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20128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0-27 09: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纵向排列的子电池组,每个子电池组包括横向排列的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所述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分别依次包括基底、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适当的激光划线工艺让后电极层成为连接各子电池组之间的导线,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串联效果,以替代传统的汇流带,极大减少了汇流带的使用,也有效避免使用汇流带串联而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


[0001]本技术属于太阳能电池结构及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内部串联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连接通常需要使用汇流带,但是汇流带的使用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封装工艺中,放置汇流带时容易划伤背电极膜层,甚至造成局部短路,导致电池效率严重下降。2、汇流带的引入还会加剧基板与背板之间的受力不均匀,降低组件的整体强度,削弱抗冲击性能。3、从成本方面考虑,组件的内部串联将使用较多的汇流带,增加了汇流带与背电极膜层之间接触不良的概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在现有的工艺技术上,将一块完整的钙钛矿太阳能组件切割成若干节相同的小电池元,通过适当的激光划线工艺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后电极层成为连接各小电池元之间的导线,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串联效果,以替代传统的汇流带。
[0004]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内部同侧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纵向排列的子电池组,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正负极性的位置相反,每个子电池组包括横向排列的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正极引出节和负极引出节分别设置在每个子电池组的前后两侧,多个电池元位于正极引出节与负极引出节之间,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负极引出节与正极引出节之间仅分别通过中间连接带相互导电连接,其余部分则通过中间绝缘带相互绝缘;所述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分别依次包括基底、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相邻两个电池元之间,以及电池元与正极引出节之间,以及电池元与负极引出节之间,分别通过由P1划线、P2划线、P3划线组成的划线组相互分隔成内部导电连接的子电池组;其中,P1划线将前电极层划断,P1划线的槽底部露出基底,P2划线靠近同组的P1划线且划断吸光层,P2划线的槽底露出前电极层,在P2划线的槽内填充导电材料,P3划线靠近P2划线且同时划断后电极层和吸光层,P3划线的槽底露出前电极层;在位于最左侧的子电池组的正极引出节的后电极层表面导电敷设正极汇流带,在位于最右侧的子电池组的负极引出节的后电极层表面导电敷设负极汇流带,正极汇流带与负极汇流带同时位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同一侧。
[0005]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还提供一种内部异侧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纵向排列的子电池组,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正负极性的位置相同,每个子电池组包括横向排列的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正极引出节和负极引出节分别设置在每个子电池组的前后两侧,多个电池元位于正极引出节与负极引出节之间,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负极引出节与正极引出节之间分别仅通过串联连接带相互导电连接,在串联连接带的两侧分别设置绝缘槽与其相邻的子电池组之间相互绝缘;所述正极引出节、负极引
出节和多个电池元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分别依次包括基底、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相邻两个电池元之间,以及电池元与正极引出节之间,以及电池元与负极引出节之间,分别通过由P1划线、P2划线、P3划线组成的划线组相互分隔成内部导电连接的子电池组;其中,P1划线将前电极层划断,P1划线的槽底部露出基底,P2划线靠近同组的P1划线且划断吸光层,P2划线的槽底露出前电极层,在P2划线的槽内填充导电材料,P3划线靠近P2划线且同时划断后电极层和吸光层,P3划线的槽底露出前电极层;在位于最左侧的子电池组的正极引出节的后电极层表面导电敷设正极汇流带,在位于最右侧的子电池组的负极引出节的后电极层表面导电敷设负极汇流带,正极汇流带与负极汇流带分别位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前后两侧。
[0006]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还提供一种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其内部同时包括如前所述的内部同侧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和如前所述的内部异侧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
[000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包括多个纵向排列的子电池组,每个子电池组包括横向排列的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所述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分别依次包括基底、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本技术通过适当的激光划线工艺让后电极层成为连接各子电池组之间的导线,实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串联效果,以替代传统的汇流带,实现不通过汇流带而进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子电池组之间的内部串联,避免了在封装工艺中使用汇流带方式串联而划伤后电极层薄膜,甚至导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内部短路,降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发电效率等问题。同时,由于通过利用后电极层作为膜层导线代替了汇流带进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子电池组之间的连接,极大减少了汇流带的使用,也有效避免使用汇流带串联而存在接触不良的问题。另外,此方式可以继续拓展,即在同一块组件上进行数块小组件的串联,根据具体尺寸和排布方式可以同时使用本技术所述的串联方式。在一些特殊场所对太阳能电池的面积和电压有要求的情况下,通过组件的内部串联,也能较好的满足要求,为钙钛矿太阳能薄膜电池的应用拓展了新的市场。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技术的内部同侧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0009]图2为本技术的内部异侧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
[0010]图3为图1中P

P旋转剖面图;
[0011]图4为图1中M部的放大示意图;图5为图2中N部放大示意图;
[0012]图6为实施例4中步骤一的示意图;
[0013]图7为实施例4中步骤二的示意图;
[0014]图8为实施例4中步骤三和步骤四的示意图;
[0015]图9为实施例5中步骤3和步骤4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实施例1
[0017]请同时参照图1、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内部同侧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第一个较佳实施例,包括多个纵向排列的子电池组1,相邻两个子电池组1的正负极性的位置相反。图1和图3中的带箭头的点划线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内部电子的传导方向。
[0018]每个子电池组1包括横向排列的正极引出节3、负极引出节4和多个电池元5。正极引出节3、负极引出节4和多个电池元5内部串联连接组成子电池组1。正极引出节3和负极引出节4分别设置在每个子电池组1的前后两侧,多个电池元5位于正极引出节3与负极引出节4之间。相邻两个子电池组1的负极引出节4与正极引出节3之间仅分别通过中间连接带8相互导电连接,其余部分则通过中间绝缘带2相互绝缘。
[0019]所述正极引出节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纵向排列的子电池组,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正负极性的位置相反,每个子电池组包括横向排列的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正极引出节和负极引出节分别设置在每个子电池组的前后两侧,多个电池元位于正极引出节与负极引出节之间,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负极引出节与正极引出节之间仅分别通过中间连接带相互导电连接,其余部分则通过中间绝缘带相互绝缘;所述正极引出节、负极引出节和多个电池元的内部结构从下往上分别依次包括基底、前电极层、吸光层和后电极层,相邻两个电池元之间,以及电池元与正极引出节之间,以及电池元与负极引出节之间,分别通过由P1划线、P2划线、P3划线组成的划线组相互分隔成内部导电连接的子电池组;其中,P1划线将前电极层划断,P1划线的槽底部露出基底,P2划线靠近同组的P1划线且划断吸光层,P2划线的槽底露出前电极层,在P2划线的槽内填充导电材料,P3划线靠近P2划线且同时划断后电极层和吸光层,P3划线的槽底露出前电极层;在位于最左侧的子电池组的正极引出节的后电极层表面导电敷设正极汇流带,在位于最右侧的子电池组的负极引出节的后电极层表面导电敷设负极汇流带,正极汇流带与负极汇流带同时位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同一侧。2.一种内部串联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纵向排列的子电池组,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正负极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纤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