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4336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属于煤矿无煤柱开采技术领域;包括相互铰接的前顶梁与后顶梁、相互铰接的前底座与后底座,前顶梁与前底座之间以及后顶梁与后底座之间均通过立柱相连接,后顶梁的后端中部设置有开槽,前顶梁的后端与斜梁的上端相铰接,斜梁的下端通过四连杆机构与前底座的上端面后端相连接,斜梁与前顶梁后端之间铰接有平衡千斤顶,后底座的后端铰接有后托架,后托架上设置有钻锚机器人,钻锚机器人的作用点位于后顶梁后侧的开槽内;解决了目前沿空留巷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支护设备无法将前部工作面正常采煤、沿空留巷巷道支护、破碎顶板锚固三者集成于一台支护设备上的问题。者集成于一台支护设备上的问题。者集成于一台支护设备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


[0001]本技术属于煤矿无煤柱开采
,具体涉及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有丰富的煤矿资源,但是传统的采煤工作面布置方式为预留煤柱技术,造成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近年来,无煤柱采煤技术大力发展,其中采煤工作面沿空留巷为目前倡导的无煤柱绿色开采方式之一,但是沿空留巷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支护设备无法将前部工作面正常采煤、沿空留巷巷道支护、破碎顶板锚固三者集成于一台支护设备上,因此就需要多台设备同时工作,既增加了大量的工作面工作人员,同时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合造成效率的降低,安全性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解决目前沿空留巷作业过程中所使用的支护设备无法将前部工作面正常采煤、沿空留巷巷道支护、破碎顶板锚固三者集成于一台支护设备上的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包括相互铰接的前顶梁与后顶梁、相互铰接的前底座与后底座,前顶梁与前底座之间以及后顶梁与后底座之间均通过立柱相连接,后顶梁的后端中部设置有开槽,前顶梁的后端与斜梁的上端相铰接, 斜梁的下端通过四连杆机构与前底座的上端面后端相连接,斜梁与前顶梁后端之间铰接有平衡千斤顶,后底座的后端铰接有后托架,后托架上设置有钻锚机器人,钻锚机器人的作用点位于后顶梁后侧的开槽内。
[0006]进一步的,前底座的中部开档处设置有推移千斤顶,推移千斤顶的前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刮板输送机的连接头。
[0007]进一步的,所述前顶梁的后端与后顶梁的前端通过顶梁铰接轴相铰接,所述前底座的后端与后底座的前端通过底座铰接轴相铰接。
[0008]进一步的,所述斜梁的上端与顶梁铰接轴相铰接,斜梁的下端向着后侧倾斜。
[0009]进一步的,斜梁的上端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个支臂,两个支臂的上端分别与顶梁铰接轴相铰接,两个支臂之间保持断开。
[0010]进一步的,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前连杆以及两个后连杆,前连杆以及后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斜梁以及前底座上端相铰接,前连杆与斜梁的铰接处位于后连杆与斜梁的铰接处的斜上方,前连杆与前底座的铰接处位于后连杆与前底座的铰接处的前侧。
[0011]进一步的,前底座的前部设置有抬底机构。
[0012]更进一步的,后底座为中部开档式箱体结构,在其中部开档处设置有拉移油缸,拉
移油缸的前端与后底座相铰接,拉移油缸的后端与后托架前端相铰接。
[0013]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0014]1、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具有推溜、支护、锚固多项功能。
[0015]2、通过后托架将钻锚机器人与端头支架连接,实现留巷顶板的及时支护、锚固。保护井下施工安全,并拉动钻锚机具前移,减少人工工作量。
[0016]3、后顶梁通过不同箱形结构设计为钻锚机器人提供工作空间。
[0017]4、斜梁设计为中部开档留空的箱型结构,增大支架断面,加大通风面积,保证沿空留巷通风顺畅,避免瓦斯集中,造成安全隐患。改善了沿空留巷区域由于易形成盲巷,支护设备集中等原因造成的通风问题。
[0018]5、斜梁与前后顶梁设计为三点铰接结构,有利于降低支架最低设计高度,满足不同设计高度的沿空留巷需求。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前顶梁与后顶梁的俯视图;
