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411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属于生命支持性转运后送装备领域。所述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包括一体化密封转运舱体,舱内设有伤员支撑垫、生命支持救治模块、舱室压力调节模块、舱室微环境调节模块、信息通联模块和供电模块,一体化密封转运舱体可形成密闭的金属压力舱室,舱室压力调节模块可调节舱内气压,为伴有高原反应的重伤伤员提供封闭、近似海平面的转运环境。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还包括卡接支架,可实现跨平台适配能力。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为高海拔复杂气象条件下,提供一种适宜的伤员转运环境和连续生命支持能力,并具有跨平台转运适配能力。具有跨平台转运适配能力。具有跨平台转运适配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原生命支持性转运后送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的国家,高原地区空气稀薄、高寒缺氧、气候恶劣,特殊的地理环境给高原应急灾害救援带来了特殊的挑战。
[0003]高原环境下伤情及救治具有伤情复杂、救治环境受限、伤病员搜救困难、后送影响因素多、救治资源有限等特点,创伤叠加高原寒冷缺氧因素使得复合致死效应大幅增加,致死时间大幅缩短,救治的时效性和连续性更为重要。
[0004]目前相关装备器材中,如加压氧舱等器材,仅针对缓解高原反应设计,无生命支持保障和连续监护能力,无法满足创伤复合高原反应伤员的救治和后送转运需求;现有加压氧舱多采用柔性材料,增压有限且缺乏后送载具系固适配接口,无法实现与通用载具的快速加载。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解决现有装备无法与多种转运平台适配、叠加高原反应重症伤病员生命支持能力弱等问题。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密封转运舱体,所述密封转运舱体包括上舱体和下舱体。
[0008]所述密封转运舱内设置有伤员支撑垫,所述伤员支撑垫利用下舱体上边沿内侧的凹槽卡接在所述下舱体上;所述伤员支撑垫在头部两侧和尾部设有通气口。
[0009]所述下舱体上边缘设有3条束带,所述3条束带分别位于所述伤员支撑垫预设伤员的胸部、腿部及脚踝处,所述束带一端固定于所述下舱体第一侧面的上边缘,另一端设有卡扣,使用时卡接在卡座上;所述卡座固定在所述下舱体第二侧面的上边缘与所述束带固定处对应的位置;所述束带用于在转运过程中固定伤员。
[0010]所述密封转运舱内设置有生命支持救治模块,所述生命支持救治模块通过挂钩和卡扣固定在支撑架上,所述支撑架通过螺栓固定在下舱体内底部;所述生命支持救治模块可用于后送转运过程中的连续生命支持,所述生命支持救治模块可从支撑架取下使用。
[0011]在下舱体内,所述凹槽的下方设有盖板;所述盖板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下舱体上;所述盖板下设有舱室压力调节模块、信息通联模块、氧气瓶、供电模块、舱室微环境调节模块。
[0012]在其中一个优选的方案中,舱室压力调节模块包括增压风机、增压管路、减压管路和压力传感器。
[0013]所述增压风机位于下舱体外第一端底部,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下舱体上,与
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增压风机的出风口与增压管路第一端相连;所述增压风机用于向舱内输送加压空气。
[0014]所述增压管路第二端与冷暖调节单元相连;增压管路穿过下舱体底部;增压管路将增压风机输送的加压空气导入冷暖调节单元,可起到调节舱内温度作用。
[0015]所述减压管路第一端与冷暖调节单元相连,所述减压管路第二端通过管道通向舱体外,实现排气减压。
[0016]所述增压管路和所述减压管路均带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气路启闭;所述增压管路用于向舱室内输送加压空气,所述减压管路用于舱内泄压。
[0017]所述压力传感器固定在支撑架上,与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用于检测舱内压力并将压力值传送至中央控制单元,所述中央控制单元通过比较预设压力值与实际监测到的压力值,实现舱内压力的自动调节。
[0018]在其中一个优选的方案中,密封转运舱体由金属材料制成;上舱体与下舱体轴连接,两者合上后舱体内形成密闭的金属压力舱室;为伴有高原反应的重伤伤员提供封闭、近似海平面的转运环境。
[0019]所述上舱体的第一侧面设有2个观察窗口和1个应急排气口,第二侧面设有2个观察窗口,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为相对面。所述观察窗口用于观察伤员情况。当舱室内压力过大时,所述应急排气口可进行排气泄压。
[0020]所述下舱体外底部两侧各设有3个上装滑轮、1个卡接装置,所述下舱体外底部还设有卡接支架;所述卡接支架设有卡接栓;所述卡接栓和所述卡接装置配合使用,将所述卡接支架卡接固定到所述下舱体底部。
[0021]在卡接支架上下两侧设有减振隔振单元,所述减振隔振单元包括高灵敏度振动传感器、磁致式驱动模块和气浮隔振模块;用于为伤员提供舒适的转运环境。
[0022]上装滑轮主要用于实现所述密封转运舱体的快速移动和跨平台使用,卡接支架用于所述密封转运舱体在不同平台上的固定。
[0023]在其中一个优选的方案中,生命支持救治模块包括体征监护单元、呼吸支持单元、循环支持单元、附件包;所述生命支持救治模块用于后送转运途中为伤员提供不间断生命体征监护与维持。
[0024]在其中一个优选的方案中,舱室微环境调节模块包括过滤净化单元、冷暖调节单元;舱室微环境调节模块用于在转运过程中为伤员提供适宜的舱室微环境。
