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南大学专利>正文

基于管件高度-诱导环分布差异化设计的多管吸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94529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基于管件高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管件高度

诱导环分布差异化设计的多管吸能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吸能结构结束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管件高度

诱导环分布差异化设计的多管吸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车辆间碰撞事故无法因主动安全防护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完全避免,前端吸能结构的研究仍有重大意义。其中,薄壁吸能管件凭借着变形有序可控、构造简单等优势而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耐撞性标准的不断提升,单一薄壁吸能管件逐渐难以满足吸能需求,亟需开发出高性能组合式吸能结构。
[0003]组合式吸能结构的研究主要从高性能材料填充和多胞结构设计两个方面展开。其中,前者主要指向薄壁管件中填充泡沫铝、蜂窝、拉胀结构等多孔材料以增强组合结构的吸能特性,而后者是指向薄壁管件内部增设肋板、加强筋、隔板等来提升结构的吸能特性。显然,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单一管件进行优化设计,结构的吸能量存在提升瓶颈。而且,由于多孔材料和多胞配置通常具有复杂的结构形式,导致加工工艺复杂和成本高等缺陷。相比较而言,对多管件进行组合应用是一种简单高效的吸能性能提升方法。然而目前该方向的研究仅仅是类似管件的简单组合,显然无法使各管载荷曲线得到充分分离。由于各管峰值载荷相互叠加,传统同构型参数多管组合结构虽然具有较高的吸能量,但无法兼容低初始峰值和小载荷波动等吸能特性,显然无法实现碰撞动能平稳有序耗散的目标,司乘人员的安全防护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管件高度

>诱导环分布差异化设计的多管吸能装置,具体技术方案为:
[0005]基于管件高度

诱导环分布差异化设计的多管吸能装置,包括顶部的防爬器(1)、底部的后端板(4)、周围的薄壁外壳(3)组成的空间,空间内设有多根吸能管(2);每根吸能管(2)具有不同的高度,并且每根吸能管(2)上均设有诱导环。
[0006]优选的,吸能管(2)由初始吸能管件制备而成;
[0007]初始吸能管件长度L、宽度W、高度H,厚度t;
[0008]高度为T、厚度为Δt的N个诱导环将整个管件划分为N+1个区域,每个区域的高度为R
in
,i为管件的序号,n为每个区域的序号;
[0009]由于诱导环的约束作用,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管件被划分的每个区域会按顺序形成一个个变形褶皱,每个变形褶皱的形成也会使载荷

位移曲线上出现对应的波峰值和波谷值,即划分的每个区域R
in
也会对应载荷

位移曲线上的一段区间D
n
;通过改变区域高度R
in
使该区域褶皱的变形持续时间发生改变,即改变对应的D
n
值,从而影响后续变形褶皱的变形时间,进而达到控制后续载荷

位移曲线形成时序的目的;在使各管R
in
产生差异的同时引入合适的高度差ΔH使各管R
i1
区域的起始变形时间产生差异,从而达到各管区间内载荷

位移
曲线均产生差异的目的;
[0010]诱导环和管件的结构参数计算方法如下:
[0011]诱导环数量N通过下式计算:
[0012][0013]诱导环的厚度Δt和高度T由下式进行确定:
[0014]Δt=T=2t
ꢀꢀ
(2)
[0015]经过差异化设计后各管高度H
i
的计算公式如下:
[0016]H
i
=H

ΔH(i

1)
ꢀꢀ
(3)
[0017]i=1,2

,a
ꢀꢀ
(4)
[0018]高度差ΔH和管件数量a的取值由下式确定:
[0019][0020]R
in
表示第i根吸能管从上至下第n个区域的的高度,当n=1时第i根管件R
in
的计算公式为:
[0021][0022]当n=2~N时第i根管件R
in
的计算公式为:
[0023][0024]当n=N+1时第i根管件R
in
计算公式为:
[0025][0026]ΔR为相邻管件之间诱导环的平移间距,其值由下式确定:
[0027][0028]根据式(1)

(9)以及管件的初始结构参数,可确定诱导环数量N、管件数量a、管件高度差ΔH、诱导环平移间距ΔR、诱导环厚度Δt、诱导环高度T。
[0029]本专利技术构造的构型差异化多管组合式吸能装置通过合理设计各管件高度和诱导环分布位置来控制各管峰值载荷的形成时序,使各管载荷

位移曲线充分分离,可在提高结构吸能量的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初始峰值和载荷波动,突破了高吸能量、低初始峰值、小载荷波动无法兼容的技术瓶颈。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吸能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初始吸能管件示意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峰值载荷控制方法示意图;
[0033]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吸能管件差异化设计思路;
[0034]图5为实施例差异化六管结构示意图;
[0035]图6为实施例差异化多管组合结构理想效果;
[0036]图7为实施例变高度工况多管载荷

位移曲线;
[0037]图8为实施例变诱导环分布工况多管载荷

位移曲线;
[0038]图9为实施例变高度及诱导环分布工况多管载荷

位移曲线;
[0039]图10为实施例多管组合式吸能结构结果对比。
具体实施方式
[0040]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技术方案。
[0041]如图1所示,基于管件高度

诱导环分布差异化设计的多管吸能装置,由防爬器1、吸能管2、薄壁外壳3和后端板4组成。其中每根吸能管2具有不同的高度和诱导环分布形式,后端板4用以固定吸能管件2,防爬器1和后端板4之间连接着薄壁外壳3以提高结构的吸能稳定性。
[0042]吸能管2由初始吸能管件制备而成。
[0043]如图2所示,以初始吸能管件长度L=50mm、宽度W=50mm、高度H=150mm,厚度t=2mm为例。高度为T、厚度为Δt的N个诱导环将整个管件划分为N+1个区域,每个区域的高度为R
in
(i为管件的序号,n为每个区域的序号)。
[0044]如图3所示,以诱导环数量N=4为例,由于诱导环的约束作用,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管件被划分的每个区域会按顺序形成一个个变形褶皱,每个变形褶皱的形成也会使载荷

位移曲线上出现对应的波峰值和波谷值,即划分的每个区域R
in
也会对应载荷

位移曲线上的一段区间D...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管件高度

诱导环分布差异化设计的多管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顶部的防爬器(1)、底部的后端板(4)、周围的薄壁外壳(3)组成的空间,空间内设有多根吸能管(2);每根吸能管(2)具有不同的高度,并且每根吸能管(2)上均设有诱导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管件高度

诱导环分布差异化设计的多管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吸能管(2)由初始吸能管件制备而成;初始吸能管件长度L、宽度W、高度H,厚度t;高度为T、厚度为Δt的N个诱导环将整个管件划分为N+1个区域,每个区域的高度为R
in
,i为管件的序号,n为每个区域的序号,a为管件的数量;由于诱导环的约束作用,在轴向载荷作用下管件被划分的每个区域会按顺序形成一个个变形褶皱,每个变形褶皱的形成也会使载荷

位移曲线上出现对应的波峰值和波谷值,即划分的每个区域R
in
也会对应载荷

位移曲线上的一段区间D
n
;通过改变区域高度R
in
使该区域褶皱的变形持续时间发生改变,即改变对应的D
n
值,从而影响后续变形褶皱的变形时间,进而达到控制后续载荷

位移曲线形成时序的目的;在使各管R
in
产生差异的同时引入合适的高度差ΔH使各管R
i1
区域的起始变形时间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素超冯哲骏李响宋时羿孙琪智彭群理许刚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