[0022]图3是斜梁的立体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在工作面的布置图;
[0024]其中,1为前顶梁、2为后顶梁、3为斜梁、4为平衡千斤顶、5为立柱、6为后底座、7为前底座、8为后连杆、9为前连杆、10为后托架、11为钻锚机器人、12为开槽、13为支臂。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详细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保护范围不被此限制。
[0026]如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包括前顶梁1、后顶梁2、前底座7、后底座6、立柱5、平行千斤顶、斜梁3、连杆机构、后托架10、钻锚机器人11。
[0027]所述前顶梁1的后端与后顶梁2的前端通过顶梁铰接轴相铰接,所述前底座7的后端与后底座6的前端通过底座铰接轴相铰接。前底座7的上端与前顶梁1的下端之间设置有一根立柱5,后底座6的上端与后顶梁2的下端之间设置有一根立柱5。立柱5的上端设置于前顶梁1以及后顶梁2的柱帽处,下端设置于前底座7以及后底座6的柱窝处。
[0028]前底座7的前部设置有抬底机构。
[0029]前底座7的中部开档处设置有推移千斤顶,推移千斤顶的前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刮板输送机的连接头。
[0030]所述斜梁3的上端与顶梁铰接轴相铰接,斜梁3的下端向着后侧倾斜。斜梁3的上端设置有左右对称的两个支臂13,两个支臂13的上端分别与顶梁铰接轴相铰接。两个支臂13之间保持断开,两个支臂13之间的中部开档空间较大,从而加大架内的通风面积。
[0031]斜梁3的下端与前底座7的上端面后侧通过连杆机构相连接。所述连杆机构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前连杆9以及两个后连杆8,前连杆9以及后连杆8的两端分别与斜梁3以及前底座7上端相铰接,前连杆9与斜梁3的铰接处位于后连杆8与斜梁3的铰接处的斜上方,前连杆9与前底座7的铰接处位于后连杆8与前底座7的铰接处的前侧,两根前连杆9以及两根后连杆8构成稳定的四连杆机构。
[0032]所述平衡千斤顶4位于斜梁3的下方,平衡千斤顶4的上端与前顶梁1的下端面后端相铰接,平衡千斤顶4的下端与斜梁3的中部相铰接。
[0033]顶梁的后端边缘中部设置有一个方形的开槽12,所述开槽12为钻锚的作业空间。
[0034]后底座6为中部开档式箱体结构,在其中部开档处设置有拉移油缸,拉移油缸的前端与后底座6相铰接,拉移油缸的后端与后托架10前端相铰接,通过拉移油缸来拉动后托架10前移。后托架10的上端后侧固定设置有钻锚机器人11,钻锚机器人11的作业点竖直向上位于后顶梁2的开槽12处,作为钻锚机器人11的作业空间。
[003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为:
[0036]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的前架由前顶梁1、斜梁3、前连杆9、后连杆8、前底座7、平衡千斤顶4、立柱5、推移千斤顶组成,前架通过连接头与刮板输送机机头连接来实现推溜、移架动作;后架由后顶梁2、立柱5、后底座6、拉移油缸、后托架10组成,后顶梁2对机头顶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铰接的前顶梁(1)与后顶梁(2)、相互铰接的前底座(7)与后底座(6),前顶梁(1)与前底座(7)之间以及后顶梁(2)与后底座(6)之间均通过立柱(5)相连接,后顶梁(2)的后端中部设置有开槽(12),前顶梁(1)的后端与斜梁(3)的上端相铰接, 斜梁(3)的下端通过四连杆机构与前底座(7)的上端面后端相连接,斜梁(3)与前顶梁(1)后端之间铰接有平衡千斤顶(4),后底座(6)的后端铰接有后托架(10),后托架(10)上设置有钻锚机器人(11),钻锚机器人(11)的作用点位于后顶梁(2)后侧的开槽(12)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其特征在于:前底座(7)的中部开档处设置有推移千斤顶,推移千斤顶的前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刮板输送机的连接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顶梁(1)的后端与后顶梁(2)的前端通过顶梁铰接轴相铰接,所述前底座(7)的后端与后底座(6)的前端通过底座铰接轴相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支锚一体化沿空留巷专用端头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红霞刘晓强白旭东张迪张鸽贾盼盼霍玉婷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平阳煤机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