[0025]所述过滤净化单元通过螺栓固定在下舱体内底部,用于为舱内提供清新空气,使舱内氧浓度不小于21%、二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3%。
[0026]所述冷暖调节单元通过螺栓固定在下舱体内底部,与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中央控制单元控制冷暖调节单元开关,用于向舱室内提供适宜的温度。
[0027]在其中一个优选的方案中,信息通联模块包括中央控制单元、人机交互单元、定位单元、通讯单元。
[0028]所述中央控制单元通过螺栓固定在下舱体内底部,与增压风机、压力传感器、冷暖调节单元、低温可触控液晶屏、控制飞梭旋钮,人机交互单元、定位单元、供电模块电连接;用于对舱室压力、舱室微环境和供电模块进行控制和调节。
[0029]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包括低温可触控液晶屏和控制飞梭旋钮,所述低温可触控液晶
屏与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嵌在所述下舱体第二端底部,与所述下舱体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所述控制飞梭旋钮设置在所述低温可触控液晶屏右侧,与所述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
[0030]所述人机交互单元可承受最低温度不高于

40℃。
[0031]通过触控操作和控制飞梭旋钮进行设备参数的设置。
[0032]所述定位单元与中央控制单元电连接,通过螺栓固定在下舱体底部。
[0033]所述通讯单元与中央控制单元和定位单元电连接,通过螺栓固定在下舱体内底部;用于中央控制单元与生命支持救治模块、舱室微环境调节模块、定位单元之间的通信。
[0034]在其中一个优选的方案中,供电模块可提供直流供电和交流供电,用于对用电设备供电;在下舱体第一侧面靠近供电模块的位置处设有充电口,用于从外界向舱内电池充电。
[0035]在其中一个优选的方案中,盖板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三盖板、第四盖板。
[0036]所述第一盖板下设置通讯单元、中央控制单元、过滤净化单元。
[0037]所述第二盖板下设置2个氧气瓶。
[0038]所述第三盖板下设置供电模块。
[0039]所述第四盖板下设置冷暖调节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封转运舱体(100),所述密封转运舱体(100)包括上舱体(101)和下舱体(102);所述密封转运舱体(100)内设置有伤员支撑垫(103),所述伤员支撑垫(103)利用下舱体(102)上边沿内侧的凹槽(104)卡接在所述下舱体(102)上;所述伤员支撑垫(103)在头部两侧和尾部设有通气口(1031);所述下舱体(102)上边缘设有3条束带(105),所述3条束带(105)分别位于所述伤员支撑垫(103)预设伤员的胸部、腿部及脚踝处,所述束带(105)一端固定于所述下舱体(102)第一侧面的上边缘,另一端设有卡扣,使用时卡接在卡座上;所述卡座固定在所述下舱体(102)第二侧面的上边缘与所述束带(105)固定处对应的位置;所述密封转运舱内设置有生命支持救治模块(200),所述生命支持救治模块(200)通过挂钩和卡扣固定在支撑架(106)上,所述支撑架(106)通过螺栓固定在下舱体(102)内底部;在下舱体(102)内,所述凹槽(104)的下方设有盖板(107);所述盖板(107)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下舱体(102)上;所述盖板(107)下设有舱室压力调节模块、信息通联模块、氧气瓶(201)、供电模块(601)、舱室微环境调节模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其特征在于,所述舱室压力调节模块包括增压风机(301)、增压管路(302)、减压管路(303)和压力传感器(304);所述增压风机(301)位于下舱体(102)外第一端底部,通过固定螺栓固定在所述下舱体(102)上,与中央控制单元(501)电连接;所述增压风机(301)的出风口与增压管路(302)第一端相连;所述增压管路(302)穿过所述下舱体(102)底部;所述增压管路(302)第二端与冷暖调节单元(402)相连;所述减压管路(303)第一端与冷暖调节单元(402)相连,所述减压管路(303)第二端通过管道通向舱体外,实现排气减压;所述增压管路(302)和所述减压管路(303)均带有控制阀,所述控制阀用于控制气路启闭;所述压力传感器(304)固定在支撑架(106)上,与中央控制单元(501)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转运舱体(100)由金属材料制成;所述上舱体(101)与所述下舱体(102)轴连接,两者合上后舱体内形成密闭的金属压力舱室;所述上舱体(101)的第一侧面设有2个观察窗口(108)和1个应急排气口(109),第二侧面设有2个观察窗口(108),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为相对面;所述下舱体(102)外底部设有上装滑轮(110)、卡接装置(111)、卡接支架(112);所述卡接支架(112)设有卡接栓(1121);所述卡接栓(1121)和所述卡接装置(111)配合使用,将所述卡接支架(112)卡接固定到所述下舱体(102)底部;在卡接支架(112)上下两侧设有减振隔振单元(113),所述减振隔振单元(113)包括高灵敏度振动传感器、磁致式驱动模块和气浮隔振模块。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原转运生命支持保障舱,其特征在于,所述生命支持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广袁晶余明
申请(专利权)人: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卫勤保障技术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