筒的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伸缩管的的内腔开设有第三螺纹槽,且第二螺丝筒的表面与第三螺纹槽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三伸缩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盘,所述固定盘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栓,所述转动栓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被动齿轮,所述被动齿轮的表面开设有扩张槽,所述扩张槽的内表面滑动
连接有扩张栓,所述扩张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扩张板,所述扩张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刮板,且扩张板的表面与固定盘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轴的表面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与集合管的左端贯穿转动,且转动轴的另一端与集合管右端的内表面转动连接,所述固定盘的表面转动连接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的内部开设有转动槽,且转动轴的表面与转动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主动齿轮的表面与被动齿轮的表面啮合。
[0006]优选的,所述压缩机的顶端贯穿固定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集合管的表面贯穿固定,所述集合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下气管。
[0007]优选的,所述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油分离器,且下气管的一端与油分离器的进气口固定连接,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气口固定连接有排气管。
[0008]优选的,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油口固定连接有出油管,所述箱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有集油箱,且出油管的一端与集油箱的顶部贯穿固定。
[0009]优选的,所述集油箱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液位感应器,所述集油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回油管。
[0010]优选的,所述回油管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电磁阀,且回油管的一端与压缩机的表面贯穿固定。
[0011]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该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通过启动第一电机,带动固定盘向前移动,当移动到集合管最左边时,启动第二电机,带动刮板向外延伸至刮板的外表面与集合管的内表面完全贴合,此时使第一电机反向转动,带动刮板向右移动到集合管的最右端,使集合管内壁的油全部从下气管流出进入油分离器,从而可以简单方便的清理集合管内的油,避免了油长时间的累计可能会导致管道堵塞的问题,提高了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0014](2)、该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通过使集合管内壁的油全部从下气管流出进入油分离器,气体通过排气管排出,油进过出油管流入集油箱,当集油箱内的油集至触碰液位感应器时,液位感应器控制电磁阀打开,使油经过回油管再流入压缩机,从而使集合管内的油能够循环利用,降低了使用成本,并且提高了涡旋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视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结构集合管剖面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结构螺纹杆侧视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结构刮板侧视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结构刮板剖面示意图。
[0020]图中:1

箱体、2

集合管、3

压缩机、4

第一电机、5

传动轴、6

螺纹杆、7

底管、8

第一伸缩管、9

第二伸缩管、10

第三伸缩管、11

第一螺纹槽、12

第一螺丝筒、13

第一伸缩
槽、14

第二螺丝筒、15

第二伸缩槽、16

第一旋转槽、17

第二螺纹槽、18

第二旋转槽、19

第三螺纹槽、20

固定盘、21

转动栓、22

被动齿轮、23

扩张槽、24

扩张栓、25

扩张板、26

刮板、27

第二电机、28

转动轴、29

主动齿轮、30

转动槽、31

出气管、32

下气管、33

油分离器、34

排气管、35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液位感应器感应的涡旋压缩机并联机组回油结构,包括箱体(1)、集合管(2)和压缩机(3),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4),所述第一电机(4)输出轴的表面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传动轴(5),所述传动轴(5)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螺纹杆(6),所述集合管(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底管(7),且传动轴(5)的表面与底管(7)贯穿转动,所述底管(7)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一伸缩管(8),且第一伸缩管(8)的表面与集合管(2)贯穿滑动,所述第一伸缩管(8)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二伸缩管(9),所述第二伸缩管(9)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第三伸缩管(10),所述第一伸缩管(8)的内腔开设有第一螺纹槽(11),且螺纹杆(6)的表面与第一螺纹槽(11)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6)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一螺丝筒(12),所述第一螺丝筒(12)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伸缩槽(13),且螺纹杆(6)的表面与第一伸缩槽(13)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螺丝筒(12)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第二螺丝筒(14),所述第二螺丝筒(14)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二伸缩槽(15),且第一螺丝筒(12)的表面与第二螺丝筒(14)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所述第一伸缩管(8)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一旋转槽(16),且第一旋转槽(16)的内表面与第一螺丝筒(12)的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伸缩管(9)的内腔开设有第二螺纹槽(17),且第一螺丝筒(12)的表面与第二螺纹槽(17)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二伸缩管(9)的内表面开设有第二旋转槽(18),且第二旋转槽(18)的内表面与第二螺丝筒(14)的表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伸缩管(10)的内腔开设有第三螺纹槽(19),且第二螺丝筒(14)的表面与第三螺纹槽(19)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所述第三伸缩管(10)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盘(20),所述固定盘(20)的表面固定连接有转动栓(21),所述转动栓(2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被动齿轮(22),所述被动齿轮(22)的表面开设有扩张槽(23),所述扩张槽(23)的内表面滑动连接有扩张栓(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维嘉
申请(专利权)人:丹华实业天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