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01500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55
本申请涉及轴承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圈和外圈,内圈和外圈之间设置有第一列钢球和第二列钢球,外圈上对称设置有外圈左侧沟道和外圈右侧沟道,外圈左侧沟道的直径等于外圈右侧沟道的直径并均为De,内圈上对称设置有内圈左侧沟道和内圈右侧沟道,内圈左侧沟道的直径等于内圈右侧沟道的直径并均为di,第一列钢球配合安装在外圈左侧沟道和内圈左侧沟道之间,第二列钢球配合安装在外圈右侧沟道和内圈右侧沟道之间,外圈左侧沟道与内圈左侧沟道之间以及外圈右侧沟道与内圈右侧沟道之间在轴向方向上错位设置。本申请具有提高轴承轴向和径向联合载荷,并且具有降低轴承振动噪音的效果。并且具有降低轴承振动噪音的效果。并且具有降低轴承振动噪音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0001]本申请涉及轴承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技术介绍

[0002]轴承被广泛应用在转动机构上,起到传动、支撑、减少摩擦和承受负载等作用,目前被普遍使用在汽车轮毂、机床主轴、油泵、空气压缩机、各类变速器、印刷机械等;角接触球轴承可同时承受径向负荷和轴向负荷,能在较高的转速下工作。接触角越大,轴向承载能力越高,接触角为径向平面内球和滚道的接触点连线与轴承轴线的垂直线间的角度。
[0003]目前为顺应机械行业环保节能的发展要求,轴承必须轻量化、低噪音设计,即在同样的外形尺寸下承受更大的载荷,或者在同样的载荷下具有更小的尺寸,同时让轴承的振动噪音降低;现有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上的内圈和外圈上均开设有供钢球滑动的沟道,在沟道的两侧设置有对钢球进行限位的挡边,传统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内圈沟道两侧的挡边高度相同,外圈沟道两侧挡边高度也相同。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有下述缺陷:现有的双列角接触球轴承,由于结构和精度(普通级)限制,无论径向还是轴向的承载能力都偏小,并且在安装双列交接触轴承时,轴承内部的钢球不方便进行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轴承的周向和径向的联合载荷,并且使轴承方便进行装配,本申请提供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圈和外圈,所述内圈和外圈之间设置有第一列钢球和第二列钢球,所述第一列钢球和第二列钢球均包含有多个钢球,所述钢球直径为Dw,所述外圈上对称设置有外圈左侧沟道和外圈右侧沟道,所述外圈左侧沟道的直径等于外圈右侧沟道的直径并均为De,所述内圈上对称设置有内圈左侧沟道和内圈右侧沟道,所述内圈左侧沟道的直径等于内圈右侧沟道的直径并均为di,所述第一列钢球配合安装在外圈左侧沟道和内圈左侧沟道之间,所述第二列钢球配合安装在外圈右侧沟道和内圈右侧沟道之间,所述外圈左侧沟道与内圈左侧沟道之间以及外圈右侧沟道与内圈右侧沟道之间在轴向方向上错位设置。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通过对内外圈左侧沟道和外圈右侧沟道在外圈上的位置以及内圈左侧沟道和内圈右侧沟道在内圈上的位置进行错位设置的改进,在安装钢球时,相比传统规格的轴承,内圈和外圈之间安装钢球的距离变大,一方面可以更方便将钢球装配到内圈和外圈之间,另外一方面,可以在内圈和外圈之间多装钢球的数量或者改变安装钢球的直径,从而实现提高轴承较大轴向、径向联合载荷的效果。
[0008]可选的,所述外圈左侧沟道与外圈右侧沟道之间设置有外圈中间挡边,所述外圈中间挡边的直径为D2,所述外圈左侧沟道靠近轴承外部的一侧设置有外圈左侧挡边,所述
外圈左侧挡边的直径为D1,所述外圈右侧沟道靠近轴承外部的一侧设置有外圈右侧挡边,所述外圈右侧挡边的直径为D3,所述D1=D3,并且D2小于D1或D3。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外圈左侧沟道和外圈右侧沟道两侧尺寸的改进,可以提高同等规格轴承上外圈和内圈之间安装钢球的距离,使钢球可以更好的安装到外圈内部对应的外圈左侧沟道和外圈右侧沟道中。
[0010]可选的,所述内圈左侧沟道与内圈右侧沟道之间设置有内圈中间挡边,所述内圈中间挡边的直径为d2,所述内圈左侧沟道靠近轴承外部的一侧设置有内圈左侧挡边,所述内圈左侧挡边的直径为d1,所述内圈右侧沟道靠近轴承外部的一侧设置有内圈右侧挡边,所述内圈右侧挡边的直径为d3,所述d1=d3,并且d2小于d1或d3。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内圈左侧沟道和内圈右侧沟道两侧尺寸的改进,同样可以提高同等规格轴承上内圈和外圈之间安装钢球的距离,使钢球可以更好的安装到内圈内部对应的内圈左侧沟道和内圈右侧沟道中,另外,当内圈左侧挡边的直径和内圈右侧挡边的直径大于内圈中间挡边的直径时,能够增加轴承所承受的轴向载荷,同时也防止钢球从内圈左侧沟道和内圈右侧沟道中脱落。
[0012]可选的,所述外圈左侧挡边的直径D1或者外圈右侧挡边的直径D3约等于外圈左侧沟道的直径De或外圈右侧沟道的直径De,所述内圈中间挡边的直径d2约等于内圈左侧沟道的直径di或内圈右侧沟道的直径di。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尽可能的使外圈左侧挡边的直径和外圈右侧挡边的直径接近外圈左侧沟道之间和外圈右侧沟道的直径,方便钢球能够更好的安装在内圈和外圈之间的沟道中;相对于传统的轴承,通过减小内圈中间挡边的直径,使内圈中间挡边的直径尽可能的接近内圈左侧沟道的直径或者内圈右侧沟道的直径,从而保证在安装钢球时,内圈可以尽可能的靠近到外圈的一侧,使内圈移动到外圈的最低端,使内圈和外圈之间安装钢球的间距变大,以便可以安装更大规格的钢球或者安装更多数量的钢球。
[0014]可选的,所述外圈左侧挡边的直径D1或者外圈右侧挡边的直径D3-外圈中间挡边的直径D2=(0.35

