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099238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24 11: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在后电极层上分别设置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在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的外侧分别增加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正极汇流带和负极汇流带分别直接与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导电连接,在正电极引出节与正电极节之间设置正极P2绝缘线,在负电极引出节与负电极节之间设置负极P2绝缘线,正极P2绝缘线和负极P2绝缘线分别同时划断所在位置的吸光层和前电极层,其底部分别露出基底。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避免正极汇流带和负极汇流带直接影响其下部的各功能层,有效改善太阳能电池封装后汇流带所在位置因应力集中导致太阳能电池性能急剧衰减及效率损失的问题。致太阳能电池性能急剧衰减及效率损失的问题。致太阳能电池性能急剧衰减及效率损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太阳能电池


[0001]本技术属于太阳能电池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

技术介绍

[0002]太阳能电池的两侧为电池的正负引出结,分别与汇流条两侧的子电池银膜相连接。现有的太阳能电池大多采用汇流带直接贴合正负极的引出方式,后续工艺层压后,由于铝带存在一定的高度,因此应力主要集中在太阳能电池汇流带下方区域。因为铝带表面很难做到完全平整,因此会出现铝带戳穿钙钛矿PN结的现象。当太阳能电池出现戳穿的现象时,长时间在网发电或者老化实验测试后正负极单节材料电流长时间流过正负极缺陷区域,导致缺陷区域的材料发生分解变性甚至发生质变,致使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急剧衰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在现有太阳能电池的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的外侧分别增加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正极汇流带和负极汇流带分别直接与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导电连接,而不与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直接连接,且在正电极引出节与正电极节之间设置正极P2绝缘线,在负电极引出节与负电极节之间设置负极P2绝缘线,在不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正负极引出的前提下,完全避免正极汇流带和负极汇流带直接影响其下部的各功能层,有效改善太阳能电池封装后汇流带所在位置因应力集中导致太阳能电池性能急剧衰减及效率损失的问题。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在基底上设置组件功能层区,组件功能层区所在区域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组件功能层区被设置在其内部的多组P1划线、P2划线以及P3划线分隔成多个子电池,每组的P1划线划断前电极层,其底部露出基底,每组的P2划线靠近同组的P1划线且划断吸光层,其底部露出前电极层,每组的P3划线靠近同组的P2划线且同时划断后电极层和吸光层,其底部露出前电极层,在P1划线的沟槽内填充有制备吸光层的材料,在P2划线的沟槽内填充有制备后电极层的材料,在后电极层上分别设置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在后电极层上还分别设置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分别设置在组件功能层区相对的两侧边缘,正电极引出节位于正电极节的外侧,负电极引出节位于负电极节的外侧,在正电极引出节与正电极节之间设置正极P2绝缘线,在负电极引出节与负电极节之间设置负极P2绝缘线,正极P2绝缘线和负极P2绝缘线分别同时划断所在位置的吸光层和前电极层,其底部分别露出基底,在正极P2绝缘线和负极P2绝缘线内分别填充有绝缘材料,正电极引出节与正电极节之间仅通过后电极层相互导电连接,负电极引出节与负电极节之间也仅通过后电极层相互导电连接,在正电极引出节表面上导电连接正极汇流带,在负电极引出节表面上导电连接负极汇流带。
[0005]进一步地,所述正极P2绝缘线所在位置为一组P2划线所在位置,在靠近正极P2绝缘线处不设置P3划线,所述负极P2绝缘线所在位置为另一组P2划线所在位置,在靠近负极
P2绝缘线处也不设置相应的P3划线。
[0006]进一步地,在所述正电极引出节所在的组件功能层区的区域内仅保留后电极层,不设置前电极层和吸光层,或者,仅保留后电极层和前电极层,不设置吸光层。
[0007]进一步地,所述基底为玻璃基底。
[0008]进一步地,所述太阳能电池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砷化镓薄膜太阳能电池中任意一种。
