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950663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5 18: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包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钙钛矿薄膜电池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钙钛矿薄膜电池中使用汇流带将钙钛矿薄膜电池产生的电源引出,各个钙钛矿薄膜电池之间也常采用汇流带进行串并连接

现有的汇流带采用外部接触方式与钙钛矿薄膜电池进行连接,通过汇流带作为导线,将各个钙钛矿薄膜电池之间的顶部电极层进行正负极间的连接,达到串并联连接的目的

由于外部接触式连接对钙钛矿薄膜电池存在摩擦与剐蹭,对钙钛矿薄膜电池的薄膜面存在损伤风险,同时安装汇流带后增加了钙钛矿薄膜电池高度,使得钙钛矿薄膜电池封装时应力集中,对钙钛矿薄膜电池后期老化测试存在负面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利用顶部电极层作为汇流带使用,实现各个钙钛矿薄膜电池之间的串并连接,省去了现有的汇流带,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在保证电流强度的同时,可有效提高电池的电压,防止了汇流带接触式连接导致对钙钛矿薄膜电池膜层的损伤以及层压过程中对钙钛矿薄膜电池的应力损害

[0004]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包括
M

、N
列相互间隔排列的
MxN
个子电池组,以及相互间隔的

共用的正极引线端和负极引线端,正极引线端和负极引线端位于第一排子电池组的上部,每个子电池组分别包括多个子电池,每个子电池组还分别设置有正极部和负极部,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正极部和负极部相互上下错开排列且分别通过
P3
中间带相互串联连接,第一列从第一排到第
M
‑1排的每个子电池组的正极部位于相应的子电池组上部的子电池处,对应地,负极部则位于相应的子电池组下部的子电池处,第一列第
M
排的子电池组的正极部位于相应的子电池组下部的子电池处,对应地,负极部则位于相应的子电池组上部的子电池处

第一列子电池组的各个负极部分别通过
P3
负极汇流带相互并联后再与负极引线端导电连接,
P3
负极汇流带不与第一列子电池组的其他各个子电池导电连接,第
N
列子电池组的各个正极部分别通过
P3
正极汇流带相互并联后再与正极引线端导电连接,
P3
正极汇流带不与第
N
列子电池组的其他各个子电池导电连接,其中,
M
为等于或大于2的偶数

[0005]进一步地,所述
P3
负极汇流带包括
P3
左侧负极汇流带和
P3
上部负极汇流带,所述
P3
正极汇流带包括
P3
右侧正极汇流带和
P3
上部正极汇流带,在
P3
左侧负极汇流带与第一列其他各个子电池之间通过设置的
P3
左侧负极隔离线相互隔离,在
P3
右侧正极汇流带与第
N
列其他各个子电池之间通过设置的
P3
右侧正极隔离线相互隔离,除第一列子电池组的各个负极部分别与
P3
左侧负极汇流带导电连接之外,第一列子电池组的其他各个子电池均通过
P3
左侧负极隔离带分别与
P3
左侧负极汇流带相互隔离,除第
N
列子电池组的各个正极部分别与
P3
右侧正极汇流带导电连接之外,第
N
列子电池组的其他各子电池均通过
P3
右侧正极隔离带分别与
P3
右侧正极汇流带相互隔离,在
P3
上部负极汇流带与第一排各个子电池组之间设置
P3
上部负极隔离带相互隔离,在
P3
上部正极汇流带与第一排各个子电池组之间设置
P3
上部正极隔离带相互隔离,位于第一排各个子电池组上部的
P3
中间带也分别通过
P3
上部负极隔离带和
P3
上部正极隔离带与
P3
上部负极汇流带和
P3
上部正极汇流带相互隔离

[0006]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提供一种如前所述的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

对在基底上已制备的底部导电层进行激光
P1
划线以确定待制备的钙钛矿薄膜电池所在的范围,
P1
划线的沟槽底部露出基底,
P1
划线包括
P1
分割线和
P1
隔离线,多条
P1
隔离线将底部导电层分隔成
M

