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撑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5312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撑杆,其包括:外套管、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无刷电机、撑杆运动机构;第一内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卡槽;第一电路板卡置在第一环形卡槽内;第二内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卡槽;第二电路板卡置在第二环形卡槽内;无刷电机与撑杆运动机构传动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将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无刷电机集成于外套管内,使能够优化电动撑杆的结构。同时,本申请为了将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集成于外套管内,本申请的电机采用无刷电机代替普通电机,同时其相对普通电机的体积更小,同功率的无刷电机体积更小,占用空间较小,使外套管内能够预留足够的空间安装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预留足够的空间安装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预留足够的空间安装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动撑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撑杆。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面上的汽车尾门撑杆都是采用直流碳刷电机,主要依靠碳刷电机经减速箱减速后驱动丝杆作直线运动,从而带动尾门开启或关闭,现时。同时,对直流碳刷电机的控制的控制单元需要另外单独设置在车身上,再通过线束的方式与直流碳刷电机电连接,因此,该种电动撑杆的结构存在占用孔大,结构不够紧凑。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将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和电机集成一体,替代传统的外挂ECU的电动撑杆。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撑杆,其包括:外套管、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无刷电机、撑杆运动机构;所述第一内壳、所述第二内壳、所述无刷电机以及撑杆运动机构依次沿所述外套管的轴向设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一内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卡槽;所述第一电路板卡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卡槽内;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卡槽;所述第二电路板卡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卡槽内;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通过针脚电连接;所述无刷电机与所述撑杆运动机构传动连接。
[0005]可选的,所述第一内壳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卡孔;所述第二内壳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卡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卡扣;多个所述卡扣一一对应卡置在多个所述卡孔内。
[0006]可选的,所述第一内壳和所述第二内壳分别呈圆筒状;所述第一内壳和所述第二内壳同轴设置。
[0007]可选的,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内壳之间围合形成内腔;所述内腔填充有密封胶。
[0008]可选的,所述无刷电机与所述第二内壳卡接固定或焊接固定。
[0009]可选的,所述撑杆运动机构包括:外导管、内导管、丝杆、第一连接头和第二连接头;所述外导管设置在所述外套管内,所述内导管与所述外导管滑动设置;所述无刷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所述丝杆;所述内导管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连接头固定于所述外套管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头固定于所述内导管的端部,且所述第一连接头和所述第二连接头位于所述外导管的相对两端。
[0010]可选的,还包括:减速箱;所述无刷电机通过所述减速箱与所述丝杆连接。
[0011]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头还包括:第一固定头和与所述第一固定头固定连接的第一球窝;所述第一固定头卡置在所述外套管的端部内;所述第一固定头与所述第一内壳之间设置有缓冲橡胶。
[0012]可选的,还包括:线束;所述第一固定头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线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路板连接,所述线束的另一端贯穿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一固定头的外部。
[0013]可选的,还包括:磁铁阻尼器;所述磁铁阻尼器包括:安装壳、环形磁铁以及下盖;所述下盖与所述无刷电机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壳于所述下盖之间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环形磁铁设置在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环形磁铁具有可供所述无刷电机的动力输出端穿过的通孔。
[001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电动撑杆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将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以及无刷电机集成于外套管内,替代传统的外挂ECU,使能够优化电动撑杆的结构。同时,本申请为了将第一电路板和第二电路板集成于外套管内,本申请的电机采用无刷电机代替普通电机,无刷电机采用电子环形方式代替传统的机械换向,使无刷电机具有性能可靠、永不磨损、故障率低的效果,同时其相对普通电机的体积更小,同功率的无刷电机体积更小,占用空间较小,使外套管内能够预留足够的空间安装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A

A的剖视图;
[0018]图3是图2中A的放大示意图;
[0019]图4是图2中B的放大示意图;
[0020]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长第一内壳和第二内壳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1、外套管;2、第一内壳;21、卡孔;3、第二内壳;31、内腔;4、第一电路板;5、第二电路板;6、无刷电机;7、撑杆运动机构;71、外导管;72、内导管;73、丝杆;74、第一连接头;741、第一固定头;742、第一球窝;75、第二连接头;9、卡扣;10、减速箱;11、线束;12、磁铁阻尼器;121、安装壳;122、环形磁铁;123、下盖;13、缓冲橡胶。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3]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提到的顶部、底部、朝上、朝下等方位是相对于各个附图中的方向来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因此能够根据其所处于的不同位置和不同的实用状态而改变。所以,不应将这些或其他方位用于理解为限制性用语。
[0024]应注意,术语“包括”并不排除其他要素或步骤,并且“一”或“一个”并不排除复数。
[0025]此外,还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文的实施例中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在附图中示出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能够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申请的其他实施例。
[0026]另外还应当理解的是,本文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27]应当注意的是,在不同的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相同或大致相同的组件。
[0028]如图1

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优选实施例的一种电动撑杆,其包括:外套管1、第
一内壳2、第二内壳3、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路板5、无刷电机6、撑杆运动机构7。
[0029]所述第一内壳2、所述第二内壳3、所述无刷电机6以及撑杆运动机构7依次沿所述外套管1的轴向设于所述外套管1内,轴向方向也即是由外套管1的一端朝向另一端的方向。所述第一内壳2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卡槽,所述第一电路板4卡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卡槽内。所述第二内壳3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卡槽,所述第二电路板5卡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卡槽内。所述第一电路板4和所述第二电路板5通过针脚电连接。所述无刷电机6与所述撑杆运动机构7传动连接,无刷电机6用于驱动撑杆运动机构7伸出或缩回外套管1,以此实现电动撑杆的功能。
[0030]基于上述结构,本申请将第一电路板4、第二电路板5以及无刷电机6集成于外套管1内,使能够优化电动撑杆的结构。同时,本申请为了将第一电路板4和第二电路板5集成于外套管1内,本申请的电机采用无刷电机6代替普通电机,无刷电机6采用电子环形方式代替传统的机械换向,使无刷电机6具有性能可靠、永不磨损、故障率低的效果,同时其相对普通电机的体积更小,同功率的无刷电机6体积更小,占用空间较小,使外套管1内能够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套管、第一内壳、第二内壳、第一电路板、第二电路板、无刷电机、撑杆运动机构;所述第一内壳、所述第二内壳、所述无刷电机以及撑杆运动机构依次沿所述外套管的轴向设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一内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卡槽;所述第一电路板卡置在所述第一环形卡槽内;所述第二内壳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环形卡槽;所述第二电路板卡置在所述第二环形卡槽内;所述第一电路板和所述第二电路板通过针脚电连接;所述无刷电机与所述撑杆运动机构传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的内壁上开设有多个卡孔;所述第二内壳上设置有与多个所述卡孔一一对应的多个卡扣;多个所述卡扣一一对应卡置在多个所述卡孔内。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内壳和所述第二内壳分别呈圆筒状;所述第一内壳和所述第二内壳同轴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路板与所述第二内壳之间围合形成内腔;所述内腔填充有密封胶。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无刷电机与所述第二内壳卡接固定或焊接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撑杆,其特征在于,所述撑杆运动机构包括:外导管、内导管、丝杆、第一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锦华龙帅陈进陈建就邓世科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箭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