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80528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涉及环保技术领域,以提高进入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气体的废气浓度,使进入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气体可以达到自持燃烧,该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包括:转轮浓缩装置、分流装置、浓度检测装置、预热装置以及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转轮浓缩装置具有吸附入口、脱附入口、脱附出口以及排放低浓度气体的吸附出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用于以提高进入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气体的废气浓度,使进入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气体可以达到自持燃烧。理装置的气体可以达到自持燃烧。理装置的气体可以达到自持燃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环保
,尤其涉及一种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主要是通过降低脱附风量、RTO风量以及降转轮转速等方式来提高RTO入口浓度,从而降低天然气的消耗,因为上述方法都会导致转轮脱附风速降低,从而影响脱附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导致吸附超标。
[0003]因此,在保证脱附风量不变情况下,提高RTO入口的废气浓度至自持燃烧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如何提高RTO入口的废气浓度至自持燃烧已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用于解决进入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气体的废气浓度可以达到自持燃烧。
[0005]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包括:转轮浓缩装置、分流装置、浓度检测装置、预热装置以及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转轮浓缩装置具有吸附入口、脱附入口、脱附出口以及排放低浓度气体的吸附出口,吸附入口用于与废气输送管道连通,脱附出口与分流装置入口连通,分流装置的第一出口经过预热装置与脱附入口连通,分流装置的第二出口与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废气入口连通,浓度检测装置设在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入口。
[000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中,转轮浓缩装置具有吸附入口、脱附入口、脱附出口以及排放低浓度气体的吸附出口,吸附入口用于与废气输送管道连通,吸附入口吸收废气至转轮浓缩装置,经过转轮浓缩装置对废气进行脱附后,从废气脱附的高浓度废气经过脱附出口排出,而经过转轮吸附后的一些VOCs物质,可以直接经吸附出口排出,同时,由于脱附出口与分流装置的入口连通,分流装置可以实现对进入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气体进行导流,分流装置的第一出口经过预热装置与脱附入口连通,分流装置的第二出口与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废气入口连通,浓度检测装置设在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入口,因此,可以通过分流装置调节进入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和预热装置的废气浓度。在此基础上,当浓度检测装置检测到废气的浓度超标时,可以减少进入预热装置的废气,而增加进入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即可,同时打开新风阀,以保证系统的安全。
附图说明
[000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0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的系统图;
[000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的三通可控阀门系统图。
[0010]附图标记:
[0011]101

转轮浓缩装置,1011

脱附出口,1012

吸附入口,1013

脱附入口,1014

冷却出口,1015

吸附出口,102

分流装置,1021

第一可控阀门,1022

第二可控阀门,103

浓度检测装置,104

预热装置,105

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106

第一风机,107

第一压力变送器,108

第二风机,109

第二压力变送器,1010

新风装置,1011a

排气装置,201

三通可控阀门,2011

进气口,2012

第一出气口,2013

第二出气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1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1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6]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17]目前主要是通过降低脱附风量、RTO风量以及降转轮转速等方式来提高RTO入口浓度,从而降低天然气的消耗,因为上述方法都会导致转轮脱附风速降低,从而影响脱附效率,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会导致吸附超标。
[0018]因此,在保证脱附风量不变情况下,提高RTO入口的废气浓度至自持燃烧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如何提高RTO入口的废气浓度至自持燃烧已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
[0019]基于上述问题,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用于解决进入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气体的废气浓度可以达到自持燃烧的问题。
[0020]图1示出了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的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的系统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包括:转
轮浓缩装置101、分流装置102、浓度检测装置103、预热装置104以及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105,转轮浓缩装置101具有吸附入口1012、脱附入口1013、脱附出口1011以及排放低浓度气体的吸附出口1015,吸附入口1012用于与废气输送管道连通,脱附出口1011与分流装置102连通,分流装置102的第一出口经过预热装置104与脱附入口1013连通,分流装置102的第二出口与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105的废气入口连通,浓度检测装置103设在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转轮浓缩装置、分流装置、浓度检测装置、预热装置以及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所述转轮浓缩装置具有吸附入口、脱附入口、脱附出口以及排放低浓度气体的吸附出口,所述吸附入口用于与废气输送管道连通,所述脱附出口与所述分流装置的入口连通,所述分流装置的第一出口经过所述预热装置与所述脱附入口连通,所述分流装置的第二出口与所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废气入口连通,所述浓度检测装置设在所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入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包括第一可控阀门和第二可控阀门,所述脱附出口依次经所述第一可控阀门和所述预热装置与脱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可控阀门设在所述脱附出口与所述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废气入口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装置为三通可控阀门,所述三通可控阀门具有进气口、第一出气口以及第二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脱附出口连通,所述第一出气口与预热装置的换热管路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出气口与蓄热式废气处理装置的入口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分流装置和所述浓度检测装置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减污降碳协同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浓缩装置还包括冷却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文双谢志成吕明杰张媛冯鸣凤刘文蓉李汪颖
申请(专利权)人:双福源天津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