、N
列相互间隔的
MxN
个子电池组所在区域,多条
P1
分割线将每个子电池组所在区域分割成多个子电池区域

[0007]步骤二

继续在底部导电层的表面制备第一传输层

钙钛矿吸光层和第二传输层,在第二传输层上进行激光
P2
划线,
P2
划线的沟槽底部露出底部导电层,
P2
划线包括
P2
分割线
、P2
中间带和
P2
清边带,
P2
分割线对应地设置在第一列的第一至
M
‑1排的子电池组所在区域内的
P1
分割线的下方,
P2
分割线还对应地设置在第一列的第
M
排的子电池组所在区域内的
P1
分割线的上方,
P2
分割线还对应地设置在第二列的第一至
M
‑1排的子电池组所在区域内的
P1
分割线的上方,
P2
分割线还对应地设置在第二列的第
M
排的子电池组所在区域内的
P1
分割线的下方,依次类推至第
N
列,
P2
中间带分别设置在每一排相邻的两个子电池组之间,第一至
M
‑1排的第一列与第二列之间的
P
中间带与位于子电池组上部的子电池所在区域相连通,第
M
排的第一列与第二列之间的
P
中间带与位于子电池组下部的子电池所在区域相连通,第一至
M
‑1排的第二列与第三列之间的
P
中间带与位于子电池组上部的子电池所在区域相连通,第
M
排的第二列与第三列之间的
P
中间带与位于子电池组下部的子电池所在区域相连通,依次类推至第...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
一种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包括
M

、N
列相互间隔排列的
MxN
个子电池组,以及相互间隔的

共用的正极引线端和负极引线端,正极引线端和负极引线端位于第一排子电池组的上部,每个子电池组分别包括多个子电池,每个子电池组还分别设置有正极部和负极部,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子电池组的正极部和负极部相互上下错开排列且分别通过
P3
中间带相互串联连接,第一列从第一排到第
M
‑1排的每个子电池组的正极部位于相应的子电池组上部的子电池处,对应地,负极部则位于相应的子电池组下部的子电池处,第一列第
M
排的子电池组的正极部位于相应的子电池组下部的子电池处,对应地,负极部则位于相应的子电池组上部的子电池处;第一列子电池组的各个负极部分别通过
P3
负极汇流带相互并联后再与负极引线端导电连接,
P3
负极汇流带不与第一列子电池组的其他各个子电池导电连接,第
N
列子电池组的各个正极部分别通过
P3
正极汇流带相互并联后再与正极引线端导电连接,
P3
正极汇流带不与第
N
列子电池组的其他各个子电池导电连接,其中,
M
为等于或大于2的偶数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
P3
负极汇流带包括
P3
左侧负极汇流带和
P3
上部负极汇流带,所述
P3
正极汇流带包括
P3
右侧正极汇流带和
P3
上部正极汇流带,在
P3
左侧负极汇流带与第一列其他各个子电池之间通过设置的
P3
左侧负极隔离线相互隔离,在
P3
右侧正极汇流带与第
N
列其他各个子电池之间通过设置的
P3
右侧正极隔离线相互隔离,除第一列子电池组的各个负极部分别与
P3
左侧负极汇流带导电连接之外,第一列子电池组的其他各个子电池均通过
P3
左侧负极隔离带分别与
P3
左侧负极汇流带相互隔离,除第
N
列子电池组的各个正极部分别与
P3
右侧正极汇流带导电连接之外,第
N
列子电池组的其他各子电池均通过
P3
右侧正极隔离带分别与
P3
右侧正极汇流带相互隔离,在
P3
上部负极汇流带与第一排各个子电池组之间设置
P3
上部负极隔离带相互隔离,在
P3
上部正极汇流带与第一排各个子电池组之间设置
P3
上部正极隔离带相互隔离,位于第一排各个子电池组上部的
P3
中间带也分别通过
P3
上部负极隔离带和
P3
上部正极隔离带与
P3
上部负极汇流带和
P3
上部正极汇流带相互隔离
。3.
一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混联的钙钛矿薄膜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

对在基底上已制备的底部导电层进行激光
P1
划线以确定待制备的钙钛矿薄膜电池所在的范围,
P1
划线的沟槽底部露出基底,
P1
划线包括
P1
分割线和
P1
隔离线,多条
P1
隔离线将底部导电层分隔成
M

、N
列相互间隔的
MxN
个子电池组所在区域,多条
P1
分割线将每个子电池组所在区域分割成多个子电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请求不公布姓名
申请(专利权)人:衢州纤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