[0009]进一步地,所述绝缘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缩醛树脂、氯丁橡胶、聚氯乙烯、丁苯橡胶、聚酰胺、三聚氰胺、聚四氟乙烯中任意一种。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在基底上设置组件功能层区,组件功能层区所在区域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在后电极层上分别设置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在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的外侧分别增加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正极汇流带和负极汇流带分别直接与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导电连接,而不与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直接连接,在正电极引出节与正电极节之间设置正极P2绝缘线,在负电极引出节与负电极节之间设置负极P2绝缘线,正极P2绝缘线和负极P2绝缘线分别同时划断所在位置的吸光层和前电极层,其底部分别露出基底,在正极P2绝缘线和负极P2绝缘线内分别填充有绝缘材料,正电极引出节与正电极节之间仅通过后电极层相互导电连接,负电极引出节与负电极节之间也仅通过后电极层相互导电连接。本技术通过增加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在不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正负极引出的前提下,完全避免正极汇流带和负极汇流带直接影响其下部的各功能层,有效改善太阳能电池封装后汇流带所在位置因应力集中导致太阳能电池性能急剧衰减及效率损失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1]图1为本技术太阳能电池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0012]图2为图1的全剖示意图;
[0013]图3为图2中A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5]请同时参照图1、图2以及图3所示,本技术太阳能电池的较佳实施例,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1,在基底1上设置组件功能层区2。组件功能层区2所在区域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前电极层3、吸光层4和后电极层5。图中箭头线所示方向为太阳能电池内部电子的流动方向。
[0016]组件功能层区2被设置在其内部的多组P1划线6、P2划线7以及P3划线8分隔成多个子电池9。每组的P1划线6划断前电极层3,其底部露出基底1。每组的P2划线7靠近同组的P1划线6且划断吸光层4,其底部露出前电极层3。每组的P3划线8靠近同组的P2划线7且同时划断后电极层5和吸光层4,其底部露出前电极层3。在P1划线6的沟槽内填充有制备吸光层4的材料,在P2划线7的沟槽内填充有制备后电极层5的材料,在P3划线8的沟槽内填充有绝缘材
料。所述绝缘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缩醛树脂、氯丁橡胶、聚氯乙烯、丁苯橡胶、聚酰胺、三聚氰胺、聚四氟乙烯中任意一种。
[0017]在后电极层5上分别设置正电极节10和负电极节11,在后电极层5上还分别设置正电极引出节12和负电极引出节13。正电极引出节12和负电极引出节13分别设置在组件功能层区2相对的两侧边缘,正电极引出节12位于正电极节10的外侧,负电极引出节13位于负电极节11的外侧。在正电极引出节12与正电极节10之间设置正极P2绝缘线14,在负电极引出节13与负电极节11之间设置负极P2绝缘线15。正极P2绝缘线14和负极P2绝缘线15分别同时划断所在位置的吸光层4和前电极层3,其底部分别露出基底1。在正极P2绝缘线14和负极P2绝缘线15内分别填充有绝缘材料。所述绝缘材料为氧化硅、氮化硅、缩醛树脂、氯丁橡胶、聚氯乙烯、丁苯橡胶、聚酰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能电池,所述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在基底上设置组件功能层区,组件功能层区所在区域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组件功能层区被设置在其内部的多组P1划线、P2划线以及P3划线分隔成多个子电池,每组的P1划线划断前电极层,其底部露出基底,每组的P2划线靠近同组的P1划线且划断吸光层,其底部露出前电极层,每组的P3划线靠近同组的P2划线且同时划断后电极层和吸光层,其底部露出前电极层,在P1划线的沟槽内填充有制备吸光层的材料,在P2划线的沟槽内填充有制备后电极层的材料,在后电极层上分别设置正电极节和负电极节,其特征在于,在后电极层上还分别设置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正电极引出节和负电极引出节分别设置在组件功能层区相对的两侧边缘,正电极引出节位于正电极节的外侧,负电极引出节位于负电极节的外侧,在正电极引出节与正电极节之间设置正极P2绝缘线,在负电极引出节与负电极节之间设置负极P2绝缘线,正极P2绝缘线和负极P2绝缘线分别同时划断所在位置的吸光层和前电极层,其底部分别露出基底,在正极P2绝缘线和负极P2绝缘线内分别填充有绝缘材料,正电极引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七四专利代理机构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纤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