0.45)
×
钢球直径Dw;所述内圈左侧挡边的直径d1或者内圈右侧挡边的直径d3-内圈中间挡边的直径d2=(0.35

0.45)
×
钢球直径Dw。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该计算公式可以得出钢球嵌入到外圈和内圈的深度,在保证钢球可以尽可能多的安装到内圈和外圈之间,同时让轴承可以承受更大的轴向和径向载荷。
[0016]可选的,所述外圈左侧挡边与内圈左侧挡边之间的距离、外圈中间挡边与内圈中间挡边之间的距离以及外圈右侧挡边与内圈右侧挡边之间的距离均约为(0.775

0.825)
×
钢球直径Dw。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经过该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内圈和外圈之间安装钢球的最大间隙,从而保证内圈和外圈之间可以安装更多同等规格的钢球数量,提高轴承的承载力。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列钢球与外圈左侧沟道、内圈左侧沟道之间的公称接触角α为25
°‑
35
°
,所述第二列钢球与外圈右侧沟道、内圈右侧沟道之间的公称接触角α为25
°‑
35
°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公称接触角在25
°‑
35
°
的范围内,可以使轴承承受的轴向载荷的能力更大。
[0020]可选的,所述内圈和外圈之间同轴设置有一对与第一列钢球和第二列钢球配合的
保持架。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设置的保持架可以保持各个钢球之间的距离,防止钢球之间的接触,减少摩擦,使钢球能够均匀分布在内圈和外圈之间,从而使载荷均匀分布,并且可以引导钢球在无载荷区域,改善轴承中的滚动条件,防止损坏性滑动。
[0022]可选的,所述第一列钢球和第二列钢球上的每个钢球均降低了钢球的表面粗糙度和钢球的球形误差。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设置的内圈(2)和外圈(1),所述内圈(2)和外圈(1)之间设置有第一列钢球和第二列钢球,所述第一列钢球和第二列钢球均包含有多个钢球(3),所述钢球(3)直径为Dw,所述外圈(1)上对称设置有外圈左侧沟道(11)和外圈右侧沟道(12),所述外圈左侧沟道(11)的直径等于外圈右侧沟道(12)的直径并均为De,所述内圈(2)上对称设置有内圈左侧沟道(21)和内圈右侧沟道(22),所述内圈左侧沟道(21)的直径等于内圈右侧沟道(22)的直径并均为di,所述第一列钢球配合安装在外圈左侧沟道(11)和内圈左侧沟道(21)之间,所述第二列钢球配合安装在外圈右侧沟道(12)和内圈右侧沟道(22)之间,所述外圈左侧沟道(11)与内圈左侧沟道(21)之间以及外圈右侧沟道(12)与内圈右侧沟道(22)之间在轴向方向上错位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左侧沟道(11)与外圈右侧沟道(12)之间设置有外圈中间挡边(13),所述外圈中间挡边(13)的直径为D2,所述外圈左侧沟道(11)靠近轴承外部的一侧设置有外圈左侧挡边(14),所述外圈左侧挡边(14)的直径为D1,所述外圈右侧沟道(12)靠近轴承外部的一侧设置有外圈右侧挡边(15),所述外圈右侧挡边(15)的直径为D3,所述D1=D3,并且D2小于D1或D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左侧沟道(21)与内圈右侧沟道(22)之间设置有内圈中间挡边(23),所述内圈中间挡边(23)的直径为d2,所述内圈左侧沟道(21)靠近轴承外部的一侧设置有内圈左侧挡边(24),所述内圈左侧挡边(24)的直径为d1,所述内圈右侧沟道(22)靠近轴承外部的一侧设置有内圈右侧挡边(25),所述内圈右侧挡边(25)的直径为d3,所述d1=d3,并且d2小于d1或d3。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列角接触球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圈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宏军苑蕾吴元朕宋词
申请(专利权)人:柯拉思利工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