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65595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涉及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数据采集单元,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测力轮对、构架加速度传感器、轴箱加速度传感器、拉线位移、光电开关、速度传感器、车体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分析单元和报警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分析单元和报警单元的设置,在不影响轮对服役性能和服役寿命的前提下即可完成对数据采集单元的安装,且应变信号在轴端采集,降低了微弱信号在传输过程受到的干扰,提高了数据检测和传输的可靠性,各部件相互配合可以简单、快速、高精度的完成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定及试验鉴定。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定及试验鉴定。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定及试验鉴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
,特别是涉及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的迅猛发展,高铁、城铁、地铁等轨道交通系统运营速度的提高,建设里程的增加以及线路日趋繁忙,轨道病害日益增多。轨道在动力作用下将产生各种轨道不平顺和表面磨耗及缺陷。各种轨道不平顺向上会引起轨道车辆平稳性和舒适度的变化,甚至造成脱轨、倾覆等恶性事件;向下则引发轨道扣件松动、轨下基础设施破坏等结果;对轨道本身而言,可能产生轨道裂纹,最终导致轨道断裂,严重缩短钢轨的使用寿命。
[0003]因此,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是各种轨道交通系统所需要的。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是检查轨道病害、指导轨道维护、保障行车安全的大型动态监测设备,也是实现轨道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0004]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以轮对、车体作为被测对象,通过对关键位置的振动进行实时监测,并对原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得出各关键位置的振动值、列车的平稳性及舒适度。通过此特征值,反映列车车体及轮对的运行状态,对车体的长期长距离持续运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进而提出运营管理和维护保养的建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实现快速高效地测量,提出了一种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通过该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通过多个传感器实现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及试验鉴定。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本技术为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包括数据采集单元,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测力轮对、构架加速度传感器、轴箱加速度传感器、拉线位移、光电开关、速度传感器、车体加速度传感器和陀螺仪;
[0008]数据处理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包括数据多功能箱,用于对数据采集单元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生成轮轨动力检测结果;
[0009]数据分析单元,所述数据分析单元包括车载电脑,用于对获取的轮轨动力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生成检测报告;
[0010]报警单元,所述报警单元包括报警器,用于当轮轨动力达到预设条件时,输出相应的报警信息。
[0011]进一步地,所述测力轮对固定安装于测试转向架的前导轴位上,所述构架加速度传感器安装于测量轮轨力转向架构架上且位于对应的一个轴箱上方;所述轴箱加速度传感器安装于轴箱上。
[0012]进一步地,所述拉线位移安装于一系悬挂和二系悬挂的相关部位;所述光电开关
固定于转向架上且激光口朝上;所述速度传感器垂直于车轮幅板固定于车辆构架上。
[0013]进一步地,所述车体加速度传感器对角布置在、位转向架中心偏向车体一侧1000mm的车内地板上;陀螺仪固定于车体座位下方的地板上。
[0014]进一步地,所述测力轮对、构架加速度传感器、轴箱加速度传感器、拉线位移、光电开关、速度传感器、车体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和报警器均通过网线与数据多功能箱电连接,车载电脑通过网线与数据多功能箱连接,用于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0015]进一步地,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还包括用于安装传感器的便携支架,所述便携支架包括:
[0016]底座,所述底座呈L型;
[0017]转接架,所述转接架通过限位螺栓卡接于底座的一侧;
[0018]支轴,所述支轴通过固定螺栓固定连接于转接架的内壁;
[0019]夹座,所述夹座插接于所述支轴的外壁;
[0020]连轴,所述连轴插接于所述夹座的侧壁;
[0021]固定架,所述固定架通过限位螺栓固定连接于连轴的外壁。
[0022]进一步地,所述夹座的顶部开设有第一夹槽,所述第一夹槽将夹座的顶部分成左右两个部位;
[0023]所述夹座的底部开设有第二夹槽,所述第二夹槽呈十字型,所述第二夹槽将夹座的底部分成四个矩形部;
[0024]其中,所述夹座侧壁的顶部和正面的底部均螺纹连接有夹持螺栓。
[0025]进一步地,所述连轴的顶部开设有与固定架相抵的平面,所述固定架用于安装传感器。
[0026]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和转接架的侧面均开设有与限位螺栓相适配的平衡滑槽,所述固定架和转接架能够在限位螺栓脱离咬合时在限位螺栓的外壁滑动。
[0027]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8]1.通过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单元、数据分析单元和报警单元的设置,无需对辐板进行任何加工,在不影响轮对服役性能和服役寿命的前提下即可完成对数据采集单元的安装,且应变信号在轴端采集,降低了微弱信号在传输过程受到的干扰,提高了数据检测和传输的可靠性,各部件相互配合可以简单、快速、高精度的完成机车车辆动力学性能的评定及试验鉴定,在数据异常时能够及时发送异常报警信号。
[0029]2.通过底座、转接架、支轴、夹座、连轴和固定架的设置,可以根据不同的安装环境对底座、转接架、支轴、夹座、连轴和固定架进行装配,以实现传感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的固定,达到了拆装方便的特点,对复杂多变的检测条件提供了简便易行的操作方式。
[0030]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他的实施附图。
[0032]图1为本技术的系统框架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技术的实施例2中便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3为本技术的实施例3中便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技术的实施例4中便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37]1、测力轮对;2、构架加速度传感器;3、轴箱加速度传感器;4、拉线位移;5、光电开关;6、速度传感器;7、车体加速度传感器;8、陀螺仪;9、数据多功能箱;10、车载电脑;11、报警器;
[0038]20、底座;21、转接架;22、限位螺栓;23、支轴;24、固定螺栓;25、夹座;251、第一夹槽;252、夹持螺栓;253、第二夹槽;26、连轴;27、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39]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的例子。
[004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数据采集单元,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测力轮对(1)、构架加速度传感器(2)、轴箱加速度传感器(3)、拉线位移(4)、光电开关(5)、速度传感器(6)、车体加速度传感器(7)和陀螺仪(8);数据处理单元,所述数据处理单元包括数据多功能箱(9),用于对数据采集单元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并生成轮轨动力检测结果;数据分析单元,所述数据分析单元包括车载电脑(10),用于对获取的轮轨动力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生成检测报告;报警单元,所述报警单元包括报警器(11),用于当轮轨动力达到预设条件时,输出相应的报警信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轮对(1)固定安装于测试转向架的前导轴位上,所述构架加速度传感器(2)安装于测量轮轨力转向架构架上且位于对应的一个轴箱上方;所述轴箱加速度传感器(3)安装于轴箱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位移(4)安装于一系悬挂和二系悬挂的相关部位;所述光电开关(5)固定于转向架上且激光口朝上;所述速度传感器(6)垂直于车轮幅板固定于车辆构架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加速度传感器(7)对角布置在1、2位转向架中心偏向车体一侧1000mm的车内地板上;陀螺仪(8)固定于车体座位下方的地板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动力学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力轮对(1)、构架加速度传感器(2)、轴箱加速度传感器(3)、拉线位移(4)、光电开关(5)、速度传感器(6)、车体加速度传感器(7)、陀螺仪(8)和报警器(11)均通过网线与数据多功能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帮明王永富张宏宇冯宇闻立鑫杨龙王鹏张浩彭世鑫邓毅东张南川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安科泰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