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04421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块、设于定模块上方并与定模块相互配合的动模块、嵌设在定模块顶部内部的定模仁、嵌设在动模块底部内部并与定模仁相互配合的动模仁、以及设于定模块下方的顶出机构,动模仁的底部开设有两个成型腔,对应地,定模仁的顶部向上形成有两个凸座,两个凸座分别与两个成型腔相互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借助分流座使每个进料凹腔均具备一个单独并专用的流道以使熔融铝液能同时进入到每个成型腔中,既增大了流量、提高了流速,又消除了不同成型腔之间的成型时间差,进而大幅缩短了成型时间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升生产效率。升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手电筒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便携式照明灯具,为了保证手电筒强度,大都使用铝材作为手电筒筒身的材料,铝制的手电筒筒身需要在配套的模具中挤压成型,为了一次性生产出多个筒身,现有的成型模具大都设置了多个模腔以实现一出二或一出四的效果,但是多个模腔共用一个流道且流量小、流速低,充满前一个模腔后才能开始进入下一个模腔,导致各个模腔中的成型时间存在偏差,等最后一个模腔充满熔融料并冷却后才能分模,进而导致整套模具的成型时间较长,生产效率较低,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既增大了流量、提高了流速,又消除了不同成型腔之间的成型时间差,进而大幅缩短了成型时间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的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块、设于定模块上方并与定模块相互配合的动模块、嵌设在定模块顶部内部的定模仁、嵌设在动模块底部内部并与定模仁相互配合的动模仁、以及设于定模块下方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仁的底部开设有两个成型腔,对应地,所述定模仁的顶部向上形成有两个凸座,两个所述凸座分别与两个成型腔相互配合,每个所述成型腔的开口处前侧边缘均形成有两个进料缺口,对应地,每个所述凸座的根部前侧均开设有一个进料凹腔,所述进料凹腔的内侧内壁与底面之间形成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将进料凹腔分成了两个进料道,两个所述进料道分别与两个进料缺口相互配合;每个所述成型腔的开口处后侧边缘均形成有两个溢料缺口,对应地,每个所述凸座的根部后侧均开设有两个溢料凹腔,两个所述溢料凹腔分别与两个溢料缺口相互配合;所述定模仁的顶部还嵌设有分流座,所述分流座的顶部向上形成有分流柱,所述分流柱的后侧外壁上开设有两个分流缺口,对应地,两个所述进料凹腔的前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一个分流槽,两个所述分流槽的端部开口处分别与两个分流缺口的侧面开口处相互衔接,所述动模块中还嵌设有进料套,所述进料套的下端开口处套设在分流柱外。
[0005]优选地,所述动模块的顶部开设有沉孔,所述沉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进料套的上端嵌入固定在通孔中,所述动模块的底部开设有沉腔,所述动模仁嵌入固定在沉腔中。
[0006]优选地,所述通孔的后侧与沉腔的前侧内壁相交并形成了大弧形缺口,对应地,所述动模仁的前侧外壁上形成有小弧形缺口,所述小弧形缺口与大弧形缺口相互拼合,所述进料套的下端插入固定在小弧形缺口与大弧形缺口之间。
[0007]优选地,每个所述凸座的顶部均向上形成有一个芯座,每个所述凸座的外周面上
还形成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均匀设置的弧形槽。
[0008]优选地,每个所述凸座的顶部还均向上形成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均匀设置的结构柱,多个所述结构柱均同心环绕在芯座外围。
[0009]优选地,每个所述成型腔的顶部内壁上还固定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均匀设置的第一锥形头。
[0010]优选地,每个所述凸座的根部外围还设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均匀设置的第二锥形头,每个所述第二锥形头均固定在定模仁的顶部。
[0011]优选地,所述定模仁的顶部四个转角处均向上形成有一个定位块,对应地,所述动模仁的底部四个转角处均开设有一个定位缺口,四个所述定位缺口分别与四个定位块相互配合。
[0012]优选地,所述定模块的顶部四个转角处还均固定有一个竖直设置的定位柱,对应地,所述动模块的底部四个转角处还均嵌设有一个定位套,四个所述定位套分别与四个定位柱相互配合。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借助分流座使每个进料凹腔均具备一个单独并专用的流道以使熔融铝液能同时进入到每个成型腔中,既增大了流量、提高了流速,又消除了不同成型腔之间的成型时间差,进而大幅缩短了成型时间以显著提升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左前侧分解结构图;
[0015]图2为本技术的右后侧分解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17]为了保持本技术实施例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本技术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
[0018]如图1~2所示,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块1、设于定模块1上方并与定模块1相互配合的动模块2、嵌设在定模块1顶部内部的定模仁4、嵌设在动模块2底部内部并与定模仁4相互配合的动模仁3、以及设于定模块1下方的顶出机构5,动模仁3的底部开设有两个成型腔31,对应地,定模仁4的顶部向上形成有两个凸座41,两个凸座41分别与两个成型腔31相互配合,每个成型腔31的开口处前侧边缘均形成有两个进料缺口32,对应地,每个凸座41的根部前侧均开设有一个进料凹腔42,进料凹腔42的内侧内壁与底面之间形成有
分隔块47,分隔块47将进料凹腔42分成了两个进料道48,两个进料道48分别与两个进料缺口32相互配合;每个成型腔31的开口处后侧边缘均形成有两个溢料缺口33,对应地,每个凸座41的根部后侧均开设有两个溢料凹腔43,两个溢料凹腔43分别与两个溢料缺口33相互配合;定模仁4的顶部还嵌设有分流座7,分流座7的顶部向上形成有分流柱71,分流柱71的后侧外壁上开设有两个分流缺口72,对应地,两个进料凹腔42的前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一个分流槽49,两个分流槽49的端部开口处分别与两个分流缺口72的侧面开口处相互衔接,动模块2中还嵌设有进料套6,进料套6的下端开口处套设在分流柱71外。
[0019]动模块2的顶部开设有沉孔21,沉孔21的底面中心开设有通孔22,进料套6的上端嵌入固定在通孔22中,动模块2的底部开设有沉腔24,动模仁3嵌入固定在沉腔24中。
[0020]通孔22的后侧与沉腔24的前侧内壁相交并形成了大弧形缺口23,对应地,动模仁3的前侧外壁上形成有小弧形缺口34,小弧形缺口34与大弧形缺口23相互拼合,进料套6的下端插入固定在小弧形缺口34与大弧形缺口22之间。
[0021]每个凸座41的顶部均向上形成有一个芯座44,每个凸座41的外周面上还形成有多个沿圆周方向等角度均匀设置的弧形槽46。
[0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包括定模块、设于定模块上方并与定模块相互配合的动模块、嵌设在定模块顶部内部的定模仁、嵌设在动模块底部内部并与定模仁相互配合的动模仁、以及设于定模块下方的顶出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仁的底部开设有两个成型腔,对应地,所述定模仁的顶部向上形成有两个凸座,两个所述凸座分别与两个成型腔相互配合,每个所述成型腔的开口处前侧边缘均形成有两个进料缺口,对应地,每个所述凸座的根部前侧均开设有一个进料凹腔,所述进料凹腔的内侧内壁与底面之间形成有分隔块,所述分隔块将进料凹腔分成了两个进料道,两个所述进料道分别与两个进料缺口相互配合;每个所述成型腔的开口处后侧边缘均形成有两个溢料缺口,对应地,每个所述凸座的根部后侧均开设有两个溢料凹腔,两个所述溢料凹腔分别与两个溢料缺口相互配合;所述定模仁的顶部还嵌设有分流座,所述分流座的顶部向上形成有分流柱,所述分流柱的后侧外壁上开设有两个分流缺口,对应地,两个所述进料凹腔的前侧内壁上均开设有一个分流槽,两个所述分流槽的端部开口处分别与两个分流缺口的侧面开口处相互衔接,所述动模块中还嵌设有进料套,所述进料套的下端开口处套设在分流柱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模块的顶部开设有沉孔,所述沉孔的底面中心开设有通孔,所述进料套的上端嵌入固定在通孔中,所述动模块的底部开设有沉腔,所述动模仁嵌入固定在沉腔中。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手电筒筒身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祥莱
申请(专利权)人:宁海县东昊铝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